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蓓(1982-),女,甘肃兰州人,硕士学位,就职于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英语写作。古典诗词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及对策研究
杨蓓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摘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客观差异,造成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翻译时,往往出现无法对等的现象,涉及文化背景知识时尤甚。本文通过分析翻译实例,展现古典诗词翻译中不对等现象,并探讨应对这种现象的可行对策。
关键词:诗词翻译;文化不对等;翻译方法
一、古典诗词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
翻译讲求做到“信、达、雅”,“信”即为尊重原文,忠实于原文,尽量再现原文的意思;“达”为通顺流畅、
自然畅达;“雅”为译文有文采,“神似”原文。然而由于英语和汉语存在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有时会给翻译带来很大的难度,尤其是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的时候,甚至无法做到翻译对等。
例如,晏殊的《踏莎行》中第一句为“祖席离歌,长亭别宴”。其中“祖席”是离别时饯行的宴席。古人送别时,先在路上祭拜路神,再设宴饯行,是一种较为隆重的仪式。现今社会早已没有这种习俗,也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这一习俗。而英语文化中更加没有这种传统,缺乏对这种文化背景份的体悟,也没有与“祖席”相应的翻译。而“长亭”在中国古时设在路边的亭子,起初的作用是给驿站的信使歇脚、补充给养,后来慢慢成为行人歇脚、送别亲友的地方。“长亭”在古典诗词中逐渐被赋予了“送别之地”的新含义,多见于送别诗词。但在英语中却没有能够传达这种离别情怀的象征物。这句词被译为“The farewell song is sung for you ;We drink our cups and bid adieu.”(为你唱一首离别的歌,我们饮尽杯中酒,与你道别。)“祖席”和“长亭”因为无法到对等译文而被直接略去了。送别的意思尽管已经传达到了,但原文那种长亭依依送别的意境却打了折扣,变得比较通俗直白了。
再如,史达祖《齐天乐·白发》中写到“旧吟凄断茂陵女”。作者感叹自己爱
情、仕途处处不如意,满怀凄切,只余一声悲凉的叹息。此句借用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1]。而在翻译时被译为“An old song has denied a new bride.”“茂陵女”与“a new bride ”并不对等,历史典故并没能有清晰完整的展现。这也是古诗词翻译有时难以避免的文化意象不对等。
二、古典诗词翻译中不对等现象的对策研究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应仔细阅读要翻译的文本,透彻理解其含义,反复推敲,将每个字、每个文化知识的理解都落到实处,然后视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与省译的灵活运用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堪称千古名篇。诗人在政治上受到排挤,郁郁不得志。借饮酒,诗人排遣内心压抑烦闷情绪;借诗歌,诗人抒发一腔不平之气。整首诗情感充沛,“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一气呵成,作者豪放不羁的性格渲染的淋漓尽致,读者可以切身感受到诗人饱满鲜明的情绪。酒到快意时,诗人呼朋引伴——“将进酒,杯莫停。”
译法(1):直译
岑夫子,名岑勋,他和元丹丘都是李白的好友,在李白的其他诗歌里也提到过两人。此处李白在招呼这两人一起痛饮,因此可以直接将两人的名字译出。这种译法简单直白,贴合原文。
译法(2):省译
李白与好友一起喝酒,抒发内心情绪,酒到酣畅淋漓时,劝酒不再一一点出好友名字。著名翻译家许
渊冲在翻译此处时就略去了两人名字,使用省译的方法,将此句处理为“Dear friends of mine ,cheer up!”这种译法不再引入额外的人名,不节外生枝,不给读者造成更多困惑,更利于读者的理解和保持整首诗一气呵成饱满、洒脱的情绪。两种译法思路不同,各有优点。
(二)理解原文后根据含义意译
在对诗词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翻译,尤其是涉及古代器物名、风俗、神话人物名称等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何种译法。
如王安石《元日》中“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句。“屠苏”在中国古代是酒名,但此处无法直接音译为Tu Su ,会影响读者理解。为读者理解考虑,“屠苏”在有的译本中被译为“an ancient wine ”,也有版本更简单地译为“wine ”。传达含义简单明了,便于理解,但就文化意象再现而言确实打了折扣。
再以上文提到的“长亭”为例,有的译本中将其意译为Farewell Pavilion(道别的亭子)。尽管依然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韵味,但以将长亭用于送别的用途和诗歌“离别”的主题展现了出来,也是一种可取的译法。
(三)基于调查考证的灵活翻译
在涉及到地名、人物名称、头衔等的英汉互译时,一定不能够想当然地直接翻译,因为这些内容,古
代与现代的叫法可能差别很大,或者发生过很大的变化。因此要进行仔细的思考、理解、查阅资料、求证、再形成译文。
例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永遇乐》词中有“中州盛日”之句,在翻译“中州”时,如直译为“Zhongzhou ”,首
先不够具体明确,其次无法引导读者思考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在翻译时首先需要对历史和地理知识进行查阅,以确定“中州”之所指。“中州”,意为中原,在中国范围内是指黄河流域,经常用来指河南省。而这首词是作者晚年时通过回忆元宵节时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热闹景象,渲染节日氛围,而当下统治者偏安南宋一隅,早已不似当年汴京繁华景象,自己则形容憔悴,前后鲜明对比,试图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愤慨。因此,“中州”在冯修文所译版本中被译为“Bianjing ”。而汴京古时又称“汴州”“汴梁”,此处译为
下转(第42页)
文化传播的成效取决于受众体的评价和接受程度,一味从文化主体视角出发,缺乏对受众体背景
