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赞歌——读《老人与海》有感
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只花了短短几个小时。为避免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将正文前附加的含义分析放在了最后。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品。自一九五二年九月在《生活》周刊刊出后,便获得了评论家和读者们的一致好评,并为他赢得了一九五三年度的普利策奖金和一九五四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起初名为《现有的海》,是一部写“陆地、海洋与天空”的长篇小说的第四也是结尾的部分。海明威从开始动笔到完成初稿,仅用了八周的时间。后来在友人中传阅,博得了一致赞美。海明威自己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但由于原文全文只有两万六千多字,只能算是一部中等长度的中篇小说,而且讲述的故事也完全是独立的,最终决定单独先发表。《老人与海》的横空出世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彻底粉碎了评论家们之前对海明威的那番“文才枯竭”、“江郎才尽”的批评意见,不仅为广大读者带来了福音,也为世界贡献了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人公是古巴的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他的原型是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年轻时移居古巴,在科希马尔当渔夫。一九三零年,海明威乘坐的船只在暴风雨中遇难,就是他搭救送往迈阿密西南的德赖托图格斯岛的。海明威很欣赏他操纵船只的能力,并在一九三八年雇请他担任现代化渔船“比拉尔号”的第二任大副。他曾陪同海明威驾船在加勒比海追猎纳粹潜艇,并在电影《老人与海》的拍摄期间随海明威到秘鲁拍摄海上捕大鱼的镜头。海明威自杀后,这个传奇人物也不再出海捕鱼,常在海边的小屋接待世界各地的来访者,回忆当年和海明威在一起的日子。
评论家说:“这个朴素的故事里充满了并非故意卖弄的寓意......作为一篇干净利落的‘陈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每一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
但我更倾向于作者本人的说法。海明威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可见,人物和故事本身才是作者最在意的东西,而作品所代表的其他事物则是第二位的,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抛开评论家们的诸多分析,同时摒除东西方的文化(包括宗教信仰)差异,就故事本身来看也是极为吸引人的。
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渔夫,他连续八十四天都没捕到鱼,生活愈加贫穷困顿。在饭店露台吃饭的时候,不少渔夫拿他开玩笑,他也并不生气。只有另外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渔夫为他感到难过,但并不表露出来,因为他们知道他需要并不是同情和怜悯。幸好,他并不是全然孤独的,还有一个心地善良且真正在意他的男孩关心着他、崇拜着他——“老人教会了这男孩捕鱼,男孩爱他”。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简单明了。正如老人对男孩的疼爱,男孩对老人的关心一样。没有过多的语言,更没有其他的矫饰。虽不存在血缘关系,但很多时候,他们却比亲人更默契,更能贴近对方的内心,且更能明白对方的感受。好像他们的世界别人进不来,也不需要别人来了解那样。只要他们能够一直处在同一频率就好,他人的一切想法都无关紧要。
终于,在一个天未亮的清晨,老人带着男孩的祝福,驾着小船出海了。他来到了一片从未抵达过的海域,并发现了一条大马林鱼。下定他决心,一定要捕获这条大鱼,于是在海上同它展开了一场漫长又煎熬的追逐。其实,在老人心里,这条大马林鱼已经不仅仅是
读老人与海有感一条漂亮的大鱼了,而是上天最完美的杰作,一个强大的、势均力敌的对手,甚至可以算作他的朋友了。但他必须要捉住它,并杀死它,因为这就是他冒险独自来到陌生海域的使命和意义所在。
这一场激动人心又惊险万分的追逐!既是老人和大鱼之间耐心与力量的比拼,也是双方经验和智慧的较量!加上海明威精彩又细腻的描写,及老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呈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刚毅、顽强、永不屈服的英雄形象。尤其是在三天后,老人成功捕获大鱼,却在返航途中几次遭遇鲨鱼的袭击。于是,为了生存,老人不得不在已经筋疲力尽的情况下同鲨鱼展开了殊死搏斗!他用尽一切手段来反击: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就把小刀绑在桨把上充当“武器”;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就用舵把来打。尽管鱼肉都被鲨鱼咬去了,身体的力量也在双方的几次遭遇中不断流失,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意志——“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