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三首
教学目的:
1. 学习这三首诗,要沉入诗中优美的意境中,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品味优美的语言。
2. 注意培养朗读能力。
3. 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
现代诗赏析1. “纸船”的象征意义。
2. 《彩》一诗包含的哲理。
3. 《我是一条小河》中各种意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
三首诗歌中表达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对三位诗人的情况,可作简单的介绍,要尽早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争取课堂上背诵。
教学时间:4课时
课型:新授课
布置预习:
1. 朗读这三首诗
2. 注意下列词语
无端:无缘无故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
凄艳:凄美艳丽。这里形容花异常的美丽。
幻散:如梦幻般消散。
溺(nì)爱:过分的喜爱,常含贬义。这里是珍爱之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纸船》
教学过程:
一. 创作背景:
1923年初夏,冰心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得了金钥匙--“裴多斐”名誉学位的奖赏。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准备赴美留学。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
的海轮上创作的。
二.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作家,福建闽侯人。原名谢婉莹。童年在烟台海边度过。1914年入北京贝
满女子中学,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1923年秋赴美留学。陆续写成亲昵恳切的29封寄小读者的信,在《晨报》连载,于1926年结集出版。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任教。《冰心文集》收入1919年至1982年创作的绝大部分作品。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集《超人》,散文集《寄小读者》、《归来之后》《小桔灯》,以及《冰心全集》和《冰心小说散文选》等。
关于《繁星》《春水》:
《繁星》、《春水》的内容,是诗人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下感想和回忆”,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歌颂,是两本小诗集的主旋律。(“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阴蔽?”在冰心心目中,母亲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见第一单元测试题B卷《往事(七)》>)冰心在谈对新诗的认识时说诗歌“长短是无关系的,但我个人看去,似乎短的比长的好,容易聚精凝神地说一两句话”。《繁星》和《春水》是实践了诗人这个诗歌主张的。或描绘一处景物,或表现瞬间的情感,无不含蓄蕴藉,清莹隽永,字里行间流荡着温婉的情韵、淡淡的哀愁,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三. 解读诗歌:
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一)第一节:叠纸船
1. 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叠纸船写起,说自己不肯妄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回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2.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的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
3.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也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深。
(二)第二节:抛纸船
1. 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
2. 尽管如此,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过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是哪儿?诗人在这一节中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
3. 其实,诗人的愿望能否实现,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唯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
铭心的思念之情。
(三)第三节,思念至极,展开想像: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
1.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纸船漂不到母亲身边,就进入母亲梦中吧!“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
2.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点明题旨,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令人怅然不已。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笔。
3.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诗中“悲哀”这种情感?
诗人1923年8月赴美,在漫长的旅程中,思念和孤独导致心情的悲哀,这是其一。其二,中国社会当时正处在军阀割据混战的状态,诗人的心情因赴美和祖国的命运而悲哀。
四. 总结:
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抒情生动具体、含蓄深沉。另外,诗行较长,语调缓慢,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我是一条小河》
教学过程:
一. 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早年出版诗集《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它》,多为抒情诗,记载了五四之后的青年内心深处对真理和光明的渴望。他的诗作受中国古典诗歌和德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语言自然,感情细腻,旋律舒缓。编著《德国文学简史》,译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著有《杜甫传》。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诗集有《昨日之歌》《十四行集》等。
《我是一条小河》选自冯至的第一个诗集《昨日之歌》(作于1921年至1926年)。诗集分上下两卷,上卷是抒情短诗,下卷是叙事长诗。这首诗是上卷抒情短诗中的代表作,最集中地体现了冯至诗歌轻柔婉美的抒情风格。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称冯至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 解读诗歌
(一)全诗共五节,诗人把“我”比喻成一条“小河”,写“我”作为一条“小河”流入大海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写“我”对“你”的无法忘怀的眷恋、不懈的追求和最后无可奈何的结束。整首诗有一个大致流动发展的情节,像一首叙事诗,但事实上又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全诗从头至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喜与忧。
(二)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第一节,写“我”和心中的恋人“你”的邂逅,一见钟情。
(1)“我”是无心绕过“你”的身边,“你”也是无心把影儿投进“我”的心中。两个年轻的生命相遇,迸发出青春耀眼的火花。
(2)写得极富诗意,不仅把“我”比作“小河”,小河的特点是永远向前,奔着一个目标永不回头,比喻非常贴切;而且“影儿”用“彩霞”来修饰,把“我”的心表述成“软软的柔波”,把似水的柔情表达得非常到位。
(3)小河和岸上人原本并不相干,但诗人抓住人有倒影,水能映照的特点,把两者紧紧地胶合起来,用以表达青年男女从无心邂逅到萌生情意的微妙过程。
2. 第二、三节,写“我”流过森林和花丛,给心中的恋人编织裙裳和花冠。
(1)表达非常独特:“我”作为一条“小河”,是用“我”荡荡的柔波把叶影儿裁剪成裙裳,把花影儿编织成花冠。“我”与“你”匆匆相遇之后,又孤独地继续向前,可“我”始终怀恋着“你”,想像着心中的“你”,经过“我”的装扮是多么的美丽。
(2)诗人用两节对称的诗正面写出“我”的矛盾心情:不管是流过森林还是花丛,总忘不掉那个倩影,随时捡拾途中的奇珍异宝来献给这私心钟爱的姑娘,这两节诗以小明大,以动作表深情,表达了“我”心中甜蜜的情意以及对姑娘的奉献之心,从而把前面悄悄萌发的爱情推进到一个“寤寐求之”的更深层次上去。
3. 第四、五节,写无可奈何的结局
(1)“我”作为一条“小河”,无奈地流入了风厉浪狂的无情的大海,“我”作为“小河”,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已经不复存在;而给恋人编织的裙裳和花冠,也被吹折和击碎!
