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这故都的秋味。
作者如此声情并茂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的感情。
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格调高雅,一般下里巴人是难以体会出其中的味道的。
他心跳加快,手足无措,脑里混混沌沌,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将要去干什么。
御膳房海鲜大酒楼的李师傅号称本市海鲜第一名厨,但我却不敢恭维。同学聚会上,我吃了他做的大葱酱鲍鱼,又酸又涩,简直味同嚼蜡
A.②④⑥          B.②③⑥
C.③⑤          D.①④⑤
解析 声情并茂指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此处不合语境。下里巴人指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此处望文生义。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传统的悲秋情结、作者的身世性格、作品的创作背景都和故都的的悲凉美感有关。
B.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至少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C.爱国江南的冬景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文中围绕以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为中心,对故都北平的秋景进行细腻地描摹。
D.《故都的秋》系郁达夫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彩
解析 A项主客颠倒,应该是故都的的悲凉美感传统的悲秋情结、作者的身世性格、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关;B项不合逻辑,至少以上矛盾;C项句式杂糅,应删去围绕或者……为中心
答案 D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____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所以,文中____的形态、神韵的着笔,目的____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与哀婉之情。作者的爱国、爱民与落寞”“衰弱的真实感情,融进了故都的____北国的秋中,因而____独特,又平凡。读完全文,我们的确感到: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A
/
在于
甚至
B
/
以致
C
而且
/
D
/
对于
在于
以至
解析 以致表示不好的结果,以至直到的意思,排除B。处不能空,排除C。处与照应的只能是,故选D。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值张老师的令郎结婚之际,我们办公室全体人员集体制作了一段视频,向他全家表达了诚挚的祝福。
B.淮海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C.刚刚接到出版社寄来的论著样书,我匆匆打开,看到扉页上印着几位编者的姓名,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
D.李教授出院了,小王在电话里对他说:欣闻您康复出院,特表示衷心祝贺,不知您何时来上班?
解析 A项,令郎用来表达对对方尊敬,不能用于第三方。B项,垂询,敬辞,不能用于自己。D项,应该用口语。
答案 C
5.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
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点评:                                   
                                   
答案 (示例)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 (意对即可)
6. 下面是孙犁小说《荷花淀》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点评:                                   
                                   
答案 (示例)运用白描手法和新颖比喻,写出了微风吹过水面,荡起涟漪,现出湖滨中午的静美。
二、审美鉴赏与创造
7.下列对《故都的秋》一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悲凉的特点。
B.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秋味便都呈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
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解析 B项作者内心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文章基调也基于此;C项没有绘;D项只是原因之一,不全面。
答案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
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顶多成了赭,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的三五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