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白“辩”等字的字理,会写援、俱、弗、辩”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故事背后的道理。
4.能发现文中的“对比”“留白”“反问”的写法,并体会其对说理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训练朗读,疏通文意
1.导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两篇简短的文言文,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2)“学弈”就是-
(3)《两小儿辩日》写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
2.初识课文,训练朗读。
(1)(出示小古文)昨天预习过了,先听听大家读得是否准确。(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准字音。)
(2)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律。(出示小古文,师范读,同桌自练,指名读,齐读。)
3.理解字义,疏通文意。
(1)这篇小古文比较短小,一共有几句话?理解重点字义,
总结理解字义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带人语境、查资料。)
重点指导“之”的用法: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思援弓缴而射之弗若之矣
“孰为汝多知乎”:“为”同“谓”,是“说”的意思。古代汉字数量有限,就用同音的字表达多个意思,这类字叫作通假字。
(2)指名同桌一人读句,一人串讲句意。(3)师说句意,全班诵读对应的小古文。
4.披文悟理。
(1)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是不是真读懂了呢?谁愿意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结合文章的具体词句,有理有据地表达。
(3)小结:《学弈》一文告诉我们学习当一心一意不可半点马虎,否则学无所获。《两小儿辩日》一文告诉我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鼓励人们敢于质疑,勇于发现。也赞美了孔子对待知识务实求真的态度。
(4)发现:两篇文章有相同之处:均寓理于事,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难,在于理解。课堂一开始,多种形式地读,既降低了学习难度,也激发了学习兴趣,更为后面理解文章内涵,发现文章表达特质做铺垫。)
二、细读文本,发现表达特质
1.以读促悟,对比发现。
(1)学弈之人有两个,请两位同学分别读描写他们的句子。
(2)读读描写两人的句子,有没有什么发现?
(3)学生发言补充。
(4)小结: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两人对待学习的态度完全不同,最后的效果也完全不同,作者是对比着写的。通过对比,道理就水到渠成地表现出来了:学习需一心一意,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学无所成。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对比阅读,发现秘妙。
(1)作者很聪明,将一个道理藏在了一组对比描写中,读者一读就明白了。可是“对比”这个写法要用得好,就不简单了。
(2)“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能否改成“常以为有鸿鹄将至”?
(3)学生讨论、发言、交流。
(4)小结:“一心”这个词比较绝对,程度较深,说明这个人只想着射天上的鸟,根本就没有心思学习下棋。这就和前面那位专心致志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对于道理的揭示也更有力量了。
(5)在文中圈画一下,哪些内容使得这篇文章要说的道理更有说服力?
预设:
“通国”一词,说明弈秋这个老师不是一般的老师,是全国最会下棋的。这就排除了学生学不好是因为老师不好的因素,从而更说明是学生自己的原因导致学弈无成。
“惟弈秋之为听”一句中的“惟”充分强调了认真学习的学生对学习专注的态度,只听师父的话,心无旁鹜与下文的“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两人对待学习截然不同的态度,更有力地揭示了文中的道理。
3.补写结尾,关注写法。
(1)文章结尾写道:“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不是因为智力不如认真学习的人,那是因为什么?
(2)学生发言交流。
(3)关注写法:作者为什么不在结尾点出原因呢?作者提出问题,却不直接说明,文章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意味,更耐人寻味。让读者自己思考领悟,给人思考的空间,读者明白其中的道理,体悟就更加深刻。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采用对比阅读法,有比较才会有发现。重要的是,发现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有发现,才是真正的“有所得”。学生直面文字,对比文字中细微的差别,从而发现“言语表达的秘妙”,这个过程是自主的,也是真实的。)
第二课时
一、迁移读法,自主发现
1.复习导人,回忆旧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学弈》这则小古文,你学到了什么?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则小古文《两小儿辩日》,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课文。
2.默读文章,发现秘妙。
(1)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两小儿辩日》一文在写法上和《学弈》有相同的地方。
(2)学生发言、交流。
(3)小结:本文也用了对比的写法。两小儿表达观点的句式基本相同,但观点却“针锋相对”“截然相反”。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设计意图:用昨日之所学,学今日之课文。这既是检查、巩固昨日的学习成果,更是让学生经历言语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言语表达的技巧。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主体地位的一个彰显。)
二、顺势点拨,深入理解
1.关注表达,发现秘妙。
(1)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2)小结:“辩”有争论和争辩之意。相同的句式,截然不同的观点,让“争辩”的现场更具有紧张的氛围,凸显了“辩”的激烈。也难怪“孔子不能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