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社会关注的多是教师对社会的贡献等工具性价值,较少关注教师作为自然属性的普通个体所应具备的职业情感与态度。职业理想与期望、工作压力、社会满意度、职业地位是目前部分中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文章从师范教育与职前生涯规划、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与相关政策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促进教师个人,乃至整个教师队伍的共同发展。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认同;教师职业认同感;专业成长一、问题的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作为一种用心灵感悟生命,以生命塑造灵魂的特殊职业,自其产生起,就拥有了对社会、乃至全人类发展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然而我们长期以来关注的多是教师职业的社会性与工具性,而忽视了职业主体自身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教师的幸福指数、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等问题。对于职业认同这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所持的意见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职业认同是个体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意义,并能出自我价值,其中包括了对职业行为和职业本身的认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具体表现为“教师承认自己的教师身份,乐于接受教师职业,并能对教师职业作出积
极的感知与恰当的评价”。[1]我国的《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也充分明确了教师的职业特性即教书育人,同时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种教师职业特性要求中学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又应拥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同时对教师职业充满着强烈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师职业。这种认同感不仅直接关乎着基础教育的主体——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密不可分。但受到某些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中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并不乐观:工作态度不认真、缺乏责任感、对学生缺乏耐心与爱心,如言语暴力等有损师德的现象屡见报端;对现状感到不满,如跳槽厌世等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职业理想与期望、职业地位、职业压力、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等。二、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1.职业理想与期望。教师作为自主性的教育指导者,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不只基于外部力量的推进,更依赖于其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一名中学教师如果只把教师职业当做谋生的工具,而不是发自内心地,视教师为自己热爱的一份事业,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当做一种追求,那么,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的学习、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等问题,而是关注与其个人利益紧密相连的因素,如工资的高低、职称的评定、荣誉的得失等
问题,从而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体——基础教育工作者,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这种情况下,一旦他们在工作上遇到不如意之处,现实与理想产生落差,就极易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的人生理想难以实现,从而对当初的职业选择产生动摇。长期以往,不仅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班级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态度也会受此连累。与此相反,据笔者了解,许多优秀的特级教师,如于漪、霍懋征、魏书生等,他们最初选择教师作为职业时,都不约而同地视教师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并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一生。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也认为“好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的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3]教师的人生意义正是在教学工作与专业成长中,达成自我,认识自我。2.工作压力。中学教师在基础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有着鲜明的特征——青春期的叛逆与躁动,而初中阶段又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学教师往往承担着许多非教学的工作任务,如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以便及时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动态;同时自己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考试,如参加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并且每学期都要开展一些本不擅长的科研活动,为自己晋级、评职称做好准备。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的,“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告终结,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终结,教师的工作并不是通过一个单
元的教学就宣告结束。教师的工作无论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连续且不断扩张的性质,具有‘无边界性’的特征。”[3]据统计,“我国中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个小时,比其它岗位的一般职业8小时的工作时间多出1.67个小时,而睡眠时间比一般人平均少1个小时,工作之外的娱乐时间少0.5个小时。将这些时间叠加起来得出,一名中学教师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84个小时。[4]超负荷工作导致教师承担的压力也同样倍增。另一份统计报告也指出,“77.5%的教师感觉压力重,37.5%的教师对教育工作有厌倦情绪,其中50.8%的中小学教师感觉压力大,26.7%感到工作压力很大”。[5]过大的压力对教师的心理与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超负荷的工作量使得中学教师疲于应付,也就难以保证教学的热情与积极性了,而教学热情与积极性的降低,会导致他们对自我能力与职业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削弱其教师职业认同感。3.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由于社会、学校、家长等对中学教师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中学教师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多种多样的。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了许多年,新课程改革也已开展了近10年,但传统的考试制度,尤其是中考、高考等大型考试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牵动着数以万计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心,升学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招生生源的好坏,教师授课班级成绩的高低与其工资直接挂钩,更加重了部分教师的心理负担。此外,授课教师之间的教学、科研能力的个体差异,学校内部教师与
