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家风》读后感三篇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三篇1
《中国好家风》这本书以夫妻情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持家有友、注意家教等五个方面,通过小故事和大道理讲解并描述了当代和传统的结合,深化浅出,生动活泼地诠释了中华优秀家庭的伦理文化
读了这本书其中我最喜爱是《做人的尊严》这一篇故事。这一篇故事中的唐雪嫣观察了一起卖香烟老板偷梁换柱的把戏,而被骗的爸爸并没有由于老板的强势而退缩,坚持自己的原则并要求老板抱歉。最终老板在证据和众人质疑中向爸爸抱歉了。这位爸爸并没有因事小而不为。我特殊观赏这位爸爸说的这名话:钱是小事,可假如我让步了,我在儿子心里的地位就垮了。我必需保住爸爸的尊严。爸爸说的没错,假如向老板屈服了,他儿子的小当心灵就会种下失败的种子。
所以家教最重要,无家教无法规。无论人生的路怎么走,都要保持培育自己的良好家风。
家风好,社会风气便好,国家风气也就好了!而如何培育好的家风,曾仕强老师一语道破天机:家风就是在家里能发挥多少儒家的思想。千家万户来实践、落实儒家思想。那么儒家思想是什么?只有我们了解了儒家思想,我们才能去实践,而《论语》《孟子》《高校》《中庸》《易经》等经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以在我看来,家家户户都要开头读儒家经典。由于只有知道了儒家思想的内涵,我们才能按照经典去行。先知再行,知行合一。
学而时习之,不易说乎!把儒家思想学到了,并去践行练习,肯定是欢乐的,肯定是美好的,由于家庭和谐了,家和万事兴!所以我说,培育好家风,从读好经典开头!每天去读经典,假以时日,整个家庭的风气必定有大的转变。
而读经典在塑造好的家风的同时,是在修养个人,个人好了,家庭才能好。先修身、再齐家,而读经典是修身最好的方式。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不读经典,个人的面目可憎,何以修身,何以养成好的家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形成家风的本和基础,而读经是修身的途径和不二法门。
为何如今的家风不和,是由于修身不够,而修身不好,是由于读经缺乏。那么读经缺乏是什么缘由呢?是我们很久都没有读经了,不读经,不知儒家先贤思想,何以践行儒家思想,何以养成好的家风?现行教育在培育好的家风中起到什么作用呢?看看如今的教育,不管是何等资质,全部用一个标准答案去丈量,学校生产出来的只不过是标准件!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三篇2
中国有句谚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真实地反映出了一个家庭对孩子成长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常言养不教,父之过,在史书典籍中也有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这说明白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父母长辈所拥有的财宝或是人脉权势导致的,而是父母长辈潜
移默化中的一种性格品质的培育,也就是家风。
读《中国家风》这本书,就犹如与一位长者在一块儿,悄悄地听他述说一个个关于家风的动人故事。当我读到《父亲的遗言》时,我读懂了自力更生、自我奋斗是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妈妈是家风》时,我读懂了宽厚待人、助人为乐是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家中有善风自扬》时,我读懂了尊老、心存善念亦是一种家风。我不禁思考,我家的家风又是什么?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在我小时候,总会看到爷爷带着老花镜拿着一本书读的很仔细,后来爷爷眼睛看不见书上的字了,便会让我念给他听。而我的奶奶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却为家人操劳了一辈子,勤劳和善在她身上表达的淋漓尽致。他们将爱读书、愿意助人的特性传承到了我母亲身上,而后又传递给了我。我想,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听到父母教育自己子女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站有站样坐有坐样,吃饭不能左挑右拣,看到长辈要有礼貌。认真想来,这些通俗易懂的大俗话同样是家风的传递。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件小事,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传承。而一个人人格的起点恰恰是在家庭的传承中形成的,凭借着这些点滴传承,我们才能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不同文化高速融合传播的今日,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所作出的主动应对,坚守住内心的安静和纯洁。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是很重视家风的,国有国威,家有家风。家风会影响社会风气,家风正,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就正了。反过来国风也会影响家风,国家的风气好了,社会风气清了,能感染社会中的个体,进而影响他们的家风。正如《杂说中国家风》里谈及
的作为若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家庭的风气、家庭的教养,小则是家传代继、香火连续之本,大则是国之兴废、民族盛衰之要。可见,家风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与家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能否连续辉煌的关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在好的家风的熏陶下,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三篇3
暑假期间,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我仔细阅读了《学校生传统文化第一课:中国好家风仁义礼智信》,感觉受益匪浅、启发很大。
《三字经》有言:“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混。”其中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五常”。这“五常”,贯穿于几千年形成进展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仁者,人二也。即二人相处之道,指在与他人相处之时,能够关系融洽、和谐。在详细的交往方法上,要根据“仁者,易也”来处事,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敬重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特别重仁,强调:仁者,爱人矣。简而言之,能爱惜爱护别人,便为仁。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即在别人有难时能够出手相助,帮人一把,即为义。在表达义的时机上,要做到“义者,宜也”,也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礼者,示人以曲也。正如俗话说,自己弯腰才能显得别人更高,对别人就显得敬重,即为有礼。古时候对于礼,也有“示人如弯曲的谷物”的比方,意思是谷穗只有结满谷物的时候才会弯下头,礼之要义就在于此。
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假,把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琢磨透了,也就显得才智了。“智”还有理智的意思,即要有平和的心态,也就是“有修养”。假如失去理智,也就失去了修养;失去了修养,也就失去了礼貌;失去了礼貌,也就斯文扫地了。
信者,人言也。古时候没有纸,各种阅历技能都靠言传身教。那时候的人们都很纯朴,没有许多的阴谋阴谋和诳妄欺诈,故而都比较真实牢靠。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老实,是为信也。
家 读后感
“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陶冶出了一代代仁人志士,至今仍具有恒久的魅力和普适的价值。作为新时代的小伴侣,我们要自觉传承和发扬“仁义礼智信”这一传统美德,努力争当践行“仁义礼智信”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