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纲要·高中地理必修2
课程名称:高中地理必修2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2
授课时间32-34课时
授课老师:新密实验高中 高一地理教师
授课对象:新密实验高中高一年段全体学生
课程目标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5、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8、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9、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0、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1、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1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3、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归纳人类所面的主要环境问题。
1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课程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2)》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共2课时)
人口的自然增长(1课时),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课时)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共2课时)
人口的迁移(1课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课时)
1.3 人口的合理容量(共1课时)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课时)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共1课时)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共1课时)
城市形态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课时)
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共2课时)
城市的不同等级(1课时)  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课时)
2.3  城市化(共2课时)
什么是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课时)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课时)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共1课时)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共1课时)
          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农业地域的形成(1课时)
        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共2课时)
        季风水田农业(1课时) 商品谷物农业(1课时)
        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共2课时)
        大牧场放牧业(1课时)  乳畜业(1课时)
        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共1课时)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  工业的区位选择(共1课时)
          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课时)
        4.2  工业地域的形成 (共1课时)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1课时)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共2课时)
            传统工业区(1课时)  新工业区(1课时)
        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共1课时)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5.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共1课时)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布局(1课时)
        5.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共1课时)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1课时)
          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共1课时)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共2课时)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直面环境问题(1课时)走向人地协调(1课时)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共2课时)
            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1课时)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课时)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式: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1、对于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一部分必须通过课堂传授的形式进行教学。
      2、对于一些比较抽象或难度比较大的内容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问题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学习方式:
1 基础知识以课堂听讲为主,结合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等各种形式,提高学习的兴趣
  2、应用性知识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信息窗等则以自学,小组合作,结合实践进行学习
(三)课时安排
具体参见课程内容合计约32-34课时
(四)课外拓展性练习
1、课后练习主要是任课教师利用课后习题和自编练习结合,分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
2、部分学生地理程度比较好高一地理,可以指导他们进行一些课外拓展性的练习,如地理兴趣小组或推荐学生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辅助教材。
课程评价
(一)  评价指标
1.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课堂积极参与情况
2.课后作业上交情况,作业质量及平时练习情况
3.探究作业,小组合作的参与情况。
4.平时测验与期中考试情况。
5.期末考试与教师综合评定等。
()评价方式与结果处理.
1、每一课程模块评价总分100分,学生得分60分以上(含60分)者都可认为本模块学习合格,授予2学分;
2.  每一课程模块评价由两部分构成,即终结性评价(模块考试)和过程性评价,各占总分的60%40%。若模块考试得100分,则记其模块终结性评价60分,以此类推。而过程性评价则由模块课时学习10%、课业表现10%、书面作业情况15%、平时测验成绩5%。根据其各项评价得分按此比例记入总分以确定其是否学习本模块课程合格,并获得相应学分,是否需要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