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的神话故事
在《山海经》中,青丘与九尾狐的形象被详细记载。九尾狐因其独特的外貌和传说而被称为"九尾"或"九尾禽"。在先秦时期,九尾狐的形象被视为瑞祥之兽,象征着王者兴起,并在许多古籍中有所提及。有学者认为,《山海经》中"青丘国"及"九尾狐"的形象源于"东方青龙"中的"尾宿",因为"尾有九星"。禹在治水时遇到"涂山氏女"与"九尾白狐"的传说,是禹治水始于"箕尾"之间的曲折传承。
传说,上古时期,大禹来到涂山(在今河南嵩县),遇见一只九尾白狐,并听见涂山人唱歌,说“绥绥白狐,庞庞九尾”,如果你在这里“成家成室”,就会子孙昌盛,于是大禹便娶了涂山氏的女孩子,叫做女娇。这个传说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义是,涂山氏是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涂山氏当作自己的祖先。
《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青丘国在北边,这里的狐狸有四只脚和九只尾巴,一说在朝阳北)";《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有一个青丘国,有九只尾巴的狐狸)";《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護。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注《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云:"太平则出而为瑞。";《太平寰宇记》和《元和郡县志》记载:"旧传初置县在濮水
南,常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以前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县址设在濮水的南边,经常有神狐在这里做洞穴,于是迁址到了濮水的北边,所以说是离开的狐狸)"。
然而,自汉唐时期以来,随着造纸术的传播,狐狸的形象逐渐被妖魔化。在符命思想的影响下,原本作为图腾神之一的九尾狐也被符命化成为祥瑞的象征符号。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九尾狐与四神兽一起出现在壁画中,表明九尾狐在当时被视为祥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尾狐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
秦汉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孝经》记载:"德至鸟兽,则狐九尾。(德行最高的鸟兽就是九尾狐)"。这一记载表明,九尾狐在秦汉时期仍被视为祥兽。然而,在宋代以后,九尾狐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开始将九尾狐描绘为邪恶的生物,如《封神演义》中的妲己形象。有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