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散文篇性开掘的几种视角
作者:***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20年第11期
        一、课堂导入
        师:乐府诗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曾经担任杭州市、苏州市市长(当时叫刺史)的白居易曾深情地回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韦庄说得更绝了:“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刚才这些诗句中反复出现了哪一个词?
        生:江南。
        师:这些诗句写的是春天或者是夏天的江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冬天的江南的散文,这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板书:江南的冬景)
        评析:导入简洁、明快、有力,不仅集束式体现了江南之美,唤醒了学生对江南之美的爱恋和憧憬,更重要的是突出了郁达夫与古人赞美江南视角的不同,激趣的效果一下子就产生了。
        教者呈现江南之美的诗句时,说“韦庄说得更绝”,言下之意似乎是:表现更独到,赞美更强烈。但这是假象,韦庄的真实意图是:不管别人怎么夸江南美,江南也不是我的家乡。总有一天,我还是要还乡,哪怕家乡令我肝肠寸断。
        因此,准确的措辞應该是:“韦庄借他人之口,更是道尽了江南无法阻挡的诱惑。”
        二、整体感知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做过预习。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特指哪一带地方?请从文中出有关语句来说明
        生:江浙一带。
        师:是江浙一带,我希望大家能从文中出具体交代的语句。
        生:第2自然段“大江以南”。
        师:不错。“大江”指的是长江,“大江以南”就是指长江以南。但在郁达夫的笔下,长江以南的某些地区显然是被排除在描述之外的,大家发现没有?
        生:闽粤,也就是福建、广东。
        师:福建、广东在地理上都处于“大江以南”,但在气候上却和江浙一带颇为不同,处在亚热带和热带之间,冬天不像冬天,反而更像和暖的春秋。郁达夫曾经担任广州中山大学的教授,在福建也待过一段时间,对这两地的暖湿气候有着切身的体验。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本文正面描写江南冬天景的有哪些自然段?
        (学生认真阅读、圈画)
        师:哪位已经有所感知了?
        生:第2、5、7、8、9自然段。
        师:换个角度说,哪几段主要是用来比较的,并没有正面描写江南的冬景?
        生:1、3、4、6、10自然段。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10段,是不是在描写江南的冬景。
        生(迟疑):有一点。
        师:“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这不是在直接地描写眼前江南的冬景吗?当然,煞尾的文字主要表现对野外冬景的向往和欣赏。
        好,明确了这点以后,我们重点欣赏第5、7、8、9自然段。先对这四段文字描写的主要景物加以概括。如果可以用原文,就尽量截取原文;如果不行,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学生思考)
        师:我们先来看第5段,它主要描写什么景物,突出什么特点?(指名学生回答)刚才你已经回答过问题了,还想发言吗?
        生:嗯,第5自然段写了芦花、红叶、乌桕树、野草什么的。
        师:这些景物彩很丰富,你看白的、红的、赭红的。后面有一句议论性的话,揭示出江南草木什么样的特点?
        生:生气
        师:是的,富有生气、生机。芦花、红叶可以经冬不败,雪白的桕子可以乱梅花之真,比逼真更进一步。若一个人到冬郊走走,可以感受到含蕴其中的生气。整段话强调的就是江南山野,虽然时届冬天,但仍然充满生机、生气。
        (板书:山野生气)
        师:第7自然段可以截取课文中的语言来概括。假如也用四个字的话,可以怎样概括?
        生:河港交流。
        师:是吗?“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这句话
起什么作用?
        生:说明江南冬天雨水多的原因。
        师:是的。这几句话揭示了江南冬天细雨霏霏的原因,描写的重心落在后面。所以,这段话主要写的是江南冬天什么样的景致?
        生:雨景。
        师:是以江南冬天的雨为描写对象,但作者的笔触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
        生:农村。
江南的冬景        师:用原文来说——?
        生:寒村。
        (板书:寒村微雨)
        师:写了雨后紧接着写雪。鲁迅说雪是雨的精魂。
        (板书:江南雪景)
        师:再看第9自然段,长时间既没有雪也没有雨,这样的冬天,农民把它叫做“旱冬”。作者认为这样的冬天最适宜闲步逍遥,体现出了一个文人的偏好。
        (板书:旱冬闲步)
        评析:引导学生概括正面描写江南的几幅图,感受郁达夫散文的画意,似乎人人可为。但是,分析出其间隐秘的思维逻辑——山野生气是因雨水多造成的,雨水多才会有接下来的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还有既无雨也无雪的旱冬闲步图,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至于说关于江南地区的准确定位,关于“农村”与“寒村”的用词择定,还有从彩中感受江南草木的生气,将思维、审美、语用有机统一,更非轻而易举。
        不过,一切问题皆由教者发起,也体现了教学紧张、局促的一面。理想的教学是彼此分享,相互触发,为什么不能先问问学生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再顺势建构呢?
        三、文本研习
        师:本文集中笔墨描写了这样四幅图画。我们着重选择其中的两幅来深入欣赏。先看第二幅“寒村微雨”图吧,我们一齐把它朗读一遍。(学生朗读“寒村微雨”段落)前面已经提及,所谓的“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是在为江南冬天的多雨解释原因的。濒,就是临近、靠近的意思。在郁达夫看来,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作者说“说不出”,但被他巧妙地画出来了。他是怎么画的?请大家把动词圈出来。
        (学生圈点勾画)
        师:你圈了哪些动词?
        生:洒、加、泊、添、画。
        师:不错啊,不过还有,你自己能不能加以补充?
        生:点些。
        师:我们要求圈动词,“些”就不要了。这些都是很平常的动词,却展现了绘画过程。我们先把这部分一起朗读一下。从“你试想想”到“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学生齐读)
        师:郁达夫不是画家,但是他精通画理。“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長桥,窗临远阜”,“远阜”就是远山。这里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临水倚山的“寒村”。接下来作者怎么“画”呢?
        生:“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背景的渲染,赋予画面淡淡的烟雨朦胧的感觉。
        师:感觉很准确。接下来继续点染:“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这灯光的月晕。”门前停泊的乌蓬小船说明人已到家;茅屋里酒客喧哗,以动衬静;一圈灯光的月晕,则在冷调的画面中赋予了一点暖调。这真是一幅幽静、悠闲的山水画。郁达夫不是画家,但他曾在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教过书,有很多画家朋友,包括艺术大师刘海粟。他们是同龄人,也是好朋友,熟稔到彼此经常请客吃饭,我们读读郁达夫的日记就知道。我们来看看画家刘海粟是怎么评价郁达夫的游记的。
        PPT展示:
        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师:大家把这位艺术大师的评价一起读一遍。(学生齐读)刘海粟高度推崇郁达夫的游记。精练的语句包含了两层意思,前一句说明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鉴;后一句则揭示了什么道理?
        生:实地考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