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全面自选
从表现手法角度对全诗进行不定向分析。这类题目最为开放,命题者只给出表现手法这个大范围(有时候这一点也没有),要求根据全诗内容自选角度,自选内容进行分析。由于其目标范围较广,对大家全面准确地把握表现手法的要求也较高。
例1,2012年辽宁卷第(1)题: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题干中几乎没有任何提示要答出某种手法,要说有也就是“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一句中的“怎样表现”,暗示我们可能要写手法。5分的题答出“铺垫”的给1分,但不答出估计就不给这1分了。这属于鸡肋型的设题。参考答案为: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铺面而来。
初见嵩山例2,2011年湖南卷: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这题出得更绝!放羊式的。但答题可一点也不能含糊,参考答案所列的四项里有三项涉及到手法。参考答案前三项为: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例3,2010年四川卷第(1)题:“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只能根据语境来判断是否用了手法,用了什么手法。参考答案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例4,2009年广东卷第(2)题: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
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例5,2009年辽宁卷第8题: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分析。(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例6,20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我们只能从题干中“怎样的情感变化”,结合具体诗句,看出“衬托”。参考答案为: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这类题目难在角度的具体把握上,一旦角度选准了,下面的答题也将进入前面的环节,分三步走即可。
手法的复习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根本没有必要死记硬背常见手法的概念!最重要的是熟悉各种手法的常规作用,进而化为自己答题的精华成分,与具体的句子分析糅合在一起。
总之,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一般走这样一条线路:意象 —→ 意境 —→ 形象、情感、主题。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无论是高考试卷所给的“参考答案”,还是各种模拟考试中提供的“参考答案”,都只是一种参考的“答题要点”,并不是标准的答题模式。我们要在复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自觉地组织“备考答案”的习惯,尽可能完美地表述自己对命题者出题思想的理解,这才是备考的核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