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词《邯郸冬至夜思家》注释及赏析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解释】
1、邯郸: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2、驿:驿站,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休息的地方。
3、抱膝: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影伴身:影子与其相伴。
4、夜深:犹深夜。
5、远行人: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自己。
6、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赏析】
《邯郸冬至夜思家》只是用表达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没有
冬至诗句
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怪新奇的想象。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致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到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
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庆。但是如今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其次句,就写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给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
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惦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肯定也过得很不开心。当自己抱膝灯前,惦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详细“说”了什么,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宽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受的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许多。没用华
美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扩展阅读:诗词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特别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画出鲜亮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予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富,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殊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一样。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
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闲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闲适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尊敬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概相像。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现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