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学孟子――思想与辩才的神奇组合
孟子学问通了之后,就设法去见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但是他面对这种大国君主,能够分庭抗礼,不卑不亢。讲的让这些国君时而欣喜、时而沮丧、时而愤怒、时而盼望。
一、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
譬如说他见到梁惠王,梁惠王就说我很冤枉,我对百姓那么好,但是我的百姓没有增加,别国的国君不像我这么用心照顾百姓,他的百姓没有减少,这是为什么。孟子马上就回答说大王喜欢作战,就拿作战当比喻吧。战鼓咚咚响起,两边开始交锋,有一边可能打败了,一个人立刻弃甲曳兵而走,跑了五十步停下来,另外一个人弃甲曳兵而走,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跑了五十步的人就笑那个人说,你看真是胆小,跑了一百步才停,请问大王这样可以吗?梁惠王一听也说,当然不行了,同样是逃跑,五十步怎么会笑一百步呢。孟子说,所以大王你不要怪别国国君,你就是跑了五十步的,别国国君跑了一百步的。孟子能够甘冒大不韪,当面批其逆鳞,在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所以孟子跟这些大国国君的对话,我们今天看着还觉得念书人有骨气,有他的尊严就在孟子身上完全表现出来了。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二、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齐宣王跟孟子说“寡人有疾”,因为他把孟子当作医生,当作最高的一个人生的智慧。齐宣王讲了三次,寡人好、寡人好勇、寡人好货。孟子说过国君做坏事,你帮他增加一些坏事,这个罪小;国君做坏事,你替他借口来说这个是好事,这个罪更大。孟子不能接受这个,所以他说“逢君之恶”。孔子也曾说过君子有三戒,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齐宣王说自己有这三个毛病,孟子也没有去怪齐宣王,他也知道,当一个政权的领导,在古代社会里面养尊处优,这是作威作福,是正常的现象。他说,你如果是好的话,就要想到每一个人都好,让天下男人女人都有各自情感的归宿。你不要自己一个人好,你要推到每一个人都好,不要自己一个人独占后宫佳丽,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过正常日子不是很好嘛,这叫做推出去。如果你好货,喜欢发财,喜欢财物,这表示藏富于民,让老百姓都发财,国君自然就有钱了,哪有国君在皇宫盖一个金库,老百姓饿得要死,这叫什么社会呢。老百姓有钱,税收自然增加了,你永远不要担心钱的问题了,让老百姓都发财。勇敢分两种,第一种叫小勇,在路
边走路,一个人瞪我一眼,拔剑就要杀,这是土流氓一样的。那你要学就要学大勇,像周文王、周武王一生气天下就了。齐宣王听了之后就觉得说,孟子不但没有骂我,反而觉得我这样子还要去向外推扩,他就学到了,也想去做。但是齐宣王做不到,不是不想做,而是环境因素太复杂了。孟子就用一个比喻“一暴十寒”,他跟别人说你们不要以为大王不聪明的,大王其实很聪明的,但是天下再怎么容易生长的植物,太阳晒它一天,再把它冰冻十天,它怎么生长的了。我见大王的时候就是太阳,给大王温暖,希望大王赶快成长,但是我一离开之后,立刻就有十个人去跟他说,孟子那一套是骗人的,那一套唱高调,那一套做不到,大王还是好好享受吧,大王当然就抵挡不了这样的诱惑了。
孟子他的口才和思想结合起来后,用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观的成效,
阿姨说
