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简单说什么意思
三国典故 典故是古代文人墨客在写作时引用的故事或词语,它不仅能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还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正体现了对待历史典故的态度:要懂得选择,明白出处。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讲解几个常见的典故吧!
什么是典故呢?简单地说,典故是指那些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被后世人们口耳相传,并且每次提起都会令人产生联想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例如:“负荆请罪”、“望梅止渴”、“完璧归赵”……这样的故事很多,但你知道吗?原本这些故事只是当初司马迁为了表达自己对项羽的同情之心才将他们编撰进去的。因此这些故事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了一种固定短语。除此之外,还有像“不耻下问”、“三顾茅庐”、“初出茅庐”、“纸上谈兵”、“黄粱美梦”、“破釜沉舟”、“退避三舍”等等。总之,典故的数量非常庞大,随便举出几个都足够让人头晕目眩。因此,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就是典故的含义与出处,否则在考试中遇到了类似的题型就会束手无策。
古代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和名句,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你知道吗?这些成语和
名句最早竟然是由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创造出来的。据说当年赵王为了羞辱廉颇,特意叫人准备好了十五座空着的大坟墓,放在离城很远的地方,然后派人告诉廉颇,这些坟墓全部都是空的,任凭廉颇挑选。于是廉颇就带领士兵把这些坟墓全部挖开,到的却是一些瓦罐和木头做的假人,根本没有任何东西。
我们可以从《史记》、《三国志》等一些史书中看到,其实司马迁也不是第一个运用典故的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他们两人就曾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典故讽刺过当时赵国的执政者。又如曹操的儿子曹植,也曾用过“七步成诗”的典故。而“四面楚歌”这个成语的来源,也跟典故有关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