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诗经》的文学常识及其“现实主义”的风格(知识目标)。
2.体会诗歌的浅显、生动的语言和理解双关的修辞手法(能力目标)。
3.掌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子衿》)
自古以来,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诗经》中便有了许多关于爱情的记载,以上两句都选自《诗经》。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另中一首爱情诗,看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爱情是如何的。
二、 《诗经》基础知识。
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风的先河。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指铺陈叙事。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4.《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就体例分类而言;赋、比、兴,就表现手法而言。
三、 正音,指导朗读节奏,听录音,朗诵全诗:
1.正音:邶( 4) 姝( 1) 俟( 4) 隅( 2) 见( 4) 踟蹰( 2  2) 贻( 2) 彤( 2) 炜( 3)娈( 2) 说怿( 4  4) 女(3) 归荑( 4 2) 洵( 2)   
2.节奏: “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诗经》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
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
3.听录音,注意感受朗诵的节奏感。
4.全班朗诵全诗,注意节奏的把握。
四、 分析各节的内容,板书。
课文疑难字词:
静女:娴静温婉的女子; 
姝:美丽;
俟:等待、等候;
爱:通“愛”,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踟蹰:心理迟疑;
娈:美好;
贻:赠送;
说怿:喜爱,说通“悦”;
女:通“汝”,你,指代“彤管”;
归荑: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
洵: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诗经爱情
1.分析诗歌思想内容:这是东周时期的民歌。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我”的口吻来写,生动地描绘了他和女子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1)第一章:青年之急(教师示范,在分析中解决疑难字词)
首章交待了人物、地点和事件。开头用“静女其姝”描写女子,表示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了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下面“俟我于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男子依约而至,到了会面地点,却不见那女子,“爱而不见”这句是写那女子见男子,却故意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相会的小伙子 ,他想是因为遇到什么意外的事情而不来的呢,还是阴睛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心而故意失约不来的呢?于是非常着急不安,禁不往“搔首踟蹰”起来。这里是说,急得那个男子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蹰”,可以说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当时那个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同时,也借以写出了那个男子对所爱女子的深情和迷恋的程度。
(2)第二章:青年之恋(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开始写他们会面后的情景。“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诗中写当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把应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地把一支小草作为礼物送到男子面前。“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辞。“说泽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的草,又指赠草的人。这里写女
子把一支小草作为馈赠。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给对方这固然是了传情,而我们从这位调皮的姑娘看,大约也正如“爱而不见”一样,有试他逗他的意思,也就是看看会引起对方什么反应。而男子接过小草以后,就说,这支小草光彩美丽极了,喜爱得不得了。这里写这个男子早已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示自己的深情。他表面上在夸小草,实际在夸送他礼物的人。
(3)第三章:青年之诚(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子是把从牧场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一男子,所赠给他的这支荑草,实在美得出奇。其夸赞的语气比“彤管有炜”更进了一步。“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贻”,这两句是说,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所以,也就觉得它愈加美丽了。
板书:
静女

青年


应约赴会

抓耳挠腮(急)

约会情景

赠彤管(一片赤心)

陶醉爱情(恋)

回味无穷(诚)

一语双关
送荑草(纯洁爱情)


藏而不见           
2.改写诗歌:把原诗改写成现代诗,注意诗歌的情调,人物的心理活动。请同学把所改写的诗歌写在投影片上展示。
3.投影诗歌的“现代版本”,学生朗读一次。
幽静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暗里躲着逗我,害我抓脑又挠腮。
幽静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
我爱红草颜鲜,我爱红草颜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
不是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五、 总结全诗:
这首小诗,把民间男女相约的那种天真、活泼、互相逗趣的一番情景,描摹得逼真、生动。写出了一对情人幽会时的有趣场面,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刻画出人物性格,即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憨厚痴情的男子的形象。总之,这首恋歌写出了两千多年前男女之间的纯洁的爱情。
六、 扩展阅读:《诗经·关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