孟子用的成语真的很多,比如事半功倍。他说一个人肚子饿的时候,什么都好吃,口渴的时候什么都好喝,今天这个时代老百姓这样痛苦,长期以来都没有任何幸福了。如果有一个国君推行仁政的话,就好像饿了渴了什么都好一样,叫做你事情做了一半,好事只做古人的一半,功效会超过古人的一倍。孟子每一句成语都针对当时的情况,来做一个适当的说明。由于他使用的文字,他的学问太好了,所以文字说出来后,千古以下自然就用这个词了,但有时候会改变它的意思。像出尔反尔,一个人说话,说了之后又反悔了,我们说这个人不守信用,但是原来并不是这个意思。孟子是邹国人,他的宗主国是鲁国,那个时候就正好发生战争,邹穆公跟鲁国发生了战争,邹穆公很生气,就跟孟子说,打仗的时候,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老百姓在旁边看着,一个都不肯去救这种官员。孟子说你
不要怪百姓,当初发生饥荒的时候,你的仓库很多米,官员不肯向上报,官员也不去开仓救济百姓,百姓死了上千人。这叫做你做出去的事又回到了你的身上,百姓等到现在才有机会报仇,看着你的官员被鲁国的士兵杀掉。
另外有个成语也很好,叫做“绰绰有余”,对孟子来说,他就认为自己绰绰有余。他在齐国没有实权,位在三卿之中,很高的官,但是没有真正的官职,也没有真正的权力。所以别人就说你孟子教别人要向国君进言,进言不听就辞职了,教别人好好做官,做官不好就辞职了,可是你自己呢。孟子说,我没有官守,也没有言责,所以我的进退不是绰绰有余吗?代表如果孟子有责任的话,一定可以做到跟孔子一样,孔子以前在鲁国做官只做了五年,从中都县的县长一路五年之内做到大司寇,并且可以代理总理行摄相事。如果给孟子机会,他也会有所作为的,但是这些国君不敢给他机会,因为他们本国都有自己的权力结构,如果让一个从邹国来的孟子大权在握的话,他们其他人会担心的。孔子三十五岁到了齐国,齐景公想用他,晏子反对,晏子是那时候齐国的卿相。因为他们自己有很多的人才,强龙不斗地头蛇,孟子也有类似的情况,所以孟子在齐国待一阵子之后相当灰心,准备离开了。结果齐宣王
一看,这时候很多念书人周游列国,他心里想,孟子这么有学问,儒家的正宗代表,他离开齐国很没有面子,他就亲自出马跟孟子说,我打算在城中给您一处住宅,送上一定的俸禄,您在这边住着,我们大臣百姓,有问题向您请教,您看好不好?孟子说了八个字,千古之下念书人听了之后真是感动。
孟子说,“不敢请耳,固所愿也”。意思是我不敢向你申请这么做,但这正是我的愿望。不过答应也没用,一暴十寒,到最后也没人理他,他终于决定离开齐国了。flash时钟
他离开齐国的时候有一个人,又替齐王作说客去劝他留下来。孟子不理他,他在外面等,孟子在那边假装睡觉,那个人生气了说,我来见先生了,先斋戒沐浴,见了先生之后,先生不理我,假装打瞌睡,我以后也不要理你了。孟子一听他就说,你不要怪我,当初鲁国国君要安顿子思就待以上宾之礼。孟子曾说过,“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国家里面如果没有一个念书人可以让你领导,去亲自请教的话,这个国家没希望了。孔子曰,“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促者乎?”“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孟子说我不屑于当管仲,所以他就讲这番道理,那个来劝他的人就知道自己搞错了。国君要有礼貌,念书人才能为你所用。孟子快到边境的时候又有人跟他说,你要走就走,怎么在这边边境待三天呢?孟子说,当初我来齐国,当然是希望有一番作为,希望齐国国君可以听我的采行仁政,照顾百姓,进而称王天下,让天下都可以统一。没想到跟齐王讲不通,所以我就走了,难道是我愿意走的吗?我走的时候,总希望齐王最后觉悟,又把我请回去,难道是他请我我还是不去吗?难道我跟小人一样,生气摆在脸上,一离开的时候三天三夜都不停,拼命赶出国境,跟小孩子一样。只是我现在真的要走了,事实上他走之前,齐王送他一笔钱,上等的黄金一百镒。孟子拒绝,学生就说老师,齐王送你这么多黄金你不要,但是你不要忘记,上次你离开宋国的时候宋王送你七十鎰,离开薛国的时候薛国的国君送你五十鎰,你都接受了,如果你这次不接受的话,以前两次接受都是错的。如果以前两次接受是对的
