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鉴赏
  千古爱情绝唱《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最伟大的长篇叙事诗,被誉为“长诗之圣〞。怀宁县小市镇的小吏港就是故事的发生地。古镇小吏港,历史上曾名焦吏港、晓市港、小市港,现小市镇,旧志载“以汉庐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汉代就有其址。小吏港镇东有一山岗,曰花山。“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古时“花〞、“华〞通用,花山即华山。焦仲卿、X兰芝合葬在花山上。焦、X合葬墓,当地众称为“孔雀坟〞。三十年代初期,墓前还曾有古青砖雕刻的墓碑,每年清明节和腊月都有大批众到此焚香祭祀。八十年代,怀宁县人民政府对此墓进行了修缮,用某某石制作了墓碑,碑文曰“汉焦仲卿X兰芝之墓〞。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采诗配乐的政府机关〔“乐府〞始于何时,史书及历代学者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由于它采诗配乐,后来人们也把它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叫做“乐府诗〞。当时设立“乐府〞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宫廷,了解民情。其实就是为了最高统治者享乐和巩固他们的统治。虽然如此,它在客观上仍保存了一部分民歌。
  现存的乐府民歌大多是东汉的作品。它们出自汉代下层人民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些民歌,在被采集配乐时难免经过一定程度的修改,但仍保留了基本风貌,表达了人民的心声,道出了强烈的爱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是汉代诗歌里成就最高的一部分。 诗经爱情
  乐府民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善于选择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抓住某些特定的场面,运用对话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主题思想。
  汉乐府中大多数诗作是叙事诗,在叙事的方法与篇幅上比起萌芽状态的《诗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有的客观地写出一个生活片断,有的那么写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故事。它标志着我国的叙事诗进入到一个更趋于成熟的发展阶段。
  乐府民歌形式多样,句式多变,打破了《诗经》及以后一段时间诗歌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它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五言。
  《孔雀东南飞》这首乐府民歌,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沈旧愚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全诗357句,1785字。它产生于汉朝末年,后来在民间流传了三百多年,最后
编辑在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中,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在长期的流传中,人们又常以首句为题,故又名《孔雀东南飞》。这首乐府诗与北朝的《木兰诗》〔或名《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开头的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同时还概括地介绍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使读者谈过小序,就可了解全诗的脉络,体会到故事的悲剧彩。以下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起兴。
  全诗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为起笔,借孔雀失偶起兴,引起所要表达的恩爱夫妻被迫分离的凄楚故事,为全诗定感情基调。
  以下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以X兰芝对丈夫焦仲卿倾诉的口吻表达,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婆媳之间的矛盾,也表达出X兰芝与焦仲卿之间浓厚的爱情。诗中可见,X兰芝不能被婆婆所容,本可白头偕老的一对恩爱夫妻就这样被活活拆散。
  第二部分,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X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来看:
  第一层,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我语〞。写焦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X兰芝回娘家,还抱着能接回她的幻想。
  第二层,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X兰芝倔强的个性,突出描写她临行对镜梳妆及与婆婆、小姑告别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她的坚决、镇静与忍耐,读时令人生出凄楚之情。
  第三层,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X兰芝与焦仲卿分手之际依依不舍的情景,突出表现离愁别绪。
  第三部分,从“府吏上高堂〞,到“郁郁登郡门〞。写X兰芝回家后的悲惨遭遇。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
  a.母亲开始见到女儿被婆家遣回非常愤怒不能谅解女儿,后来听女儿的诉说终于体谅了女儿的处境。
  b.X兰芝的哥哥完全不能接纳妹妹,并且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间的手足之情,一定要逼迫妹妹再嫁富贵之家。
  c.写府君家求婚情景,并铺X地操办婚事。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X兰芝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以“自挂东南枝〞来做最后的反抗,双双为爱情而死,死得凄婉但也悲壮。
  第五部分,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写二人死而犹生的动人情景,表达出诗人及善良人的美好愿望,诗人也以此告诉后来人,“戒之慎勿忘〞。
  全诗内容与小序内容相照应,按照故事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合理安排,严谨而完整。其中第一部分写故事的发生,第二、三两部分为故事的发展阶段,第四部分为故事的高潮与结局,第五部分为尾声。
