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陋室铭》阅读答案
文言文《陋室铭》阅读答案
  原文: 标题:陋室铭 作者或出处: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或注释: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1]选自《全唐文》卷六○八。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名,出名。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灵,灵验。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为指示代词。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惟,只,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苔(tái)痕上阶绿,草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青葱,映入帘里。
  [6]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7]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素,不加装饰的。
  [9]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这里泛指佛经。
  [10]丝竹:弦乐、管乐、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耳,使听力紊乱。
  [11]案牍(dú):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公文)。
  [12]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
  [14]子云,指扬雄,西汉文学家。汉代的扬子云(也作“杨子云”)(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子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5]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注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仙:仙人,神话和宗教中称有种种神通,可以长生不老的人,多住在、山中。则:副词,就.名:名声,名望;这里活用为动词,是“出名、著名”的意思,属于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那种类型。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灵:神灵,灵异;这里活用为动词,是“有灵异”的意思,也是名词在副词后活用为动词。○先设两个比喻,以引出陋室。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斯:代词,这。陋:简陋,狭小。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副词,只是;用在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对事物或动作范围的限定。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引出陋室,突出“惟吾德馨”。
陋室铭的作者
  苔(tāi)痕上阶绿,草入帘青。苔痕漫上台阶,苍翠碧绿;草映入帘子,郁郁青青。苔:青苔。痕:痕迹,印痕;如“酒痕、墨痕、苔痕”等。阶:台阶。○居室的环境清幽雅致,有自然的美。
  谈笑有鸿儒(rú),往来无白丁。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读书有文化的人。白丁:原意指平民,没有功名的人;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这两句是互文。○写室中人,博学的鸿儒来来往往,谈笑风生,没有浅俗之人出现,说明陋室人不陋,室亦不陋。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调:调和音曲,这里指弹奏。素琴:素本指朴素无,引申为无装饰,此处指没有装饰的琴。金经:金匮所藏的经典,此处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弦管乐器;“丝竹”是原料代成品的借代修辞手法。案:几案。牍:指官府的公文。劳:劳乏,劳累。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形成“主语·之·谓语”结构,这里两个这样的短语分别作两个“无”的宾语。○写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事务后的轻松和淡泊充实、怡然自得的隐士式精神生活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现在湖北省襄阳县一带。诸葛:即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出仕前隐居在南阳草庐之中。西蜀:即
现在的四川省。子云: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曾在成都少城西南角简陋的房子里著《太玄》,后人称此屋叫草玄堂,这里为了押韵称子云亭。○拿陋室比古代贤人的居室,说明陋室不陋;同时也隐含了作者的政治、文学两方面的抱负,深化了主题。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什么。之:助词,用在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无词汇意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以孔子的见解作结,暗含着“君子居之”的意思,与上文“惟吾德馨”呼应,彻底推翻了“陋”字。
  这篇短文先通过比喻引出“陋室”,再通过对环境、人物、日常生活的描写突出其“淡雅”,后用类比表明陋室的`地位,结尾用孔子的话下结论,点题。
  【简析】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
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
  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手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
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一、(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
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二、(4—7句):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
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注: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