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1、自我图式是个体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图式的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2、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认知功能。
3、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4、美国学者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体的形成与体的解体,提出了体整合理论。他认为,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他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舒茨的三维理论用于解释体的形成时认为,体形成经过包容、控制、情感的过程。
5、性别与从众之间没有确定性的联系。
6、按照角获得的方式,可分为:先赋角和成就角。按角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
为规定型角和开放型角。按角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角和表现型角。按角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和不自觉角。教师的角属于成就角、规定性角和表现型角。
7、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自我的结构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主我&客我——詹姆斯;  镜我——米德。
7、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有: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8、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自己、体、他人的知觉。
9、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观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
10、人际关系的特点有:直接性、情感性和个体性。
11、人的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12、社会感染的特点:双向性、爆发性和接受的迅速性。社会感染大体可分为个体间的感染、大众传媒的感染、大型开放体的感染。
13、鲁宾认为爱情和喜欢的区别是:依恋、亲密和利他。斯滕伯格认为爱情是由亲密、激情以及承诺三因素组成。
14、诞生:1908  罗斯(美)、麦孤独(英)
15、勒温:B= f (P,E)
18、社会交换论,霍曼斯:A、成功命题(得到奖赏行为增加),B、刺激命题(什么刺激就什么行为),C、价值命题(价值越高越重复),D、剥夺满足命题(奖赏过多行为下降),E、侵犯赞同命题(没有预期的奖赏愤怒)。
19、詹姆斯《心理学原理》:自尊 = 成功 / 抱负
20、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海德);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
21、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高        外因
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        内因
22、勒温——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23、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观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
24、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
A、社会学习论: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强化、模仿(注意、保持、再现、动机)
B、社会交换论:霍曼斯(5个命题)。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视角研究社会行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权衡。
C、符号互动论:詹姆斯、米德          最早使用术语:布鲁默
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体生活。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其基本假设: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D、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意识与潜意识、生本能和死本能、力比多、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人格结构);荣格(分析心理学、机体潜意识);新精神分析学派(霍妮—文化因素论、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
25、      启蒙                形成
古希腊              19世纪中叶              20世纪初
          哲学思辨            经验描述                实证分析
26、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目的性、全面性、非暗示性、非歧义性、适度规模。问卷法的两个主要特点: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
27、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式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8、身份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和稳定性、多重性、契约性。
29、社会知觉时个体对他人、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30、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31、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作抱负水平。
32、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他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33、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34、多伊奇提出了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35、结伴效应是指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
36、社会感染是指通过表情、语言、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心理自我
暗示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体语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影响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示意的方式去活动。
37、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
38、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39、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40、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社会视角、自我保护价值、观察位置和时间因素。
41、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将过去很久的事件揭示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刺激客体的原因。
42、侵犯的构成包括: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和社会评价。
43、社会规范论用普遍规范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有交
互性规范和社会责任规范。
44、非正式沟通网络主要有:集束式、留言式、偶然式。
45、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遵循的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相互性原则和平等性原则、交换性原则。
46、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时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有需要的互补、社会角的互补和人格特征的互补。
47、根据体整合原则,在体分解时,要经过感情不合,失控,难于包容等阶段。
48、从众的种类:真从众、权宜从众、假从众。
49、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率、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50、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性的功能和生育功能。
5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5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
53、侵犯论
A、本能论:弗洛伊德、洛伦茨
B、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侵犯用眼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C、社会学习论
54、侵犯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与体、大众传媒的影响。
55、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和稳定性。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态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和认知功能。态度的属性:方向(肯否)、强度、深度(卷入程度)、向中度(接近核心)、外显度。态度的形成:依从—认可—内化。
56、态度转变的模型:传递着、沟通信息、接收者、情境因素。
影响因素:传递者:威信、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
        沟通信息: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
          接收者: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性、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
57、态度转变理论
A、海德的平衡理论(费力最小原则):P——O——X。P—个体、O—他人、X—另一对象。
B、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的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对策:改变或否定一方、引入或增加新的因素、降低双方强度。
C、社会交换论。个体采取何种态度取决于诱因的强度。态度是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之和。
58、人际沟通  组织系统:正是沟通、非正式沟通
              流动方向: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
              位置关系: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基本形式:口头沟通、书面沟通
              把握程度:现实沟通、虚拟沟通
59、人际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
60、人际交往阶段: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
61、社会促进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
62、爱情的特点:相异性、成熟性、高级型、生理性、利他性。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亲密、依恋、利他。
爱情的发展阶段: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
爱情的分类:Lee,浪漫式、好朋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
            哈特菲尔德:激情爱、伙伴爱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亲密、激情、承诺。
63、家庭的生命周期概念只适用于核心家庭: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解体。
64、家庭结构要素:家庭成员的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核心越多,家庭越不稳定。
        结构模式:核心家庭(夫妻未婚子女子女)、主干家庭(父母已婚子女)、联合家庭(夫妻两对以上已婚子女)、其他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