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语⽂《⼤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
《⼤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之作。这是⼀个地主阶级叛逆的⼉⼦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地善良⽽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中语⽂《⼤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希望⼤家喜欢!
⾼中语⽂《⼤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
【教学⽬标】
2、认识⼤堰河这个⼈物形象。
3、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教学重点】
认识⼤堰河这个⼈物形象
【教学难点】
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新课
1、以《游⼦吟》导⼊。
2.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华⼈。因家⼈听信算命先⽣所谓“克”⽗母的诳⾔,刚出⽣就被寄养到贫苦农妇⼤堰河家。少爱美术,曾赴法国专攻美术。1932年回国,加⼊“左联”,从事⾰命⽂艺活动,不久被捕⼊狱。在狱中艾青转⽽从事诗歌创作。1933年1⽉⼀个⾬雪纷飞的早晨,他在狱中睹雪思⼈,因雪神飞,回忆起幼年⽣活,创作了《⼤堰河--我的保姆》,并⼀举以感⼈肺腑的感情和清新⾃然的诗风震动诗坛。
艾青是继郭沫若、闻⼀多之后推动⼀代诗风的重要诗⼈。
主要作品:《⼤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把》、《光的赞歌》、《古罗马竞技场》等。
3、写作背景
⼤堰河其实是“⼤叶荷”的误写。她原出⽣于离艾青⽼家五⾥远的⼤叶荷村,很⼩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们只好⽤她的出⽣地称呼她,“卑微到连⾃⼰的名字也没有!”她⼀⽣命运⾮常悲惨:与前夫⽣了三个孩⼦;前夫死后,从邻近的下张村招赘,⼜⽣了两个孩⼦。那时农民⽣活⾮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叶荷孩⼦多,⽣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多岁就离开了⼈世。 艾青出⽣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说他会“克死⽗母”,因此他⼀出⽣就受家⼈歧视,被寄养到⼤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堰河的乳汁,在她精⼼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母为爸爸妈妈,⽽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对⼤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母的爱!因此他“长⼤⼀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3年1⽉,他23岁,在狱中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往情深地去祭扫⼤堰河的墓。 艾青后来曾回忆说:“我是在⼀种被冷漠的环境中⽣活的”,“只有在⼤堰河家⾥,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堰河爱我,我也爱她。”“《⼤堰河--我的保姆》这⾸诗,是出于⼀种感激的⼼情写的。”
⼆、整体感知
诵读全诗,理清层次,概括感情。
这⾸诗⼀共13节,可分为四部分。
1、第1、
2、3节为第⼀部分,写“我”和⼤堰河虽然阶级出⾝不同,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我是地主的⼉⼦”,却“也是吃了⼤堰河的奶⽽长⼤了的/⼤堰河的⼉⼦”。诗从⼀开始就显⽰了它鲜明的叙事性质。⽽重叠反复地咏叹“⼤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第3节,诗⼈在狱中看到窗外⼤雪,触景⽣情,以第⼀⼈称的⼝吻,追述⼤堰河勤劳善良、为⽣活奔忙⽽受尽苦难的⼀⽣。 “⼤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表现了沉痛悼念之情。
该部分总结为:怀念与痛悼。
2、第4节⾄8节,为第⼆部分
第四届诗⼈饱含深情地回忆起“我”与⼤堰河⼀起度过的贫苦、然⽽却让“我”感到⽆限温暖的⽣活。“你⽤你厚⼤的⼿掌把我抱在怀⾥,抚摸我;/在你……之后”,连续⽤了8个“在你……之后”的句式,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到⼤堰河勤苦操劳、仁爱善良的⾏为
在“我”⼼中投下了母爱的光辉。
