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三大核心问题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本的途径只能是推进教育的综合改革。
      教育改革改什么、如何改?在我看来,在教育的诸多问题中,其实从根源性上讲不外乎三个:一是学校制度、一是教师队伍、一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一、学校制度
    学校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因而学校是道德的子宫、文明的源头。也有专家这样通俗地解读现代学校制度,即“好的、先进的、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制度”。一个比较没有争议的看法是,现代学校制度一定是一个能释放人性、提升精神的制度。那么,我们试着设问一下:我们的某些学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压抑人性、钳制精神的?
  不可否认,我们的学校一向都是注重“文化”的,比如每间教室里都会挂上一个钟表,钟表的旁边再设计一个“高考倒计时”牌子;比如我们会在黑板上方的墙上写一个大大的“静”字,要求在课堂上“零抬头”;我们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某些抱病坚持上课的“英模”教师,我们天然地以为当教师就必须“燃烧自己”;我们所有的评价包括“绩效工资”都与升学率挂钩,我们信奉好教师
就是考试成绩高的教师;我们眼里的好学生与身体和行为没有关系,所谓的“三好”理所当然地只看成绩;我们认为学校天经地义是为考试而存在,考上多少铜仁一中是评判“名校”的唯一标准……如果我们的学校仅仅停留在这样的文化、机制、管理上,那我们只能说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低级的、原始的,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这就是典型的“目中无人”的教育。在我看来,学校应该不只是为了升学而存在,它应该相对完整、“三场合一”,它应不仅仅指向于知识性学习,它应该既是学习场,又是生活场、精神场。教育之所以高贵,是因为它有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道德提升的使命。学校是未来的社会吗?如果是,那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是培养“三格”,即性格、品格、人格。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假如具有了“三格”,那未来不论做什么,都不会“出格”。我们一直努力试图这样表述,“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学校是“教育的母体,国家的雏形”,意在提醒更多的学校跳出升学着眼于人、社会、国家乃至于人类。
  早年曾流传有一则关于“放羊娃”的桥段:某人问放羊玩为什么放羊?放羊娃答“卖钱”,又问卖钱干啥?答“娶婆姨”,再问娶婆姨干啥?答“生娃”,复问生娃长大干啥,答“放羊”。其实,我们某些应试名校的境界并不比放羊娃高多少。我们办学无非是为了升学,我们也只是另一种识字的“放羊娃”而已。
  学校制度是教育魂之所在,无“魂”便没了“底线”。
  学校必须学会尊重人。
      二、教师队伍
    教师是谁?
    中国近代教育其实是不缺乏好教师的,比如陶行知、陈鹤琴、蔡元培……中国当代也不缺少好教师,比如霍懋征、李吉林、李庾南……
    好教师是教育真理的符号。好教师们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呢?可以用三句话加以概括:1、爱是最高的师德;2、兴趣是最好的教学;3、研究学生是最大的课程。
  “为读书而读书,为教书而教书,乃是亡国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别人”……
    无数次,当我们聆听这些教育真理的教诲时,心灵都会禁不住震颤。然而,今天,为什
么在我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老感觉底气不足呢?毋庸讳言,教师作为现代化教育工程的“施工员”,无疑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种种挑战的。挑战来自于哪里?我认为有三个,一是教师的职业信念、一是教师教师的教育角、一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是教育的脊梁。然而,教师的问题是出在教师吗?答案又是否定的。教师的问题出在我们对教师的不尊重。一所不懂得尊重教师的学校不可能有教育发生;一所不能给予教师幸福的学校也不可能以人为本;一所连正常生活都不能还给教师的学校,也不可能给教师以发展。对教育来讲,头等大事是学会尊重教师,善待教师,呵护教师。对教师的态度,决定了这所学校的文明高度。教师的地位决定了这所学校未来的一切。
    教育的一切变革,都必须从学会尊重教师开始。俗语说得好,“尊师”才能“兴教”。显然,真正的尊师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也不仅是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甚至都不是简单的提高工资,教育给教师以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权益、什么样的发展、什么样的信念变得尤为重要。教师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吗?不,教师是有血有肉的人,试想:如果教师的生活是残缺的,他能带给学生完整的生活吗?如果教师不幸福,他能带给学生幸福感吗?如果教师没尊严,教育会有地位吗?
    在我们的众多实验区和实验校,我们建议学校成立三大中心,一是给教师以有情趣的生活,命名为教师生活中心;一是给教师以精神成长,命名为教师情感中心;一是给教师以自主发展,命名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不是“术”的叠加,而是精神的成长;好教师不是拥有怎样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而是具有完整“三格”的教师;好教师不是能让多少好学生考上大学,而是能让全体学生知道如何做人;好教师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我们讲“善待教师”,是希望学校文化能突出三个化:生活化、娱乐化、精神化。让教师有丰富完整的生活,而且要让他们倍感身心愉悦,并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升华成一种教育精神。学校要把“让教师成为有精神追求的人”作为终极的办学目标去追求,而不是把教师当成工具欺骗、恐吓、威逼!
  三、教学方式、方法
    还有谁比今天更重视课堂教学呢?当我们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时,必须思考的是:课改究竟是为了“求效”还是在“追魂”?
