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期(总第145期)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r'.'J.«:
何辉兰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茂名525200)
摘要:纵观郁达夫小说所创造的人物形象都遵循对于人道主义的追求,通过分析其小说作品的创作理念、形象塑造以及文体风格可以发现都呈现出沉郁苍凉的特。之所以如此,一部分原因在于其个人的经历,同时也夹杂着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对郁达夫小说沉郁风格的探究分析,从创作理念,形象塑造以及文体特点三方面着手,希望能够加深对于郁达夫小说的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郁达夫;沉郁;创作理念;形象塑造;文体风格
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70(2021)02-0119-03
郁达夫本人在提及沉郁感伤作品的内涵时,指出“殉情主义的作品,总带有沉郁的悲哀……尤其是国破家
亡,陷于绝境的时候……”这也解释了郁达夫小说为什么大多具有沉郁彩的问题,因为作 者身处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其创造的作品在整体情调上自然以沉郁感伤为主。郁达夫相信感伤主义是文学的重要催化剂,其所创作的小说通常是对现实生活悲惨的正面揭示,通过毁坏美好事物以及美好情感的方式来展现悲惨,例如《薄奠》《微雪的早晨》等。
一、从创作理念看郁达夫的沉郁风格
郁达夫的小说对于情绪的表现十分看重,而其中又以沉郁苍凉最为凸显。之所以如此,源于郁达夫的个人经历。前往日本留学期间,其创作风格深受克罗齐“艺术独立”“表现是自然流露”主张的影响,十分重视文学中对于主观因素的表现,将其定义为最根本的内容,这在他的自叙传中一览无遗。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所代表的是郁达夫人生中某个阶段性格、气质、情绪的集合体,并非作者写作时的真实人生经历。
郁达夫的大多数小说中所呈现出的主体情绪,都带有凄凉、哀婉的彩,对其影响较大的当属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春潮》等文学作品,这种哀怨凄凉的特质在其所创作的浪漫抒情小说中尤为明显,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郁达夫的小说被视为颓废代表者的原因所在。而作者之所以存在这种情绪上的感伤,其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当家国处于危难之际,能够正视自身伤痕和民族伤痕,但同时有心无力,从而滋生出愤懑和无奈的情绪,最终在其创作的小说作品中呈现。通
过品读郁达夫的小说能够引导读者完成自省以及对于现实社会的审视。郁达夫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对于情绪的自然流露十分看重,这一点和表现主义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相较于后者,郁达夫更加看重艺术对于人生的影响以及作用[1]o可以说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形式,尤其是对于沉郁情绪的直观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传统文学中轻视创作主体的弊端,丰富了现代小说以及文学批判的意义,这也是本文展开有关郁达夫小说沉郁抒情风格进行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从人物形象塑造——“零余者”形象
郁达夫一系列沉郁风格的小说中,人物形象都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即“零余者”形象,其笔下的“零余者”最突出的特征是“自卑情结”。例如在异性面前因自身的经济条件较差而异常的敏感,或者是对于传统观念和现实因素十分恐惧,缺少对于自身的正确认知,对于自己的爱只能够卑微地隐藏,沉浸在自我创造的幻想世界中不敢直面现实,只能
作者简介:何辉兰(1978—),女,广东化州人,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文学院讲师
119
够通过白日梦的形式来抵抗痛苦的现实,可以说该类体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心灵的扭曲。如在《沉沦》《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中,郁达夫化笔为刀,以那些变态的灵魂作为解剖对象,从
而侧面反映出社会的罪恶,让读者能够直观地审视社会的丑陋[2]45O除了描写男子在异性面前的失态之外,有关青年人欲望的冲动以及微妙心情的变化更是刻画的活灵活现,郁达夫尤为擅长以揭示病态性心理的方式来展现封建伦理对于人天性的压迫。伴随着主人公心理的逐渐扭曲,也进一步揭开了封建社会的真实面目,那就是对人的自然欲望进行压抑和摧残,在这种环境中,人的本性逐渐发生变化,最终演变成一种病态,从而延伸为一些病态的行为。
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无论是对于传统士大夫的酗酒,抑或是有关爱情、浪漫的向往和追求等,其主旨都是一致的。因此郁达夫笔下所创造的“零余者”形象大多都有着新旧道德共存的现象,这些人物关于自身欲望的态度从来都是直言不讳,即使自责也只是偶尔,更多地是能够为自己到开脱的理由。在众多的“零余者”形象描写中,背后对应着更加复杂的人性以及社会文化因素,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处于当时社会环境中青年体所面临的尴尬社会境地以及未知命运的迷茫,正值新旧文化交替之际,青年体可以说是最为尴尬的一部分人,郁达夫以自身亲身经历在作品中将青年体所面临的尴尬境地进行呈现。如在《沉沦》里,就针对“零余者”所面临的各种困境进行了描写[2]104O而在《莺萝行》中则主要围绕婚姻困境对于“零余者”的影响进行了描写。
通过对“零余者”所面临的处境以及命运的描写,郁达夫实现了对于意识觉醒和自我灵魂救赎的深刻认知,是通过对其内心世界困境的描写来认知其所处的环境。对于“零余者”而言,实现了自我觉醒,但是却被整个社会所排斥,无法在社会大环境中寻自身的定位,产生了自己是多余的感觉。郁达夫的目
的在于通过审视和反思这些“零余者”形象的方式来唤醒现代人对于自我价值的觉醒以及肯定,从而对封闭保守奋起反抗,以此来呼唤人道主义。
三、沉郁风格的文体美
郁达夫本人在古典文学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作为较早一批对西方文学作品和论著进行研究的作家,始终将抒情放在文学创作的核心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将郁达夫的小说称之为抒情诗延长作品的原因所在。分析郁达夫小说和传统叙事小说的区别可以发现,使用抒情替代叙事在古典小说中的主导作用,使其小说在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在郁达夫本人情感以及独特个性的加持下,最终使得其所创作的抒情小说和同时代其他的抒情小说相比,文体特征迥异。为了匹配小说抒情性的特征,郁达夫在小说结构方面采用单一性策略,通常一部小说中所涉及的人物数量相对较少,人物关系也相对较为简单,会确立一个人物为表现中心,围绕该人物的生活积累以及情感历程完成整篇小说内容的呈现,这与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鲁迅的《药》,采用明暗两条线索推进情节。采用单一小说结构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更加专注对于人物心理以及情感的深层次描写,通过反复心理书写的方式来展现小说人物在情感方面的层次化复杂化,以此来更加全面地呈现出人物的内心。
在人物内心独白方面,郁达夫作品中同样表现出十分鲜明的抒情彩,例如《薄奠》中,当“我”想到车夫收车能够享受夜宵,回家和亲人在一起,就联想起自身不能和家人团聚的苦,不禁感叹自己不如车
夫。通过大量充满情绪力量的内心独白的方式来提高整篇小说的抒情彩,这是郁达夫常用的创作手法。
