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学理论
自我心理学理论
周建南
作为人格(个性)核心的自我,始终贯穿着社会性,因为他(她)是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出发点和主动参与者,所以称社
会的自我。每个人都具有对关于自我的信息处理更加注意和快速有效的基本现象,称为自我关联效应。如果要深入了解各种社会心理行为现象,不能不研究
心理自我影响自我和受自我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性质、来源和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James W最先提出,自我有2个部分、2个亚系统:对自己
的性质、特点总体知觉的自我概念(知道的"我"、自我形象),和形成自我概念
的自我觉察或自我意识(知道者的"我",自我形象塑造者)。前者是认知客体的我、英语的me,后者是认知主体的我、英语的I。自我的概念或定义(即自我心理,英语的self),是这两个"我"的结合,换句话,自我是自控性(个性中自主
控制)的信息处理体系,即对"我是什么人、要做什么人"的内心回答、把握及其实施,是自己不断地为自己编写自传,即自传及其编写者。
自我,是个性心理行为的核心动力和反馈调节控制的信息处理系统(组织机构)。自我的功能具有,对内和对外两大调控功能和发展社会关系满足基本需要的功能。
自我对本能需要动机的内部调节控制功能,是指:在童年早期起,由于逻
辑思维的发展开始取代前逻辑思维,能估计或预期事情的后果,就开始觉察和
运用本能动机和外部环境的冲突造成焦虑、抑郁、内疚、害羞等情感作为危险
信号,运用自我的防卫功能,从愉快原则向现实原则推进,学习推迟或减少本
能需要动机的满足和实现,学习耐受痛苦和挫折,维护个性、自我的内部及与
外部环境的协调整合。
自我对外部环境的调节适应功能(处理与现实的关系),是指:自我与外部
环境的关系,包括现实感、现实检验和现实适应3个成分(内容)。现实
(reality),指一切此时此地人事物的实际、真正的存在状态,是和状态变化的可能性相对立的状态;现实感(reality sense),是对此时此地个体内部和外部环境存在状态的心理反映,内容包括对个人内心、人际关系和行为后果3方面
存在状态的知觉、思维和情感;现实检验(reality testing),是以对各种外部环境识别确定的线索,检验自己的思维或假设的信息处理过程。
从人的生存和发展角度,有乐观的、中性的和悲观的3种现实感。坚持以
乐观和中性的现实感超越、取代悲观的现实感,坚持以现实检验校正对现实的
种种歪曲,是维护和发展心理健康的必由之路。临床经验表明,坚持循序渐进
地从身体自我到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促进现实感、现实检验和现实适应功能
的恢复,是所有脑器质或功能性心理行为障碍康复的最基本和有效的途径。
自我的另一个基本功能,是发展相互满足基本需要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6月左右婴儿,是满足基本需要的人际关系和对象衡常性(依恋)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体与他人关系能力开始演变,是从自恋状态到家庭里的人际关系,再到
更大的社区、学校、工作环境里社会关系的进展。这种对象关系发展过程的障碍,可见于发育迟滞、回归退化的防卫机制、社会能力遗传基因的缺陷、对象
关系发展能力的环境限制等。这种对象关系的发展,是和伴随的动机现象演变
和同期适当的防卫机制密切相关的。
理想自我的形成和疏离:有些成人出于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信念,对自己的
孩子或教育管理对象的行为,提出各种不实际的期望、理想和追求完美的要求,这类信息的长期灌输,在孩子头脑中形成和实际自我(real self)相区别的理想自我(ideal self),其中充满了鞭策努力的种种"应该"指令和"不应该"禁令,
要求按照、甚至超越父母的最佳行为表现行事,要求模仿学习某个(些)最佳榜
样完美做人。这些理想期望的目标,一旦失去自我的现实检验把关,就造成实