领导、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坏,也会对中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产生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对中学生的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许多中学生家长忙于工作,对自己的孩子关心甚少,甚至直接将孩子推给学校和老师,因而,许多中学教师既要扮演“父母”又要扮演“学生的朋友”、“教书匠”等多重角。单一个体与多重角之间的冲突,着实令许多中学教师感到头疼,长期的多重压力也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厌倦,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等新理念的出现,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也随之增高,也影响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4.职业地位。“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才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但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的转型期,此时,人们的价值取向较之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在物质利益与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思想观念非常容易发生波动。中学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难以例外,教育的人文关怀与追求逐渐被功利化所取代,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物质财富的创造,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学教师放弃本职工作,报考公务员的现象。通过与公务员这种相对稳定的职业相比较,这些教师首先对自己的经济收入感到不满意,进而对社会地位也感到失望。然而,造成这一现象更进一步的原因,是教师职业地位的尴尬,不知何时教师从“天地君亲师”的地位变成了许多人眼里的“教书匠”。叶澜教授的认为“这一‘书’一‘匠’两字对‘师’字的替代,
概括了许多人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他们只是教‘书’的‘匠’人而已;他们只是把已有的知识传递给青少年而已;他们只要认真的工作,不把知识教错,教对教好即可。“教师并不像科学家、艺术家那样因创造而伟大。教师职业不能在社会上引起真正的尊重,其认识根源在此”。[6]人们并没有完全理解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与“育人”性,社会对教师认识的这种偏差与误读,导致很多中学教师出现不满与失望的情绪,动摇了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不愿将全部精力放在岗位上,职业认同感也随之降低。三、提升中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策略1.注重师范教育与职前生涯规划。未来的中学教师,主要来自各大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他们作为未来中学教师的主力军,将肩负起“育人”的重任,师范教育的这种责任也决定了“育人”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发展,它不仅指中学生的成长发展,同时也指中学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成长,都应以健全的人格与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然而,现行的师范教育过多注重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缺少必要的职业生涯教育,师范生在入职前往往对职业缺乏相应的认识,没有形成合理的职业期待与职业愿望。因此,在最初的师范教育阶段就应加强师范生的职业观念,关注师范生未来的职业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以教书育人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与方法。师范大学和设置有部分师范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应该与当地的教育部门相互合作,设立专门的教师岗位信息平台,及时
霍懋征掌握本地及周边地区中学各个学科教师的最新需求情况、在职教师年龄结构等动态因素,避免师范毕业生就业时的无序竞争与受挫心理的产生,影响今后工作的表现与积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对今后的专业化发展与自我认识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形成强烈的自我认同与职业认同感。2.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压力过大,是目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与职业认同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压力,半数以上的老师采取了消极的发泄方式,如以转移注意力和独自忍受等不正确的方式化解,长此以往,轻则导致教学质量下降,重则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为中学教师减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类学校,应该为教师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不定期地走访教师,尤其是在生活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的教师,聆听他们的心声,争取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此外,每所学校都应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人员,及时对中学教师工作中产生的压力进行疏导,合理地安排授课教师的课表与任务,适时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使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中学教师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缓解彼此的身心压力,为教师提供一个心灵的港湾,使得教师们发自内心地感到归属感。其实,这样做也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的思想 “当个人的归属需要和自我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我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会沿着归属需要(包
括体归属感、友爱、手足之情……取得成就带来尊严与自尊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7]3.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及相关政策。长期以来,我国还没有实行全国性的、统一的中学教师招考制度,市县一级的地方教育部门制定考试制度规则的差异性,导致了中学教师的个人素质在制度层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社会对中学教师体的评价与认可。根据相关研究,教师的自我认同感,部分是来自外部评价,当自己的工作和活动满足社会的要求时,就会形成一种正面的评价,反之,就会得到负面的评价,降低成就感,对自我产生怀疑,影响其职业认同感。新课程实施以来,专家学者关注的是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往往忽视了对教师考评机制的改革。以往的考评标准基本上是围绕德、勤、绩、效等内容展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更注重“绩”,而忽视“德”,新的评价制度应该避免过去“唯成绩论” 的思想,转而逐步关注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将考评标准向人性化与可操作性转变,要给予中学教师一定的自主评价权,促进他们提高自我认同感,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切实落实好《教师法》和2009年开始全面实行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认真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在制度层面与现实层面保障教师所应当享有的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尤其是西部地区和农村等广大欠发达地区中学教师的应得利益。因为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与正当权益,是体现一个国家教育尊严的基本要求与先决条
件。荀子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业,教师先行。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中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长远利益。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认同,以职业生命实践自己的职业理想,以职业理想促进专业发展,应是各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参考文献:[1]唐荣德等.教师的素:自在的教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8.[2]帕克·j·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3]佐藤学.课程与教师. [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3.[4]朱永新.“困境”与“超越”教育问题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75.[5]汤林春,张文周,朱光华等.城市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09,(9).[6]叶澜.改善教师发展生存环境 提升教师发展自觉[n].中国教育报,2007-9-15.[7]马斯洛.洞察未来[m].许金生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25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