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宪法手抄报内容
1982年 12月 4 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现行宪法公 布实施以来,每年的 12月 4日,全国各地都会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十八届四中 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将每年的 12月 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 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32 年前的今天,现行宪法通过; 13 年前的今天,被确定为全国法制宣传 日;12月 4日,首个国家宪法日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法治的执着追求, 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发展进步。
30 多年来,我国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有效维护党的领导,有力保障人 民当家做主,不断夯实依法治国基础,充分发挥治国安邦总章程的重要作用, 成为支撑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固法治基座。
法制宣传日的由来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 12月 4法制安全手抄报日,作为 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将宪法实施日定为法制宣传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 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公民权利的根本法律保障,是实现我国社 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基础,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全 体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行宪法知识的宣传教育, 使广大公民了解宪法、掌握宪法,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因此,将现 行宪法的实施日作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充分体现了宪法在我国政治、经济、社 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体现了“依法治 国”的要求。
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 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 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
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 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 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同时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 所影响。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把法治精神作为现代民族 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公民形成“法律至上”的态度和意识,自觉学法、 知法、守法、用法,要以培育公民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为 目标,使全体公民真正感到法律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助与指南,进而塑 造公民积极的法治精神。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围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针对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 项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引导公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 护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宪法的基本特征:
(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 务;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2)、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转
(3)、宪法是国家的“政治法”: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宪法的基本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的制约原则;法治原则。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的意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 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 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 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作用 1、宪法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宪法促进了我国的
4 、宪法促进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3 、宪法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国法制宣传日历年主题 : 2001年: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2002年: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2003年:依法治国,执政为民 2011年: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2005年: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2006年:落实‘五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7 年: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 2008年: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2009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2011年: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2012年: 弘扬宪法精神 , 服务科学发展 2013年: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2014 年: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 宪法宣传标语 增强宪法意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 学习掌握宪法了解宪法知识,就是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根本要求。宪法规 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人身权、财产权、政治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这些 权利都由宪法规定,所以熟悉宪法、掌握宪法就能够了解到宪法,是维护自己 合法权益的最根本的法律准则。作为一名学生更应该加强学习法治知识,增强 自我保护意识。
★什么是宪法 ?
宪法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宪法所规定的内容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它所 规定的都是一个国家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宪法是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的 那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关系决定并影响着宪 法的具体内容。
——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 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效力和修改程序不同于一般的法律。
★宪法的地位
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 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
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宪法的历史
—— 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虽不是真正意义 上的宪法,却为宪法的订立奠定了基础。
——第一部宪法
1954年 9月 20 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 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
——第二部宪法
1975年 1月 17 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第二部宪法。
——第三部宪法
1978年 3月 5 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部宪法。
——第四部宪法
1982年 12月 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 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1988年 4月 12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
案、1993年 3月 29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 案、1999年 3月 15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和 2004 年 3 月 14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 宪法进行了修正。
宪法的作用
——对统治权的作用:巩固和维护国家权力,确认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合 宪性,确立了巩固统治者地位的根本制度和政治秩序,调节了统治者内部的矛 盾和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规范着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达到稳定和巩 固国家政权的作用。
—
—对法治的作用:为法制的统一和完整奠定了基础,是国家立法制度、 司法制度和监督守法制度等赖以建立的基础和依据。
——对政治制度的作用:确立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政治制 度,为改革国家政治体制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社会主义宪法从本质上说是立足于保障广大 人民权利和利益的基础上的,这是社会主义宪法的突出特点。
——对社会经济的作用:确认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 础,促进和推动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