(2)这里的“大海”代表了什么?可以联系一定的时代背景来理解。此诗写于20年代中期,五四的余波未消,个性解放的声音犹在耳边;但现实的社会又归于难以忍受的沉寂状态,诗人对此不免感到失望、迷惘、个性没有了,社会的风浪又厉又狂,理想的花冠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因此他惆怅、彷徨。这就使这首诗带上了一定的时代彩。
(3)最后一节,写“我”经历海风吹海浪打,在“大海”中到处“漂漾”,温柔美丽的爱恋,以“幻散”作为结束。“我”心中那“彩霞”般的“影儿”却一样明艳如初,令人怀想。委婉表达出主人公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更改的情意,于哀愁中见执著。
(三)这首诗一般被当作爱情诗来读。写少男少女纯洁、执著、美好而略带忧郁情绪的爱恋。我们的理解可以更宽泛些。比如,小河追求的执着与痴迷,可理解成对理解追求的忧与喜。
对诗歌中的“我”“你”“大海”,“小河”流入“无情的大海”这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再作回答)
暗喻。(结合教参P110张林杰的赏析)
四. 特:
想像丰富、构思新颖、语句柔曼、意境缠绵、节奏舒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彩》
教学过程:
一.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字友三,号友山。原名闻家骅,笔名闻亦多,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自幼喜读古典诗词,爱好美术,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同时研究文学和戏剧,创作了不少爱国思乡的诗歌,与徐志摩编《晨报》副刊,创办《新月》杂志,提倡新诗格律化。40年代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著有诗集《红烛》《死水》,诗论《新诗格律》及学术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等。他是现代新格律诗体的倡导者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者。主张新诗应该讲求“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与“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诗作充满深沉、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五四反帝的时代精神,艺术风格独特,1946年,开明书店曾出版《闻一多全集》。
二. 解读诗歌:
1. 对于“彩”,一般人总停留在对赤橙黄绿青蓝等自然颜的认识上,诗人这里写的却是生命中的彩:绿、红、黄、蓝、粉红、灰白和黑七种颜,并赋予这七种彩以生命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意义。这就使这首诗获得了一种观照生命的独特视角。
2. 丰富的象征意义。
诗人把生命比作“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只有同具体的生命个体联系起来时,这张白纸才能五彩缤纷。诗人的独特之处,在于把生命白纸彩化、具体化、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将其进一步过程化,绿象征发展,红象征热情,黄象征忠义,蓝象征高洁,粉红象征希望,灰白象征悲哀,黑象征死亡。这就把非常抽象的生命过程和意义表述得具体可感。
3. 生命既然有“悲哀”,而且黑要“加我以死”,诗人却为什么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彩”呢?
这几句是诗歌思想表达最闪光、最辨证之处。它完整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看法(生命本身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生命中只有拥有了绿、红、黄、蓝等各种颜,不仅有喜,也有忧,不仅有生,也有死,才叫生命,才有意义。尤其是,有了死亡,人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才会执著地追求发展、热情、忠义、高洁和希望,才能以正常心态看待生命中的悲哀,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死亡,这是诗人关于生命的宣言书,它不以说教的形式出现,而是富形象于抽象,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4. 生命的“彩”包含什么哲理意味?诗人丰富的想像力主要表现在哪些诗句中?
诗人用自然界的彩来比喻生命中的种种品格和情绪,甚至包括了死亡,它告诉读者,生命不仅有希望也有失望,不仅有快乐也有悲哀;生命不仅意味着活着,同时也意味着死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