第5节仅4⾏,叙述了“我”离开⼤堰河时的情况。虽然是简短的过渡,诗⼈却捕捉了离别场⾯中最令⼈⼼碎的⼀幕:“啊,⼤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第6节,将“我”回到⾃⼰家中的情形与在⼤堰河家⾥的情形进⾏对⽐。“我做了⽣我的⽗母家⾥的新客了!”并与第4节⼀样,连续使⽤排⽐长句,表现“我”在⾃⼰家⾥的陌⽣感、拘束感。
第7节,写⼤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活”,“⽤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连续使⽤六个“她含着笑……”,⼀⽅⾯写出了她劳动时的乐观态度,另⼀⽅⾯写出了她为了⾃⼰的家⽽付出的艰⾟。每⼀句都展现了⼀幅令⼈⼼酸的画⾯。
第8节,表现了⼤堰河对乳⼉的淳朴情感。她像对亲⽣⼉⼦⼀样,疼爱⾃⼰的乳⼉,在他⾝上寄予了希望。
该部分总结为:眷恋与感激。
3、第9、10、11节,为第三部分。
写⼤堰河临终的情况,“乳⼉不在她的旁侧”,她带着遗憾,“含泪”离开了这个凄凉的世界。
该部分总结为:同情与控诉。
4、第12~13节为第四部分。诗⼈思绪回到现实,回到监狱,⽤⼉⼦对母亲的情感,为⼤堰河“写着⼀⾸呈给你的赞美诗”。并将这种情感扩⼤,“呈给⼤地上⼀切的,/我的⼤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直接抒发了对⼴⼤劳动⼈民的敬爱之情。赞美家乡的诗歌
该部分总结为:讴歌与赞美。
⾼中语⽂《⼤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
⼀、概述
1.课名:《⼤堰河——我的保姆》。语⽂⼈教课标版⾼中必修1 第⼀单元的讲读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2课时。
3.《⼤堰河——我的保姆》是⾃由体诗的代表作。学习这⾸诗歌的⽬的⼀⽅⾯是让学⽣体会⾃由体诗在情感表达上不同于格律诗的特点,另⼀⽅⾯是帮助学⽣体会诗⼈对底层劳动⼈民的感情,引导学⽣关注社会、关⼼弱者。
⼆、教学⽬标分析
知识与能⼒
1.了解艾青诗歌及其在诗歌史上的贡献。
2.形成对⾃由诗诗体特点的认识,并能够运⽤对⽐、反复、排⽐、铺叙等表现⽅法。
3.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过程与⽅法
1.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情感。
2.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受诗歌的形式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3.揣摩诗歌语⾔,学习诗⼈表达情感的语⾔⽅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旧社会的⿊暗和不公,学习劳动⼈民⽆私的奉献精神。
2.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弱势体,养成博爱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法,但对于进⼀步诗歌鉴赏中形式与内容,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还并没有确切的意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重视诵读。诵读是诗歌学习的基础,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以及诵读指导,可以使学⽣直观地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特点和诗⼈的情感表达。
2.把握⾃由体诗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个重要环节。把排⽐和对⽐⼿法与细节铺叙的笔法结合起来分析,体会⼤堰河对诗⼈的质朴情感,理解⾃由体诗在表达情感上的优势。
3.把对诗句、词语的揣摩分析作为教学的中⼼环节。要分析诗篇字⾥⾏间的情感张⼒,⼜要揣摩准确到位的词语,并通过对诗⼈对词语选⽤的分析,更好地把握诗情诗意,提⾼学⽣对诗歌的鉴赏和把握能⼒。
五、教学资源与⼯具设计
1.语⽂⼈教课标版⾼中必修1教材
2.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3.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第⼀课时
(⼀) 介绍作者,知⼈论世
教师活动:介绍艾青及其代表作品。
1、以“⼤堰河的⼉⼦——欧罗巴的芦笛——狱中的⼤诗⼈——时代的吹号者——归来者的歌”为线简介艾青⽣平。
2、介绍艾青诗歌中的两个中⼼意象——⼟地和太阳,并展⽰艾青相关诗作,引导学⽣体会这两个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艾青在其中注⼊的深挚情感。
学⽣活动:
1、认识艾青,了解艾青⽣平,特别是了解艾青写作《⼤堰河——我的保姆》⼀诗的背景,体会诗⼈对保姆的情感。
2、赏读艾青部分诗作,体会艾青诗歌中两个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诗歌鉴赏⾸先要知⼈论世,尤其要了解诗⼈写作诗歌时的⼈⽣状态和情感状态。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这种情感的表达⽅式。艾青是中国现当代⽂学史上的⼤诗⼈,有许多诗情丰厚、形神兼美的作品,在这⼀环节选择有代表性的部分诗句,重点是让学⽣总体上感受诗⼈情感的厚重与表达的⽅式。