语言方面的特点也非常明显。郁达夫提倡通过减少修饰的方式来描写人物形象以及自然景物,运用文字的真和美来呈现自然的状态,反对一些华丽辞藻的使用,他的小说语言呈现出简练的特征,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通过浓厚的抒情彩来支撑小说架构,而不是通过语言的形式。因此在进行创作时,郁达夫还是会关注文字的修饰效果,最终其小说呈现出自然舒畅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散文特质,这是郁达夫认为情绪自然流露的最佳方法。与之对应的是他在语言情绪化方面的刻意追求,采用一些大量的内心独白或者是直接抒情的方式让作品内容富有激情,即使涉及一些自然景物的描写或者是肖像的描写,也会采用一些具有主观感受以及审美情趣的叙述语言,以此来提高文章的整体抒情彩。女口《在寒风里》,在对老仆人长生的外貌以及性格描写中,就融入了许多主观的情绪语言,使用一种亲切的口吻进行讲述:“会同三岁的小孩子一样,流着眼泪……直到你破颜一笑,仍复和他和解
120
了为止。”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郁达夫小说沉郁抒情风格的方式来实现对作者创作形式的解读,他的小说创作通常采用单一的线性结构,通过浓厚的抒情语言以及大量的内心独白完成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讲究对
于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突破了传统文学创作形式的束缚,实现了对于文学自然美的充分呈现,成为当代文学史中的一朵奇葩。随着有关郁达夫小说风格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关于其本人小说思想内涵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更有助于我们去理解郁达夫的生平以及创作宗旨。
参考文献
[1]汪介之.抉择与失落一一中俄文学关系的文化观照[M].南
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178.
[2]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五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汝艳红)
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上接第99页)
科研实践活动与学习交流搭建平台,让研究生也成为导师科研工作的助手,师生在共同的科学探索与文化创新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研究生导师既要关注研究生的学术成长,也要关注研究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心理的健全发展,既要做研究生的学术成长的引路人、对话者,也要做研究生人生成长的引
路人、对话者。研究生导师以自身的思想修养、人格魅力、道德情操,感召并塑造着研究生的品格思想与价值追求;研究生的青春活力、对新事物的吸纳能力与探究心理,也会激发、影响导师的人生态度,师生在对方身上吸取正能量,相互督促、共同成长。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学习与成长共同体的建立,保障了师生关系的良性循环与双向互动,从而使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在学术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够自觉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职责与目标,从而也提高了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指导效果。
再次,建设“立德树人”的高校文化生态,从精神文化上引导研究生导师的道德自律,使其自觉地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与人生追求。当人们将一种观念形态内化为精神修养,形成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社会文化时,这种文化就会对社会体以及个体产生巨大的整合、引导作用,人们会自觉地将其作为行为规范、人生目标来遵循。作为一个社会人,研究生导师的精神心理与价值追求同样受社会氛围、工作环境、时代话语的影响与左右。当社会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高校形成了“立德树人”的文化氛围,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会将“立德树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心研究生培养工作,自觉地提高师德修养、道德情操,提升自己的指导能力,落实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积极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
研究生教育的“立德树人”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研究生导师的素养与能力,如果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出现了问题,必然会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严重下滑、培养方向发生偏差。在“立德树人”的时代新任务之下,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的内涵需要调整,师德修养与育人意识的比重需
要加强,必须将师德修养放在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的第一位。与此同时,社会、学校、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多元主体要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建构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考评激励体系和助力发展平台、师生共同学习与成长的共同体、“立德树人”的高校文化生态,从而有效地促进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的提高,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职责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卓清,王兆品,沈郁,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研究
生导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
(7):125-126.
[2]王贵贵.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评价体系构建[D].保定:河北
大学,2019.
[3]陈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绩效考评体系问题与优化[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2):214-222.
[4]陈毓圭.职业化和信息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双重任务[J].中
国注册会计师,2019(4):9-10.
[5]艾四林,吴潜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16)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57-358.
(责任编辑:汝艳红)
抒情文章-12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