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让学
我个人的教育实践,从“学困生”心理特征表现及转化对策谈一点肤浅的见解。
一、“学困生”的一般心理特征
虽每位“学困生”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就整体而言,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1、自卑又自尊。大部分“学困生”因长期失败的经历形成一种弱势心理,自卑而无助,逐
渐出现心理问题,性格和心理行为扭曲。他们又常担心别人讥讽和羞辱自己,因此极力维
护自己的尊严而不受别人的侵犯,又表现出极度的自尊。因而把许多善意的规劝、严格的
要求看作是有意的作弄。
2、成绩差又想讨家长欢心。由于学习基础差,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而又总是进步不大,
就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这是“学困生”之所
以落后的症结所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平时成绩好坏无所谓,一旦考试,就会挖空心思博
取高分,以赢得家长和亲人的欢心。
3、意志薄弱而精力过剩。一般而言,“学困生”的意志品质是不健全的。他们缺乏明确的
生活目标,目光短浅,喜欢玩乐,厌恶学习,只图眼前,从不去权衡自己行为的得失,稍
有挫折便意志消沉,而不作理性的反思。他们总是消极地对待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而
对来自外界的引诱却表现出积极的响应,沉迷上网、吸烟喝酒来宣泄自己过剩的精力。因
此成绩和思想行为都落了伍,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又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负荷。
4、偏激又重情。“学困生”在学习生活中常会遇到家长喋喋不休的唠叨,同学的指指戳戳,甚至老师的热嘲冷讽。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漠视、被歧视的心灵很难尝到人间的
温情,所以感情很脆弱,面对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伤害,他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做出
一些让人吃惊的过激行为。一旦别人对他们稍加关爱,他们都会倍加珍惜和感激,很容易
就会敞开紧闭的心扉。
5、可转化又易反复。绝大多数的“学困生”的内心深处都有追求上进的愿望,也常常为之努力过,并非像有些人所说“朽木不可雕也”,所以只要教育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学
困生”会振奋精神努力拼搏的。但他们的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在转化过程中即使有一点点困难或挫折,都会动摇他们的决心,使他们遇难而退;一丝干扰也许会让他们停滞不前,回复以往。
二、“学困生”心理障碍的转化对策
“学困生”以上几种心理特征,无一不是与学习成绩相关联。要想转变“学困生”的思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学习现状,竭尽全力使他们的成绩不断进步,继而思想不断向好的
方面转变。为此,我主要是从以下几种策略入手:
1、用心观察、了解学生,防患于未然,积极预防
在国际航空领域有个关于事故的“海恩法则”:一起重大的飞行安全事故发生前往往会出现
29个事故征兆,每个征兆背后会有300个事故苗头。同样,一个”学困生”的产生决不是毫
无征兆的,它必然有一个心理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会有很多不良的征兆和苗头。只要教师
在日常工作中用心观察,就能发现这些征兆和苗头,然后仔细分析,准问题的症结,采
取相应措施,铲除这些不良征兆和苗头继续发展的土壤,“学困生”产生的隐患就会基本排除。因此,我在工作中主动与原先的老师沟通、对学生挨个家访、让学生自我介绍或相互
介绍等多种形式,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智力水平等身心发展情况,积极
寻可能发生问题的征兆,采取早期干预措施,防患于未然,减少或避免“学困生”的产生。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学困生”转化工作
(1)“三多三要”。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较多地实行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感到
霍懋征枯燥、乏味,甚至厌学,继而受到老师的漠视。因此应构建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的课
堂教学结构,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主动探究,提高学习的兴趣。为此,我开
展课堂转化“学困生”研究,提出了课堂教学对“学困生”“三多三要”办法,即学生多深入思考,教师要引导点拨;学生多质疑问难,教师要细心解答;学生多发表意见,教师要热情
鼓励。教学改革为他们的学习注入了活力。
(2)因材施教。按照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要求,根据“学困生”的个体差异性,实行分层教学、差异教学。一是异步备课,学生对老师上课有偏低、中等、较高三类
要求,我以中等类要求为基础,兼顾低、高类要求备课。二是分层教学。为了不挫伤“学困生”的主动性和自尊,注重个性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变统一的教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解决了学生中“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培养了“学困生”
的兴趣性,增强了力争上游的信心。三是异步测验。平时的作业,分几类题目,基础题全
体学生必须做,较难题为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学困生”在基础题中体验到成功,看到了光明,这种成功的喜悦是进取的内驱力,重新萌发了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3、发挥班主任积极作用,加速“学困生”的转化过程
(1)为“学困生”的转化倾注真情,用爱滋润他们。教育家霍懋征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爱是教师更是班主任必备的重要情感品质。班主任是一项充满感情的工作,班主任要爱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健康发展。用师爱的甘露去滋润他们的心田,他们才会与你接近,与你交朋友,讲心里话。这些感情的付出一定要纯洁、真诚,如有一丝造作,他们会觉得是怜悯、同情,会更加紧闭心扉,从而影响其转化。
(2)视“学困生”为“特长生”,从积极的角度探索新方法。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客观性。有的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有的慢;有的擅长空间形象思维,有的擅长抽象逻辑思维;有的智商高,有的情商高;有的善于在逆境中达到目标,有的抗挫折能力较弱;再加上学生所处的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伦理观念、行为方式、人生观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一个学生可能在某方面“差”,但在另一方面则可能具有特长。这就是现实中“傻子天才”存在的原因。
