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2019年(10)
(总分150,考试时间120分钟)
选择题
1.  在中国古代主题诗歌研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拓展与主题“花”相关的诗句,要求学生指明诗句所描述的花的种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的是梅花
B.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的是菊花
C.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的是梨花
D.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写的是莲花
2.  教师在教授泰戈尔《金花》时,指出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课后教师设置了一个“走进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阅读活动,希望学生去阅读文学大家作品以提升性情修养,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 川端康成        B. 莫言
C. 莫泊桑        D. 海明威
3.  通过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几种叙事顺序,并由学生对相关课文进行归纳,下列归纳不正确的是(  )。
A. 《智取生辰纲》补叙了吴用等人采用障眼法劫走生辰纲的事
B. 《故乡》里有两处插叙,分别回忆了少年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
C. 《一件珍贵的衬衫》采用倒叙,讲述白衬衫的由来以及对它的珍惜
D. 《藤野先生》采用倒叙,记叙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保尔.柯察金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教师为学生推荐了几篇阅读文章,下列最适合用于推荐的是(  )。
A. 《鲁滨孙漂流记》
B. 《海燕》
C. 《海底两万里》
D. 《简.爱》
5.  期末复习课上,教师检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下列各句中与“足肤皲裂而不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是(  )。
A. 而伯乐不常有
B.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久而乃和
D. 执策而临之
6.  在古诗文总结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同样的事物在不同诗歌中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下列
选项中“酒”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B.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C.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7.  修辞手法总结课上,教师向学生出示了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句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借喻
B. 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杨朔《荔枝蜜》)——拟人
C. 沉默。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夜的深渊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杨沫《青春之歌》)——比喻
D.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反问
8.  教师在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时,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理解,以下教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
B. 语文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
C.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D.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9.  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教师关于第四学段阅读的课程目标的记忆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B.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C.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D.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0.  在学习《核舟记》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 范文系统        B. 知识系统
C. 助读系统        D. 作业系统
11.  在执教《孔乙己》时,有学生对文中的“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提出疑问,认为“大约”和“的确”不能连用,前后矛盾。对此,教师的评价最合适的是(  )。
关于老师的诗歌A. 问得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词是否前后矛盾?
B. 书本上怎么会错呢,你还是认真听课吧!
C. 上课应该跟着老师的思路来,不要自己随便发挥。
D. 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下面我们就通过对文章的解读来看看这句话究竟是作者的笔误还是有意为之呢?
12.  在学习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时,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课下收集爱国诗歌,第二天在课堂上朗读展示。第二天学生们朗读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郭沫若的《炉中煤》等,课堂反应非常好。对这位教师的作业布置,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该教师的作业布置能够联系课堂内外,注重知识的积累
B. 摆脱了单纯的课后习题,改进形式,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
C. 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
D. 唤起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提高语文作业的实效性
13.  以下是某教师对《关雎》这节课导入部分的设计,阅读并回答问题。
    课前播放歌曲《关雎》营造气氛。
    导语:罗江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古代有著名文学家李调元,现在有诗歌博物馆,春暖花开的时候还要举办诗歌节。可见,罗江人民一直在追求一种诗意的栖居。所以,也只有罗江的学生才是最配得上学习诗歌的。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探索中华诗歌的源头,让我们一起走近《诗经》。
    对以上导入部分的设计评价不当的是(  )。
A. 歌曲导入,营造氛围,活跃课堂,切合本节课所学
B. 结合实际,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但是部分用语不规范
C. 最好的导入方法是开门见山
D. 导入最好精练,激发兴趣,产生兴趣
14.  以下是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设计(节选),阅读其活动步骤,按照要求答题。
    一、倾听雨的足音
    (一)听雨去
    独自一个人,带着录音机,观察雨幕,倾听雨韵,感受雨情。要求做好记录,比如,听雨地点、季节、雨的特点,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以及自己观雨时的心情,等等。
    (二)听雨归来
    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的听雨所得集中到一起,经过编辑整理,制作课件或者串联起来;课堂展示活动时,由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听雨所得,略加描绘,并展示听雨成果。
    二、感受雨的诗意
    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做简评。(可以将他们最成功的页面扫描成图片,再做成动画,插入音乐,播放,感受雨的情思)
    三、说说雨的功过
    1.讲述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四、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
    下列选项中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评析不妥当的一项是(  )。
A. 观察雨景、倾听雨声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写作能力,为后续抒写雨的情怀做铺垫
B. “说说雨的功过”环节设计讲述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显得较为突兀,不利于学生后续体会雨情雨趣
C. 学生通过听雨这一实践,加强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真正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D. 讲述雨的“过”,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雨”的认识,明白自然界的“雨”所具备的审美价值
15.  阅读以下《珍珠鸟》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看图)在作者眼里,鸟是多么的幸福,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你能给书上的插图起个名字吗?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
    生:“幸福人家”。
    生:“友谊地久天长”。
    生:“让世界充满爱”。
    师:起的真好!谁能再简单点?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
    生:“信赖”!
    师:可以!是谁对谁信赖?
    生:是互相的!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来起名?
    生:“梦”!
    生:“爱”!
    生:“情”!
    师:真是越来越简练了,包含的情谊也越来越深了。
    师: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孩子!作者看着熟睡的小鸟,也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理解最后一句)
    师:人和鸟竟然能达到如此境界,这使我们得到一个启示:人与人之间只要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友好相处,世界就会充满爱!你能仿照作者内心的感受,自己也写一写关于“信赖”的格言吗?
    生:信赖是搭建友谊的桥梁!
    生:信赖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标志!
    生:信赖会使我们的家园充满彩!
    生:信赖是打开和谐美满的金钥匙!
以下对上述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在要求学生为插图命名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B. 为插图命名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C.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全文的理解,培养口语交际与表达能力
D. 教师要求学生自行编写信赖格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身健康品质的形成
案例分析题
16.  案例:
    阅读七年级课文《天净沙.秋思》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第16题。
    环节一:
    师: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结合小令,描述图上所示的景物、人物并揣测其意境和情感。
    学生发言:
小令写的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描绘的意境:萧条、苍凉、寂寥。
    师: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师(小结):这些景物都是实景,表达了游子的孤寂之怀。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