(⼆) 朗诵品读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或放范读录⾳。引导学⽣提出对范读的意见或看法。
2、指导学⽣个读,特别注意排⽐句的朗读技巧。
3、指导学⽣通过诵读体会诗⼈表达的情感和选择的表达⽅式。
学⽣活动:
1、听范读,谈谈范读对作品表现得充分或不充分的地⽅。
2、在教师指导下⼤声诵读作品。
3、通过诵读体会诗⼈表达的情感,体会诗⼈所选择的表达⽅式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
设计意图:诵读是诗歌鉴赏和诗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第⼀,诵读所造成的情境有助于学⽣情感很快融⼊诗歌中;第⼆,在诵读中,学⽣可以直观感受到诗⼈情感的浓度和深度;第三,诵读还可以形成学⽣对诗歌的形式及其表达效果的⼀种直觉的体验。
(三) 感受诗歌形式上的散⽂美
教师活动:帮助学⽣感知《⼤堰河——我的保姆》⼀诗的形式美。
1、引导学⽣⽐较这⾸诗在形式上与《⾬巷》《再别康桥》等新格律诗的不同,指出诗歌运⽤的表现⼿法,如排⽐、反复、对⽐以及铺叙⼿法。
2、引导学⽣体会这些表现⼿法有情感表达上的作⽤。
学⽣活动:整体感知《⼤堰河——我的保姆》⼀诗的形式美。
1、体会《⼤堰河——我的保姆》⼀诗与《⾬巷》《再别康桥》等新格律诗不同的散⽂美,并指出形成这种散⽂美的诗歌表现⼿法。
2、体会这些表现⼿法在情感表达上的作⽤。
排⽐:本诗共12节,就有七节诗运⽤了排⽐,形成了浓烈的抒情⽓氛。
反复:作者在多⾄九节诗⾥都运⽤了反复,特别是在诗节的⾸句和尾句运⽤反复,造成⼀唱三叹、回肠荡⽓的表达效果。 对⽐:作者以两个家庭⽣活的对⽐,反映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以两个家庭对“我”亲疏的对⽐,表现⾃⼰鲜明的爱憎;⽤⼤堰河⽣时的勤劳和死后的凄凉对⽐,激起⼈们对旧社会的憎恶;⽤她美好的梦境和悲惨的结局对⽐,抒发诗⼈的⽆⽐同情和悲愤……对⽐的作⽤是突出主旨,深化诗意,表达了爱憎分明的感情。
铺叙:诗歌通过叙事来写⼈,这种叙事成分是与细节描写融合在⼀起的。这种对⽣活细节的铺叙,蕴蓄着作者的情感,也丰满了⼈物的形象,极富感染⼒。
设计意图:《⼤堰河——我的保姆》⼀诗的最⼤的成功之处,在于开创了富于散⽂美的⽆韵⾃由诗体。体会排⽐、反复、对⽐以及铺叙等⼿法对于加强抒情效果的好处,并学会运⽤这些⼿法来抒情表意,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感受⼤堰河形象的苦难美
教师活动:引导学⽣整体感受保姆⼤堰河形象,体会⼤堰河⾝上的苦难美。
思考题:作者从哪些⽅⾯写⾃⼰的保姆⼤堰河,凸现了⼈物什么样的性格。
学⽣活动:整体感受保姆⼤堰河形象,体会⼤堰河⾝上的苦难美。
诗⼈主要通过三幅形象画⾯刻画⼤堰河的美好⼼灵:她在勤苦⽣活中对乳⼉的抚爱,她在凄苦的奴⾪般劳动中对乳⼉的深爱,以及她死后的寂寞悲凉。这些形象画⾯的有机组合,让我们看到⼀位东⽅被压迫劳动妇⼥的慈爱善良,勤劳坚忍。
1.勤劳纯朴的崇⾼品德。⼤堰河⼀⽣都在不停劳作,没有⽚刻的空闲和休憩,通⾝闪耀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精神的光辉。
2.宽厚善良的慈爱精神。她忍受着⽣活和精神的⼀切苦难。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善良的⼼⾥只有爱和给予,⽤巨⼤⽽深沉的爱哺育着“我”和她的⼉⼥们。
3.美丽丰富的内⼼世界。⼤堰河是童养媳出⾝的贫苦妇⼥,被⽣活剥夺了受教育的权⼒,甚⾄连名字都没有,但她的内⼼世界⼗分美丽丰富。她为了乳⼉“忙着切那冬⽶的糖”,“为了他⾛到她的⾝边叫⼀声妈”,她把乳⼉画的⼤红⼤绿的关云长挂在灶边的墙上。即使在梦⾥,梦见的也是乳⼉“有了娇美的媳妇”,并亲切地叫她“婆婆”,⼼灵之美⾃然地喷发出来,感⼈⾄深,动⼈肺腑。
设计意图:《⼤堰河——我的保姆》⼀诗是诗⼈献给他的“母亲”⼤堰河的最真诚的颂歌。把握诗⼈塑
造的⼤堰河这⼀形象,才能深⼊把握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堰河⾝上所体现的底层劳动者的品质和命运也可以激发学⽣对社会现实、对劳动⼈民的关注。
(五)理清诗歌情感脉络,感受诗情美
教师活动:引导学⽣理清诗歌情感脉络。
问题:在诗歌中诗⼈表现的情感是丰富的、变化的。试分析这种情感变化过程。
学⽣活动:理清诗歌情感脉络,感受诗情美。
第⼀部分(1─3节),交代⼤堰河的悲苦⾝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对乳母的深切怀念和痛悼。
⾼中语⽂《⼤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三
教学⽬标:
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堰河的形象。
3.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法(对⽐、反复、排⽐)的作⽤。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现代著名诗⼈艾青献给他的养母的⼀⾸赞美诗《⼤堰河——我的保姆》。此⽂写得极具感染⼒,⽤⼀个词语来形容就是催⼈泪下。为什么此诗会有这样的感⼈的艺术效果呢?现在就让我们从诗歌中去感悟和体验其中⽂化蕴涵。
