《伤逝》文学评论
《伤逝》被公认为是鲁迅小说中最复杂,最引起歧义的一篇。它虽然以"涓生的手记"的形式讲述他与子君的故事,但实际上小说里隐含作者的讲述。作者鲁迅是以一种讽刺的观点来讲述涓生与子君故事的,通篇讽刺着“封建的权威”、触动了“仁义道德。通过辨析“讲述的与被讲述的涓生”、“双重被讲述的子君”形成表象和事实的对比,从而构成反讽性事态,成为作者嘲讽自己的来源。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小说的开遍处,在子君的内心中经常会浮现这句话,那时的子君对于爱情的追求是无畏和勇敢的。他们敢于冲开一切束缚,不理会世人不理解的眼光,决断地走到一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日趋繁琐和平淡,他们的感情经受不起现实生活的打磨,由激情走向平淡,到最后涓生舍弃了子君。小说中提出经济拮据是摧毁他们爱情的追回祸首,其次,缺少交流也使得他们精神上出现远离。两人最初相互吸引是因为子君身上有那个时代女性所缺乏的勇敢与不顾一切束缚的精神,而涓生身上又散发着有才华的成熟男性的独特魅力,他们有着一样的对文学的热爱,一样的对人生的共鸣,日久生情,最终走到一起。在那个时候,虽然有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由,
但始终没有普及到全社会,他们的结合注定遭人非议,也注定是有种种阻碍。子君的叔公与子君断绝来往,寻住所事大半被托词拒绝……当时他们心中有爱,也就能勇敢地去面对,去反抗了。遗憾的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包括爱情。涓生常常跟子君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是的,最初的新鲜和激情过去之后,矛盾就会日益凸显,没有一个解决方法,隔阂也就出来了,爱情慢慢就被磨灭了。
有人评价到《伤逝》是鲁迅一篇反讽小说,通过对涓生和子君爱情故事地描写也讽刺自己。鲁迅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他母亲帮他的原配夫人朱安,另一个是他的学生,后来同居的许广平。鲁迅跟朱安名义上是夫妻,可他们一辈子未曾圆房,甚至话也不愿意多说,鲁迅多次对友人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而他和许广平同居之后的很长时间,鲁迅还对外避讳着他们的关系,跟别人说许广平是她的助手,有人在他家撞见许广平,他就说许广平是来帮他抄稿子的。从事实上说,鲁迅和许广平没有结过婚,只属于同居,许广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小老婆,是妾。许广平算不上是美女,但在当时是女学生中的先锋人物,也很有才气,和朱安比,显然更适合当时的鲁迅。然而当她成了鲁迅的妻子和孩子的妈之后,危机还是来了。又一个有才气的女学生出现了,她叫张乃莹,
也就是萧红。那个时候,许广平要在家做菜,带孩子,还要帮鲁迅抄稿子。然而这个时候鲁迅已经把大把的时间用来和萧红在一起,每天和萧红聊天到半夜。忽略自己的许广平同时也被鲁迅忽略了,一直到鲁迅去世之后,她还要一边独自抚养体弱的周海婴,一边赡养朱安和鲁迅的母亲。
不管是涓生和子君,还是鲁迅和许广平,他们都是因爱而走在一起,因追求自由而勇敢地爱,爱和自由本来应该相互依存了,爱情是自由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由是爱情存在方式。但在《伤逝》中爱与自由变成了矛盾。子君在追求自由的同时萌生了爱,却又在爱中失去了自由,这对涓生和子君来说,就成了一个复杂的纠结。最后,涓生决定以两人的分离,即他们爱情的失败来重获自由,却又导致了子君的死亡和自己无尽的空虚。爱与自由的矛盾对立构成了对自由爱情的一种反讽。再回望鲁迅的爱情生活,也正是自己的内心独白。小说中不断重复涓生对于子君的悔恨,更多的是自己对于许广平的悔恨。
另外便是爱情如何维持的问题。在涓生和子君同居后,他们的生活与传统夫妻生活别无两样,男主外女主内,家庭的经济来源在于涓生,子君则打理家务,经济权掌握在涓生的手中,子君同样处于依附的地位,一旦子君被抛弃她就只能逃回家里。这与现代社会所提倡
的男女平等也有很大出去,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是要用资本谈平等。如果当时涓生是依附于子君而生活的,那子君也会处于比涓生高的地位。细究起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也是因为两人对自由的异想天开。涓生自认为见识比子君深远,始终以子君当初坚决无畏来要求子君,但实际上他也不明确新生活的道路该怎么走。甚至在子君离开后,他同样在徘徊:“那里去呢,新的生路自然还很多,我约略知道,也间或依稀看见,觉得就在我面前,然而我还没有知道跨进那里去的第一步的方法;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最终,他跨出的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他的悔恨和悲哀。涓生还活着,他的新的道路是未知的;子君却已早早死去,做了新生活进程中的一个牺牲品。两个因自由恋爱而结合的新青年,他们的婚姻生活的结局依然是失败的,相比起不幸的传统婚姻的失败而言,他们输得更彻底,他们败在自己所选择的所谓的自由上。自由恋爱与传统婚姻的殊途同归,对以反抗传统婚姻压迫人性为口号的自由爱情来说,显然是一个有力的反讽。
小说是现实生活的放大,但毕竟来源于生活。《伤逝》的悲剧不仅是涓生的原因,更多的是时代局限,当它留给了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思考。
20123401140104
12行管一 陈嘉欣
>对鲁迅的评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