际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疏离(alienation)和冲突,使人陷入难以克服的自我
否定的内心障碍和无能为力的失助感。以习惯性拖延和被动应付作为基本行为
方式的许多大中小学生,就是这类心理障碍的受害者。这种行为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脆弱自尊的策略和心理防卫机制"。可以说,几乎所有习惯性拖延
者的内心,都有一个追求完美的父母自我和一个泄气、无奈的儿童自我。其实,这些人既怕失败,也怕成功。把是否符合理想目标作为判断成败的唯一标准,
把不成功完全归咎于"不努力、偷懒",不能从现实出发评价和开发自己的能力,
正是落入"偶然成功紧随连续失败"怪圈或者"失败-泄气-失败"恶性循环的基本
原因。
知道的客体自我(me)包括:自我形象、自我图式和自我概念。
自我形象(self-figure)是对自己的性质、特点的总体认知,即自我认知的总形象(总体心理表象或自我信息库)。主要内容包括相对独立而又联系的3个
方面:⑴身体形象,即自己的身体长相、性别、穿着打扮等特点;⑵心理形象,即自己的个性特质和基本生活态度、兴趣、动机;⑶社会形象,即自己在社会
交往中扮演的角与人际关系。
个性自主性越发达、社会环境对个性自主性越尊重,个人自我形象的展示
和表达会更多突出自己和周围人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质。
在人生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各种自我图式(self-schemata),是接收和处理有关自我信息的基本结构组织单位(即自我信息处理软件),是自我认知的基
本模式,会在以后的生活经历中有所修改补充。它在个体生存、发展的全过程
都会对自我形象发挥广泛深入的影响。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个体对自己的个人性质、特点的总体认知和观
念信息系统。自我概念的内容,涉及性别认同、社会认同(身份地位和关系)、
个人特质、自己的现实和可能等方面,包括自我图式、自我形象及其评价成分
的自尊。自我概念的成分,是由比较总体、独特、极端、巩固的中心成分,和
更容易受内部情绪和外部环境影响,比较具体、共有、趋中、不稳定的次要成分,这2类成分组成的。
人的多方面自我图式、自我形象和自尊,构成自我心理和个性的多面性、
复杂性。
个体自我认知的性质、数量、结构功能状况,与其自尊、自信、对人信任
的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会明显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
适当的自我认知评价能提高自尊、自信和对人信任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反之,消极、不适当的自我认知评价会伤害自尊、自信、对人信任和心理健康的维护
发展。
知道者的主体自我(I)包括:自我觉察、公开和隐蔽的自我。
作为知道者的自我,是随着动物的适应能力的进化逐步发展形成的,具有
主观、客观和象征性3个水平的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和植物不一样,
大多数动物具有把自己和所在物理、社会环境相区分的初级自我觉察,即主观
自我觉察的能力(Lewis,1992);灵长目中的黑猩猩和人类具有把自己作为认知客体,能从镜子里识别自己,能够注意、觉察、知觉自己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
的客观自我觉察能力(Lewis等,1992、1994);只有人类能够发展更高级的象
征性(又称符号性)自我觉察能力,能学会以语言为工具,形成对自己抽象的表象、概念和思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复杂的信息交流、建立人际关系、设立行
为目标、评估行为后果,发展起复杂的自知和自控、自信和自尊、自我心理防
卫机制能力。⑵自我觉察和自我注意:当自己把注意集中在内部各种心理、生
理活动内容时,就处在自我觉察状态。当注意转移到外部环境时,有关自我的