  如果仅仅在“求效”,显然我们仍然无法走出应试的窠臼。如果只是在“追魂”,显然又抹不掉“政治”的印迹。学校的另一面是社会,假如教育不能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就是失职的。教育不是把每一个个体培养成“最好的自己”,而是让每一个最好的自己成为共同价值观之中的“公民”,儿童与生俱来的的灵性与本能告诉我们,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物种”,因而,教育是唤醒灵性、激发本能,而不是人为地关闭他们一扇又一扇的窗子。教育不是为未来做准备,而是过好当下的每节课、每一天。其实,教育从来不深奥、玄妙,它的一切智慧、真理、发明都源自于生活,因而我们说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教育绝对不可以躲进小楼,教育不是发生在书斋里,更不是发生在练习题和试卷里,教育就是人际交往,就是享受活着,就是追求美好,就是缔造和延续文明,这一切又哪里是课堂、教室能否囚禁住的?
      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我看来,它应该有三:红信念、蓝希望、绿成长。如果只有“血分数”的“效”,就意味着改革是毫无意义的。教育的道德是给人理想,教育的不道德肯定是剥夺人的理想。今天,我们必须追问,那些坐进教室里的孩子,还有几个人是由理想的,他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丢失”了理想的?没有理想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因而,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止是为“求效”,而是为“铸魂”、“树格”,是为了培育性格、品格、人格;
不仅是在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是在改革活着的方式、方法。
  教育的魂究竟是什么?
  习总书记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在教育上课阐述为“教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校长的奋斗目标”、“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教师的奋斗目标”等等。
        课堂的三大核心问题
  近年来,高效课堂风靡全国。然而,作为最早的倡导者和理念的提出者之一,我必须仍然要重申,单纯以课堂教学效益为旨归的“高效课堂”不是我们在推进的高效课堂。在中国谈课改,谁都可能无法回避山东杜郎口中学。从最初的“10+35”,到后来的“0+45”,再到以“快乐”为唯一评价标准的“0分课堂”,一直到今天以“自由”为价值追求的课堂,他们的改革所提供的脉络显然不是指向于“分”的,而是指向于“人”的。所以,向杜郎口学什么,对于这个老调重弹的话题,显然没必须再加以重复。以杜郎口课改为“原形”的高效课堂是在追求教育现代化的课堂。
  一、高效课堂不是仅仅“求效”
  高效课堂以“人本”为基石,是培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意志品格、社会责任、精神信念的课堂,基本概述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它具有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但高效课堂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概念,它是以课堂为突破口,由教学、评价、文化三大系统建构而成的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完整地表述应称为“高效课堂教育”,理论支撑最简洁的描述是“四新”(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核心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高效课堂的对立面是“传统课堂”。“传统课堂”是指以应试为目的,以知识为指向,以灌输为手段,眼中无“人”的课堂。但高效课堂不排斥课堂的“高效”,它排斥仅仅为了“高效”。
二、从“人”的角度划分三代课改
  第一代课改的主要特征是“调整课堂结构”,也就是变传统的“先教后练”为“先学后教”。先学后教的理念最早是卢仲衡先生提出并实践的。第一代课改的出发点就是“效”,是为了解决课堂“低效”的问题。但第一代课改显然存在的问题是依然传统的“教为中心”、“师为中心”,相
对于前苏联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是一个突破,这种突破的意义在于注重和增加了“学”的戏份,强调了学习的能动性。
  第二代课改的主要特征是“改变教学关系”,它相对于“调整课堂结构”的改良算得上是一种突破,更是一种改革的“深入”,它首次触及到了教学关系的本质,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师中心”为“学中心”,它首次开始把“学”和“生”置于“主体”地位,这种课堂主要的特点是“师退生进”,教师起着学习的“主导”作用。第二代课堂有三种标志性形式:小组学习、导学案、学习展示。因而,在中国教学改革史上具有“革命性”。
  第三代课改的主要特征是“改教学意义”,它相对于“改教学关系”的改革又可称为一种颠覆。如果说第二代课改解决的是“如何学”的问题,那么第三代课改试图解决最根本的“学什么”以及“为何学”,它抛弃的是单纯对“效”的膜拜,转而开始的是对“课堂之道”的叩问,它力求打破课堂固有的形式,创新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第三代课改主要的特别有三个:取消导学案、无限放大自学、一个教师同时上N个班的课。三代课改的核心价值在于重塑“课堂之魂”,以“课堂之道”去培养“三格”。
  划分课改代际,不是为了比较谁高谁低,而是循着改革的脉络出方向、趋势。课改究竟
要指向哪里?我认为:唯有指向于人的改革才可能是正确的。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意味着的是提升教育的“三格”,唯有从“求效”中走出来,才能走向共同的“人”。
霍懋征  三、高效课堂教学的N大智慧
  单纯从教学的角度谈高效课堂,它也与一般的“高效课堂”不同。
  高效课堂一定是重视教育质量的课堂。我们所讲的教育质量,不是指升学率,而是课堂所展现的学生生命质量、学习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潜力。基于此,高效课堂并不纠缠于更多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而主张教学要从学生的认识成长角度,放手去学生去自学。当然,这里的自学是“自主学习”的简称,这与传统教学的“自学”截然不同。有人总是在指责高效课堂不让教师“讲”,甚至嘲弄高效课堂是“搞笑课堂”,这样说也没错,高效课堂的确是限讲的,不“抑讲”岂能“扬学”?至于“搞笑”之说在某种程度上还真是真切地描绘了这种课堂情境,在我看来,它至少比让学生“生不如死”、紧张兮兮的课堂来得人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