板书课题:⼤堰河——我的保姆
过渡语:前⾯我们讲过有怎样的社会环境就会让作者产⽣出与之想合的⽂学作品来,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作者本⼈的⽣平作⼀个详细的介绍。
三⼗年代末的上海,⼀位著名诗⼈见到艾青,动情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堰河!”
介绍作者与背景资料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他母亲⽣艾青时难产,48⼩时才把他⽣出来,他的⽗亲⾮常迷信,认为这是⼀个不详之兆,并来了⼀个算卦的先⽣,算命先⽣说他的命是“克⽗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位贫苦农民家⾥抚养,后来⼜被送到⼤堰河家(结合注释①了解关于⼤堰河的知识),成为了他的乳⼉,在保姆的怀⾥,艾青⽣活了难忘了五年。
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的⽗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艾青与劳苦⼤众⾎⾁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的关系。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的⼼⽥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堰河家⾥,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狱,1933年1⽉14⽇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站⽴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阔的联想,他想起了⾃⼰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堰河。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的温暖,由囚禁⾃⼰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诗情汹涌,不能⾃⼰。于是,诗⼈借助从铁窗⾥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挥笔写下了这⾸
赞美劳动⼈民,诅咒⿊暗世界的诗篇《⼤堰河——我的保姆》。→这和⽑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情感意境有出奇的相似地⽅。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地》《向太阳》《⽕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补充讲解:艾青《我爱这⼟地》——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
关于⼤堰河:⼤堰河,原出⽣于离艾青⽼家五⾥远的⼤叶荷村,很⼩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蒋村当童养媳(补充:“童养媳”指的是“领养⼈家的⼩⼥孩⼉做⼉媳妇,等⼉⼦长⼤后再结婚,这样的⼩⼥孩叫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们只好⽤她的出⽣地称呼她,“卑微到连⾃⼰的名字也没有!”她⼀⽣命运⾮常悲惨:与前夫⽣了三个孩⼦。前夫死后,另嫁,⼜⽣了两个孩⼦。当时农民⽣活⾮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堰河孩⼦多,⽣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多岁就离开了⼈世。
三、听多媒体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在听的时候注意字词
檐头yán 灶⽕zào 荆棘jīng jí 掐死qiā 匾biǎn 碾niǎn
忸怩niǔ nì 冰屑xiè 团箕jī 凌侮wǔ叱骂chì 咒语zhòu
四、学⽣浏览全⽂,划分本⽂结构层次(多媒体展⽰)
学⽣诵读课⽂,然后思考本⽂可以分为⼏部分?并概括出每部分的⼤意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提⽰:联系现代⽂的考试要求,第⼀次检测和了解学⽣的语⾔概括能⼒。
学⽣讨论后明确,全诗共分为四部分:
第⼀部分:(第1——3节),交代了⼤堰河的悲苦⾝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板书:怀念痛悼
第⼆部分:(第4——8节),回忆⼤堰河⾟劳⽽⼜悲苦的⼀⽣。抒发了诗⼈对她的深切眷恋与感激。
板书:眷恋感激
第三部分:(第9——11节),写⼤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的悲惨遭遇。表现诗⼈对乳母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暗的控诉。板书:同情控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