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文美情更美
一、散文巨匠的纯美情愫
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春》、《绿》、《荷塘月》,还有《背影》、《威尼斯》等等,由此他被称为“美文大家”。郁达夫先生曾评价他说:“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当我们沉浸到朱先生的作品中时,我们不由得会在内心发出这样的感叹:“它们美得像诗一样!”的确,朱自清先生的精品佳作都给人以“诗”的美妙。这固然是因为朱自清先生早年从写诗进入文坛,说明他对诗是充满无比的热爱之情的;更关键的是作者胸怀中自然具有的一种如诗一样美的情愫。他天生具有诗人的气质,而任何文学作品都或隐或显地要把作者的气质、性格、思想情感等内容表现出来。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也是如此。
二、景美文美情更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大概分为三个系列:写景抒情系列、表现社会生活系列、游记序跋系列。而在这三个系列中,最吸引众多文学爱好者的自然是写景抒情系列的文章。这些美妙的散文
真正像诗,它们不仅能引领我们走进诗意的境界中让我们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让我们在世俗生活中浮躁的心灵变得恬静,精神得到愉悦,情感得到陶冶。
1.《春》——诗意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叠加。
《春》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代表作,真可称得上美文。那么,在这样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我们会获得什么呢?文章开头三段就给人起笔不凡的感觉。作者在这里以孩童的眼光来写对春天的感受,用孩童的语气描绘了春天美丽的面容,凭孩童的稚气传达了春天动人的气息。起头叠用的“盼望着”一语一下子就让我们的心情如孩童般活跃起来,铺垫了整篇“激动愉快”的情感基调。紧接着作者充分调动他丰富的想象力,赋予“春天”以人格化的特征,采用独特的拟人手法,把春天的彩、神韵、气息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整个文章按照由总到分再到总的顺序来写,作者极尽用笔之能事,从草写到树,再写花香鸟语,然后写春雨,最后写人们的活动,可谓妙笔生花,给我们脑海中绘制了一幅又一幅动人的自然生活画卷。在文中,他说“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使“草”有了俏皮之性,娇嫩之态;说“风”“轻悄悄的”,富有灵性;说“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使“树”争先恐后、力占先机的劲头充分地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说“花”“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多么富有生气,富有灵性;就连“鸟儿”也“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这使春天更富有生机活力,且充满了和谐优美的旋律。在这里,作者那对自然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使人与自然和谐有机地融为一体,传达出无以言说的诗意之美。朱先生正是以他极大的热情,从各个方面给我们渲染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好春景,使我们不仅欣赏到了自然之美,而且感受到了崇高的人性之美。
2.《绿》——热爱自然和珍爱生命的融合。
《绿》是又一篇值得我们欣赏的美文。作者在文中描写梅雨潭的“绿”,说“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但你却看不透她!”作者通过多角度的细致观察,借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把梅雨潭的“绿”写得多么细腻生动,神采飞扬!又如最后写的“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
眸善睐了。”这里,如果没有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就不会有如此新颖神奇、动人心魄的描绘。
3.《荷塘月》——自然之美和人格之美的交叠。
《荷塘月》作为朱自清先生最有力的代表作,我们在欣赏中,依然感觉文美、情浓,令人捧读不舍。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清华园中的荷塘分外美妙,令人陶醉,诱人向往。这既与他当时的心情有关,也与他一直以来对自然环境的细微观察有关。他在文中既生动地给我们描绘了“月下的荷塘”,又传神地表现了抒情文章”荷塘上的月”,把静夜里的荷塘景渲染得无比美好,恰恰起到了对当时动荡黑暗社会的映衬作用。而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荷花描写得气质优雅、神韵毕现,令我们不禁把“荷花”和作者联系起来,我们不由地想到:文中所写的荷花难道不正是作者的象征吗?作者写“荷花”,即是写当时的自己。荷花的优雅高洁即是作者的气质品格。他不愿随波逐流,更不愿同流合污,只想着静心治好自己的学问,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因此,在欣赏这样的散文时,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文字的美妙,而且感受到了作者人格的崇高,情感的动人。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可称得上是写景抒情散文里的上乘之作。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缥缈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的水、灯、月交相辉映。
文中还写道:“夜暮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浆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中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多么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呀!这里作者把灯火、水波辉映下的秦淮河写得令人不禁无限神往。
朱自清在描绘秦淮河的景时,将自然景、历史影像、真实情感融会起来,洋溢着一股
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现了一幅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影像。
三、文美情真源于自然熏陶
欣赏到此,我们不禁要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何以写得这般美妙感人?其实追溯一下朱自清先生的人生经历,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朱自清先生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他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古城,其湖光山,风物宜人,曾使许多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画意。因此,他才写下了许多被称作“美文”的佳作。
郁达夫评价朱自清:“他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李广田评价:“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可以说,朱自清先生写景抒情散文渗透出来的美不是华丽繁密的,而是纯朴清新的。在享受这种美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抚慰,我们的感情得
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李广田《朱自清先生的道路》(载《朱自清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钱理等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