  人物形象的刻画使主题鲜明而突出。这首诗通过X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的表达,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热情讴歌了X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是在几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中突出出来的。
  这首诗以朴素生动的个性化语言,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中鲜明生动地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
  〔一〕X兰芝:
  X兰芝是诗人重点塑造的主要人物。诗人首先通过她的“十三能织素〞,与小姑的友爱和她离开焦家时的严整的装束等细节突出了她的聪明、善良、勤劳、重感情的优秀品德。她有柔顺的一面,也有刚强、倔强的一面。面对婆婆的故意挑剔,自请“相遣回〞,决心不再忍受那不堪忍受的欺辱与虐待。当然,凭着她的聪慧,她深知婆婆遣归之势不可挽回,迫不得已“及时相遣归〞,激愤之情溢于言表;难言之隐,尽在其中。在与婆婆告别时她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举止得体。她与仲卿最后告别,更表现出难有的坚贞。她明知家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也不愿难仲卿,更不愿再忍辱负重。这正
是她的坚强性格!也正因为有这种性格,在凶暴的家长焦母和X兄面前,她一点也没流露出俯首贴耳,任凭摆布的可怜相,反倒表现出人格的尊严。当她不能与仲卿活着团圆的时候,她就以死来抗争,她的“举身赴清池〞正是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是以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作代价的反抗——这反抗是何等惨烈!何等悲壮!诗人给与她极大的同情和热情的讴歌,这使她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夺目的妇女形象。
  〔二〕焦仲卿:
  诗人同样给与同情和讴歌的还有焦仲卿。他的性格虽然不如X兰芝坚强,但他也跟X兰芝一样忠贞于爱情,并为了爱情和反抗压迫,也同样以死来表现他的叛逆。当他听兰芝的倾诉时,他同情并理解兰芝的境遇,他在母亲面前为她说情;当焦母要遣兰芝回家时,他不仅表达了对兰芝的深厚情感,更表达出对母亲做法的不满与反对(“今假设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X重表示心意:“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同时直言“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这是多么明朗的态度,他也期待着暂别之后还有相逢。而事与愿违,当他得知兰芝再嫁的消息时,简直五内俱焚。听了兰芝的“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告白,他回到家中,与母亲的对话中,他的反抗性格得以充分表现:“今日大风寒,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并没有使焦母回心转意。当他得知X兰芝“举身赴清池〞的消息,“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同样以身殉情,表现出坚决的叛逆。
  〔三〕反面形象:
  焦母,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人,对于X兰芝的美德及仲卿夫妇的爱情,她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孤行,独断专横,极力维护她这个封建家长的权威,并以此来摧残这一对相亲相爱的青年男女,这充分暴露出封建家长制的丑恶本质。
  X兄,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毒害又以此来害别人的人,他性情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根本没有丝毫对自己亲妹妹悲惨遭遇的同情,反而不顾礼义,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地逼迫妹妹再嫁他人。诗人以此刻画出一个典型的市侩形象。
  通过这两个反面人物,诗人达到了揭露封建家长害甚至迫害青年的本质的目的,使人们认清X兰芝与焦仲卿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在以上几个典型形象的塑造中,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反抗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
教的叛逆精神得到充分表达,诗的主题得以X扬。诗人赞美什么,批判什么,在这几个人物的塑造上十分鲜明。因此,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会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X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揭示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X焦二人情深义重,是和睦的夫妻,而焦母却出于个人好恶生将二人拆散。X兰芝归家后,其兄又不能容她,逼她改嫁太守之子。强大的封建家长势力,终于将二人逼上绝路,双双殉情,以死来表示对封建家长制的抗议,用死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诗歌对X兄焦母进行鞭挞,对兰芝夫妇寄予同情,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诗的浪漫主义结尾,反映了人民众对美满自由的婚姻生活的追求。
  诗中兰芝“严妆〞一段使用了铺排的方法。首句写时间,总领下文。接着写她穿戴之认真,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更换四五次,写她刻意修饰自己。接着写其足、头、腰、耳、指、口,最后写步态,表现X兰芝在离开焦家时的沉着、冷静,因为她坚信自己并无罪过,要光彩艳丽、正大光明地离开焦家,以自己的“严妆〞表示对迫害自己的封建家长的抗议。这一段描写,既正面为读者刻画了一个美丽贤淑的女子形象,也暗示了兰芝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使读者感到扼杀这一美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的野蛮和冷酷,加深诗歌的思想内涵。
  诗中铺排府君家大事准备婚礼有两个作用:
  〔一〕侧面写出兰芝的品德、容貌。府君家如此X重地迎娶兰芝,正好说明焦母遣归兰芝的无理,兰芝被遣的无辜。
  〔二〕以乐衬悲,更突出了兰芝的悲剧命运。
  总之,《孔雀东南飞》表现了爱情和婚姻生活的真挚情感和不幸遭遇,令人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现实中又怎能有这种浪漫主义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