人的各种智能是以潜能的形态存在的,只要给予适当的机会、环境和教育,几乎每个人的多元智能均能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而且还会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期。因此我们要摒弃对“学困生” 的偏见,多用新思想、新理念去看待,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加强对他们特长的培养。也就是要扬其长、避其短,发展优势,不断挖掘他们潜能,让他们成长为不同规格的人才。我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学生 ,学习成绩差,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后来我发现他很喜欢运动,我就让他担任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他很乐意接受,并且认真组织同学体育锻炼,把班上的体育锻炼搞得有声有。我在班上大大表扬了他,他备受鼓舞,关心班集体,学习有了很大进步,终于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3)给予支点,促成“学困生”的心理平衡
第一,放低要求,使“学困生”有成功感。在同一学习段、同一班级中,应根据诸多方面(学习、纪律、品德等)的情况确立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困生”的要求应适当降低一点。这样做客观上为“学
困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他们有可能出地完成力所能及的目标和任务,“跳一跳摘到果子”。教师以此肯定他们,让他们在肯定中体验到自已存在的价值,得到成功的喜悦。在教育工作中,我一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时,哪怕只是一点点,我都给予肯定和微笑,使他们有成功感。
第二,予以信赖,使“学困生”有满足感。人有被尊重和被信赖的心理需要。当一个人在某方面因主观或客观而引起的不满或不适,导致心理失衡,就会企图通过种种途径减轻或
抵消这种不满或不适,以期达到心理平衡。“学困生”的心理平衡实质是一个对其心理进行
补偿的过程。补偿的方式很多,其中,教师的信赖是“学困生”进行心理补偿达成心理平衡
的一个重要支点。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中的“学困生”潘建富,由于自修课纪律不好,
给班级扣了不少纪律考核分。有好几次我请他到我办公室自修,他觉得非常孤独,而且有
失面子。有一天,他向我郑重提出来,要求在教室里和其他同学一起自修,并承诺遵守纪律,我思考再三,表示信任,结果他的纪律果真一天比一天好,后来我又任命他为纪检组长。教育实践证明,“学困生”需要教师的信赖,并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和舞台,使他们在教
师和同学的信赖中求生存,求发展,这是“学困生”达成健康的心理平衡的又一重要支点。
(4)集体关心,兴趣转移正道
由于“学困生”在学校处于受批评、受冷落的地位,内心是痛苦的、压抑的;由于他们各
方面都较差,在集体中往往没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当看到同学们得到这样那样的认可和肯定,更增强了他们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这也是我们实施教育往往不能生效的原因。因此,集体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有目的地发挥他们的
长处,善于发现和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将他们的兴趣逐渐转移到正确的轨道。我们班的“学困生”马正兴,性格内向,沉醉手机游戏、小说。因此我特意安排一个活泼、乐于助人
的班干部和他同桌。他有困难时,同桌热情帮助他;进步时,大家鼓励他;生日时,全班
为他祝福,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然后我发挥他的专长,为班上设计班报、班服,结果
获得同学好评。他终于重拾自信,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学好的学生。从此他不再玩手机游戏、看网络小说,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大大提高。
(5)思想工作要耐心
“学困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行为散漫,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允许反复,加强习惯塑造人生的教育。正如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为此,我组织了“习惯改变人生”的主题班会,让他们懂得“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
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的道理。经常教育督促他们整理课桌上杂乱堆放的书籍,宿舍里搞好内务,注意向科任教师、家长了解他们生活、学习习惯,强化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短期教育能取得的,一时的修
正和改变很可能只是暂时的,一遇到合适的气候和土壤还会出现反复。所以要允许其反复,这并非原谅错误,而是在出现反复并加以教育后得有新的认识,新的提高。因为我知道谅
解也是一种教育,多一点点耐心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健全“三结合”育人网络,形成“学困生”转化的整体合力
(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
老师们常常感叹,辛辛苦苦的教育往往在星期天给淡化或抵消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如能取得一致,就能避免和减弱社会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从许多有所作为的人的成长和一
些青少年犯罪的情况看,家庭的教育和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许多青少年情况看,
我们不难发现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不改变这一现状,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取得
一致,就很难取得教育效果。我们可通过“家长学校”或家访等形式将教育要求和教育方法
渗透到家庭教育中,以取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
(2)建立社区教育管理网络
许多孩子的失足往往是交友不慎开始的,电子游戏机室或其它娱乐场所,常常是他们的“根据地” 、“联络站”。一次偶然的影响,很可能把他们引向歧路而难以自拔。放学以后、
节假日里,是学生教育的空白,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管理网络,堵塞漏洞,尽可能给学生造
就良好的教育环境,就目前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但作为教育者,如果能时刻牢记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等的重要,同样有价值的话, 那么只要能抓住症结,对症下药,切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还是可以取得成效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