信息处理就处在暂时隐蔽或降低的状态,被环境信息的接收、处理所取代。影
响自我注意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刺激对自我的提示作用和自我意识的个性倾向。
自我觉察推动行为的自知自控并奠定承担责任的基础,常指导自己的行为
更多反映自己的个人品位和价值,也使自己的思维和情绪更为自己理解。因此,在觉察到自己的缺陷、错误而威胁自我价值时,常会以糊涂避免对缺陷和错误
的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包括2方面内容:公开自我和隐蔽的自我。前者(public self)是所有自己觉察、他人也能观察自己的外显行为信息,摄影镜头、录音、听众和
观众的环境刺激能增加对公开自我的觉察,推动自己维护适当的公开形象、更
多接受他人的期望和意见;后者(private self)是只有自己能觉察而他人不能
观察的心理活动信息,照镜子、回忆童年、独处想象的环境刺激能增加对隐蔽
自我的觉察,推动自己的公开言行符合内心的信念。
社会能力和社会自我的正常发展。社会能力(sociability)是指婴幼儿表现的,使他人与自己交往和寻求他人注意或赞许的"友好"意愿、姿态的行为能力,是情绪成分和对象不同于依恋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能力的特点是:情绪成分少、对象多而易变,形成以后发展社交技能广度的基础。正常情况下,新生儿
并无自我感觉。出生后6周,婴儿开始表现喜欢有人陪伴而不满别人离开,3、
4月会触摸人,半岁会对小同伴微笑。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步从对随意目
标关注,到出现对他人行为明显兴趣和简单相互影响的行为,到1.5岁,具有
与他人明确的社会性相互作用行为(如相互模仿、凝视、微笑等),1.5-2岁形
成稳定的自我形象。2岁起社会能力日益稳定,表现有真正共享目标的合作行
为(如玩互相追逐的捉人游戏),这是和镜像识别、自我的初步识别与分类认知
能力的发展同步进行的。2-5岁幼儿期,社会能力表现更多外向和更多指向寻
求同龄伙伴关注、赞许的行为,学会和成人、同伴形成更多固定的友谊关系,
交往更合作、更亲近、更强、更多。对比研究证实,每周接受2-5天幼儿园教
育并能适应的学龄前儿童,对社会能力的发展和后来上学读书具有明显差别的
积极影响,不能接受、适应幼儿园教育的孩子会出现更多的行为和身体问题。
影响个体社会能力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有3种:①先天遗传的反应性因素。人的基因型影响对他人的反应性,新生儿期开始表现出对环境适应性的容易、
困难和"慢热"3型气质,其中,与有先天反应性缺陷的孤独症、脑瘫的患儿不同,困难型孩子表现睡眠、进食无规律而多吵闹,但并不缺乏不同于睡眠微笑、对物体微笑的对人社会微笑,具有对环境变
化反应过分敏感和适应困难的特点。1岁多婴儿社会微笑的频率和对陌生人害怕的遗传性差异,可以保持到6-10岁。
②依恋安全感形成的人际信任因素。陌生情景测验可以识别,正常情况下,对
情绪、态度保持放松、敏锐和温暖的母亲,1-1.5岁形成强烈亲密情感联系和
信任感的安全依恋,与缺乏安全依恋(阻抗或不安全型、回避型依恋)的孩子相比,在和同龄孩子或陌生成人相处时,能主动探索新环境,有更多交际行为,
而且友好、开朗、令人喜爱的行为能持续到3-4年后幼儿园和学龄时期,甚至
可以延续到成年早期。反之,和父母一方或双方缺乏安全依恋的孩子,在与陌
生人接触时表现更少友好反应、更多不适应或矛盾冲突。③父母社会化(教养)
的态度因素。态度温暖、支持并要求孩子遵循社会礼仪的民主型父母的儿女,
和同伴、成人交往的适应良好;很少确立行为标准、缺乏控制的纵容型父母,
其孩子对同伴常有攻击行为而不为人接受,也会对抗其他成人订立的规则;父
母过分保护或专制型态度的孩子与成人交往虽然温顺友好,但和同龄人交往容
易表现焦虑、压抑、难合。其他影响因素还有:父母和孩子玩游戏时所扮演
游戏伙伴角指挥、操纵等行为的示范作用,孩子的出生排行次序。
社会能力低下的表现和不良预后:主要表现是被动退缩(包括恐惧、羞怯)
和主动攻击(包括敌对、争斗)2类行为。主动攻击而受同伴拒绝的孩子,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