话,这一次不接受就是错的,所以在这个里面老师你至少有一次错吧。孟子说,我上次离开宋国的时候,因为有远行,我要到很远的地方,所以宋国的国君就送我盘缠,这是礼貌。我作为客人,我接受你的盘缠也是合理的。另外一次,离开薛国的时候,正好外面打仗了,等于路上不太平静,所以我需要聘请一些卫士来保护我的安全,所以薛国国君送我五十鎰我拿这个来聘一些卫士来保护我,这是合理的,叫做师出有名。但是我现在离开齐国我又不要到很远的地方,外面又不打仗,你给我再多钱我也不要。他接着说了一句话,他说哪里有君子可以用钱来收买的?你看这句话讲的真是义正辞严。
三、人性论
如果孟子没有一套人性论,他讲了半天,只是一种精彩的昙花一现,别人觉得有道理,但是他无法向下传。孟子里面《告子篇》最重要,它的前八章全部讲人性问题,我们都知道人性问题不好谈,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人,第二个人性是看不到的。真正的哲学家有一种眼光叫做透视,孟子讲人性论,非常完整的叙述。他说假如现在有一个小孩子慢慢爬到水井旁边,你立刻心里面觉得很不安、很同情、很怜悯,你并不是想跟小孩的父母交朋友,也不是想在邻里受到别人称赞说我很有好心,也不是害怕小孩掉水井里面,痛哭的声音让我听得很难听。因为我是一个正常人,看到小孩爬到水井,有这种危险,我心里面就“怵惕恻隐”。孟子曰,人之有四心也,犹其有四体也。一个人有四种心,代表心的四端,就好像他有手脚四肢一样,但这并不代表他有四种善。
四种善:
七国灭亡的顺序口诀
⚫恻隐之心——仁
⚫羞恶之心——义
⚫辞让之心——礼天和地
岳飞的英雄事迹
⚫是非之心——智
孟子曰,“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理义”合理性跟
正当性,让我的心觉得非常高兴,就好像“刍豢”,“刍”跟“豢”是古代的料理,“刍”是指牛羊,“豢”是猪跟狗。牛羊猪狗的肉做成的食物,让我的口很开心,理义让我的心很开心。我的心不等于理义,我的心就是喜欢理义,圣人跟我心是一样的心。这是孟子的思想,绝对不要幻想,人本来就有什么仁义礼智,有哪一个人生下来就孝顺的,哪一个人生下来就懂得礼。没有学习,怎么知道什么叫礼呢。孟子有一次跟告子辩论,“食,性也。”就是告子说的。告子的程度并不高,他跟孟子辩论的时候,只能作为箭靶让孟子表现。譬如他说,人性就像一条河往下流,东边开个缺口,水就向东流,西边开个缺口水就向西流,这是告子的理论,说明人受环境的影响。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跟善的关系,就好像水跟下的关系一样,所以孟子不说本善,他说向善。
山东本科二批录取时间
四、为善之道
善在于行为,善在于做不做,孟子有个学生叫公都子,收集各种情报有关人性的,来请教孟子。公都子说外面的人说性没有善恶,也有人说性生下来就有善恶,老师你今天说向善,难道别人说的都错了吗?孟子就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善是上面加个为善,不善上面要加个为不善,代表善跟不善。善跟不善都是你做出来的,当你没做任何事之前,没有什么善恶问题,只有修养不修养的问题,你一旦做事的时候就要问,我做的是善,还是做的是不善,这就分出来了。我做的善的话,合乎要求,心里面觉得很坦然很自在,“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我做的是不善的事的话,做出来后,也许有外在和利益,但是内心里面常常觉得不安,害怕别人会发现。这就是孟子的思想,善在于为不为,也就是行为,要把善放在行为上面。道德实践在于你有能力做,你才有道德的要求,比如我走在河边,有一个人掉到水中快淹死了,我该不该救他,要看我能不能游泳,如果我根本不能游泳,我看到有人掉到河里快淹死了,我就说我应该救人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