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教育心得体会(一)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
因此,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然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等多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催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营地。
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我们知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习惯的力量是一种顽强而宏大的力量。
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难加以改变。许多人的习惯,终身也无法改变。我们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个良好的习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我们以前的教育重视认知、无视行为,很多时候有些假、大、空,导致学生总讲大道理,言行不一。
其实学生时期是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时期,为此,国家在深化教育体质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指出,按照德育总体目的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标准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的递进层次。下面我对养成教育淡淡自己的点滴体会:
1、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学生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展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展指导、教育。所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同时要注重师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2、养成教育要师表垂范
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具有较强的模拟性,在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某一行为习惯,可能会出如今学生的身上。所以作为一名老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
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老师的以身作那么、为人师表至关重要。
老师首先应该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典范,对于学生的问好,老师应该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要尽量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我们应该亲切地跟他们道声“谢谢!”。假如老师有时说错了或做错了,也要敢于向学生抱歉。
这样,老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典范,以深沉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诱导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地批语指责。通过情感的交流,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意见更易承受。一个幽默的玩笑,一句轻轻的问候,可能使其心灵受到震撼。
3、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需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许多同学熟读 “小学生行为标准”,甚至倒背如流,却常随手扔果皮、纸屑;许多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学做好事、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却成了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养成教育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见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见到老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班里的门窗桌椅坏了自觉自愿修好,上学穿校服,衣帽整齐,佩戴红领巾,排好队、走好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楼平地起,我们可以从一些身边琐碎的小事中,看出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也就在点滴小事中。
4、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养成良好习惯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上下,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级集体假设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气氛,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无形的鞭策和制约,必然会培养出团结互助、关心别人、严厉认真、发奋向上、品格高尚的学生。
5、构建“老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确保养成教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