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人与海有感
读莫言《晚熟的人》有感
我看过莫言的大部分代表作品:《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
《晚熟的人》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由12个读来意味深长的故事组成,其中大部分还是以莫言的家乡——现已成为世界文学地图上一个清晰坐标——山东高密东北乡为背景,讲述那些个家长里短的琐事,道出个中人的生活、性格和命运。这部短篇小说集读来很轻松,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一是熟悉作者的风格,无需再多花时间去适应,再就是其中的好几个故事都与现实高度关联,仿佛说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总想一气呵成看到结局。
《晚熟的人》是其中的一篇,讽刺当下消费名人的现象。其中对“晚熟”的解释可以用故事中主人公蒋二的话来解读:“我们老蒋家的人有个特点:晚熟!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开窍,过目不忘、过目成诵、昏眼变明、秃头生毛。我就是个例子”。这番话让很多读者产生共鸣,有借此重温曾经的装傻带来的乐趣,有为自己的不合或不入世到了合理解释。更有年轻的父母以此反思个人成长轨迹,并重新思考家庭教育。
其他几篇如《红唇绿嘴》直击一些所谓网络大神、意见领袖的嘴脸;《诗人金希普》影射一些混世文痞的丑恶行径。每篇都在低调朴实的文字中透出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智慧的思考。
有人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是《蛙》,其实对诺贝尔文学奖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诺奖几乎没有特定的参赛作品,一个作家不会凭借其某一部作品而获奖(据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个例外),而是这个作者的整体作品,换句话说就是参评者自身的文化底蕴、文学造诣和文学修养,而这些无疑要求作家要有能力呈现出丰富的作品,对量和质都是极高的要求。
我曾经一度不能理解:一个作者,如莫言,何以能够在同一个背景之下(于莫言而言,就是山东高密东北乡),几十年不断地笔耕不辍?灵感究竟从何而来?直到近期,我看了莫言参加的一期《朗读者》,才逐渐确认了答案,那就是阅读和积累。节目中,莫言说“我对阅读的渴望,一点都不亚于我对饺子的渴望。”而在谈到作家对生活的积累时,莫言认为“最好的状态就是非刻意的状态。比如,回老家和小学同学、当年的工友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去澡堂洗澡、一起赶集……在这样的状态下,所获得的信息才是最真实的、最人性的、最文学的。”
其实,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阅读中获得力量,从与学生和同行的交流中获得灵感火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