的了解将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应将受众文化认同纳入跨文化传播体系中。西方的生活方式、政治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皆有别于东方,出两者共同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有的放矢地提炼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要素,掌握传统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短板,出传播的障碍和文化认同问题,为传播路径提供明确的指导。传播传统医药文化需考虑到受众接受外来文化的方式,弱化文化差异带来的陌生感和排斥感。首先要理清传统医药文化的脉络和精髓,分析受众消费者对传统医药文化的感知,从文化呈现方式到传播内容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
美国国务院编的《国际关系词典》中指出公共外交是“指由一国政府支持的,通过出版物、电影、文化交流、广播和电视等形式,影响他国公众的一种外交方
式”[4]。传统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种
公共外交行为,如在海外设立的孔子学
院,是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平台和媒介。
元宵节的诗歌
中医孔子学院更是担当了对外宣讲中医药
文化的重任和使命。
中国传统医药对外传播的受阻也受国
家政策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在欧美很多
国家和地区,中医药的行医地位不能合
法化,中药不能公开出售,中医药无法
进入医疗保险。在欧盟国家,中医药是作
为保健品存在,医药价值被低估。[5]中国
政府积极推动中医药发展,与俄罗斯建立
中医“海外惠侨工程-中医关怀计划"[6]。
此外,中国政府支持中药产品海外注册项
目,搭建注册公共平台。这是从政府层
面,运用公共关系理论,与公众协商沟
通,建立共享互惠的关系。这是获得公众
信任、理解的有效方式。
四、结语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理论体
系是建立在拉斯韦尔 5W 传播模式上提炼
的。充分运用跨文化传播理论和受众认同
理论,有利于输出传统医药文化精髓,确
立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国际地位,完善世
界防病治病体系,建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熊澄宇.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J].清华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5):23-37.
[2]许静.跨文化传播效力(ICC)的要素分
析.国际政治研究,1997 (04):92-100.
[3]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扬·霍
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第二
版).李原,孙键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Definition of Public Diplomacy.www.
[5]张丽,张焱.“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文
化走出去传播策略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7,
23 (11):1-4.
[6]世界中联“一带一路”中俄中医合作示
范项目暨中医“海外惠侨计划"启动[J].世界
中医药,2015,10 (4):618.
“Bianzhou”“Bianliang”也是可以的。林升的《题临安邸》中“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汴州”就可以直接译为“Bianzhou”了。
(四)适当增补注释
在辛弃疾《鹧鸪天》当中写到“唱彻《阳关》泪未干”。“阳关”是指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关隘,属中国古代交通要塞,后和“长亭”一样经常被引申为送别之地,流传下大量写阳关,抒发离别情感的诗词,如“不似阳关别泪多”[2]“便作阳关别”[3]等。其中的扛鼎之作当属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其中“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既抒发作者的留恋与不舍,也有送行的豪情洒脱。根据这首诗改编的古琴曲《阳关三叠》,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留恋。
在翻译《鹧鸪天》时,可以根据诗歌的含义将“阳关”翻译为“The songs of
adieu”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凸显出诗歌
的主题是送别。也可以另行增加注释,进
行简明扼要的解释。如“This lyric reveals
the parting grief by describing the parting
scene.”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读者尤其是没
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读者了解“阳关”与
“送别”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
的主旨,感受诗歌传达的丰富情感。
三、结语
鉴于以上不对等下现象,中国古典诗
词翻译对译者来说很有难度。一方面,译
者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包
括英语水平和汉语水平,两种语言熟练运
用才能实现译文的“信、达、雅”;另一
方面,译者需勤于阅读,有较为广博的知
识面,在面对各种文化知识的翻译时做到
胸有成竹;此外,古典诗词翻译可能涉及
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文化差异等等,甚
至生僻、冷门知识、译者还需不畏困难,
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勤于考证,力求做
到译文“形”“义”皆准确。
注释:
①《西京杂记》中记载:司马相如打算纳
茂陵的一名女子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表
示哀怨和决绝之意,使司马相如暂时打消了纳
妾的念头.
②出自《题阳关送别图》(明·蒲庵禅
师).
③出自《水调歌头·奉别诸同官》(宋·吴
潜).
参考文献:
[1]冯修文.李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
统文化(英文版)[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6.
[2]许渊冲(译注).300 Song Lyrics[M].中
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4.
上接(第40页)
更 正
本刊2019 年 30期 第 3 卷 总第 078 期第18页刊登“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的思考”一文,作者:秦放,作者单位更正为:黄河科技学院。
特此更正。
《传播力研究》杂志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