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来历、发展过程和分类及形式特点,并能试着对对联。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了解及学习对联的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了解对联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写作要求和分类,感受对联独特的艺术魅力。
2.难点:了解对联发展的年代以及对联的形式特点要求。
教学过程
一.互相交流同学们自己搜集的对联和老师带来的对联,导入新课
二.说对联故事
1.乾隆和纪晓岚的故事
2.苏轼和佛印的故事
三.对联的基本常识
1.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学生先自读课本进行学习,后进行展示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楹,就是建筑物堂前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楹联是从春联演化而来的,而春联的出现,则与桃符关系密切。对联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一直到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王安石《元日》。
3.对联的分类
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重点了解不熟知的“挽联”)
4、对联的形式特点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有些还有“横批”。字数多少无定规,要求对仗工整,平仄(zè)协调。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关于学习的对联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四、名对欣赏
1.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2.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4.语文中的古诗句
五.对联“快乐大本营”
给每个小组分配研讨任务,交流讨论后依次上台展示
六.牛刀小试:我为学校写对联
挑选学生写完的上黑板展示,师生点评。
七.教师小结
对联,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一朵精巧别致的小花,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珍宝,希望同学们能够有机会把它发扬光大。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语言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用和领悟能力,能赏析简单的对联,并对对联的来历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但是,因为没有学过历史的原因,可能对一些朝代还很陌生,理解起来有一
定的困难,对于对联的形式特点,他们能很快地到一些简单的上下相对的词语或字,但是对韵律或者对仗之类的知识只能是模糊地理解,所以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不同的小组活动,意在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水平特点进行展示,不至于让自己觉得学起来费劲,没有成就感。
效果分析
同学们在学习了前面的《笠翁对韵》(节选)后,对基本的平仄对仗有了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这节课对对联的学习,在完成练习一到练习三时,没有很大的难度,只是在“蜂采蜜”“千山秀”进行对的时候,用词上出现了一些分歧,这与同学们的语文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同学们能够产生争论和辩解,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通过争论,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内涵及巧妙用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做练习五的时候,前面的短句比较好对,后面的“面临绿水的轩斋”有的同学把它变成了“绿水轩斋”,教师在肯定孩子们的思想成果的同时,可以展示不同的对法“造三间临水轩斋”,让孩子们自己比较,哪一个更为巧妙,孩子们的思想在碰撞中得到升华,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尽情绽放。
《对联》教材分析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这其中的民间语言也因他们独特的意趣而被人们广泛使用。本节课
主要讲述了对联的来历、发展过程和分类及形式特点。对联的发展经历了由桃符到春联,再到对联的发展历程。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一直到明代,人们才用红纸代替桃木板,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的对联。
对联的分类,课本上提及的很少,只讲到了其有长短不一的不同,也可以补充按照用途进行分类的知识,让孩子进行简单的了解。对于对联必须具备的特点,可以展开来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对对联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不需要研究得很精细,毕竟孩子们对韵律和对仗还不是很理解,关键是吸引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本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生硬,课堂上不能进行乏味的讲解,应以感受为主,多穿插一些关于对联的小知识或小故事,让孩子们能够轻松快乐地接受知识。
评测练习
1.请你来贴对联(理发店、宾馆、鞋店、粮店、肉铺、饭店)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
飞鸟闻香化凤;游鱼得味成龙
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
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
步月凌波去;登堂入室来
任挑肥拣瘦指向哪里割向哪里;请依次排队生人一般熟人一般2.请将下列句子搭配成三幅对联。
(1)九州瑞气迎春到
(2)山外斜阳湖外雪
(3)窗前流水枕边书
(4)窗前细雨传春讯
(5)四海祥云降福来
(6)枝上黄鹂送好音
3.将下列打乱的对联准确配对。
发愤识遍天下字雨滋春树碧连天
腊梅吐芳迎红日书山万仞志能攀
学海无涯勤可渡立志读尽人间书
风送花香红满地绿柳展枝舞春风
4.对几个简单的词组
辞旧岁()
千山秀()
蜂采蜜()
冬去()
行千里路()
山清水秀()
5.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联》课后反思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担心孩子们会对对联不太感兴趣,因为他们毕竟文化底蕴还不够深厚,对联他们自己也对不了。但是在设计时,我转变了思想观念,本课学习的目标并不是要求孩子们掌握多么高深的知识,会背多少有名的对联,而关键是培养孩子们对对联的关注和兴趣,孩子们在讨论之间,在争辩之中,感受到了我们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所在。并且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穿插了孩子们爱听的对联故事,孩子们在哈哈一笑之余,对联其实已经印在他们的内心了。
像这样的传统文化课,单凭老师自己一人的讲解,孩子们很快就丧失兴趣了,所以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自学与交流讨论环节,让孩子们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提出有疑问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学完对联知识之后,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对联快乐大本营”,孩子们通过活动交流与展示,一方面锻炼了小组合作能力,一方面通过孩子们多种形式的展示,让对联以不同的方式给同学们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而最后的“我为学校写对联”环节,本来以为孩子们难以写出让人可观的对联,想删去这个环节,后来想
还是给孩子们更多的体验机会吧,或许孩子们没有多少成果,但是他们会永远记住此次写的经历,或许多年后我们会收到让我们敬仰的一副对联呢?我们要的不正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