鲷鱼的做法⽆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与⼩的⾼中作⽂素材,供⼤家参考。
1、梯⼦的放置问题的⼤与⼩
“梯⼦的放置问题”虽“⼩”,但“众的⽣命安全”是“⼤”,⼩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酿成⼤的祸患。众利益⽆⼩事,诸如“梯⼦”⼀类的社会公共设施,在使⽤好以后,应该妥善放置,充分考虑到他⼈的安全,只有“以⼈为本,执政为民”,整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明。毕竟,当前这个时代,“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上霜”的个⼈利益⾄上的不良现象还时有发⽣,正基与此,这个作⽂命题会引发更多的现实思考。
从企业管理来说,“细节决定成败”。正是客户的细⼼,才发现了企业管理的不⾜,⼀定意义上讲,⼀个企业若不注重细节,可能会关乎企业的成败兴亡,正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注重细节,必须从⼩事做起。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对⼯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敷衍了事,往往会埋下⽆尽的隐患。⽽注重细节的⼈,不仅能将⼩事做实,并且善于从中到机会,从⽽使⾃⼰⾛上成功之路。⼯作⽆⼩事,只有认真对待⾃⼰所做的⼀切事情,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2、⼤与⼩
觉者说:⼀花⼀世界,⼀沙⼀乾坤。
当⼆⼗世纪的⼈们惊叹于爱因斯坦的⼴义相对论的时候,其实早在此之前⼏千年的觉悟者就提出了惊世
骇俗的理论:宇宙含有三千⼤千世界,同样微尘也含有三千⼤千世界。所谓三千⼤千世界只是⼀个⽐喻的说法,⽤现代的话解释,就是⽆数个太阳系。宇宙有⽆数个太阳系,⽆穷⽆尽地⼤,⼀颗微尘也有⽆数个⼤千世界,⽆穷⽆尽地⼩。宇宙若⼀微尘,⼀微尘含整个宇宙。宇宙有⽆穷⽆尽的⽣命,⼀微尘中也有⽆穷⽆尽的⽣命存在。
所谓⼤⼩,都是相对⽽⾔的,⼤可以⽆限⼤,⼩可以⽆限⼩,都不能穷尽,所以,怎么能说宇宙是⼤的,微尘就是⼩的呢?由于我们还没有能⼒进⼊微尘的世界,所以就不可能知道它⽆限⼩的⼤千世界,由于我们没有能⼒进⼊宇宙太空,所以就很难懂得和体悟它⽆限⼤的⼤千世界。
感知世界的⼤⼩,我们受⾃⾝条件的局限,受智慧有⽆的限制,同时我们也受到⾃⾝⼼理⽅⾯的影响。
有⼀个的囚犯,被关在牢狱⾥,他的牢房空间⾮常狭⼩,住在⾥⾯很是拘束,不⾃在⼜不能活动。他的内⼼充满着愤慨与不平,备感委屈和难过,认为住在这么⼀间⼩囚牢⾥,简直是⼈间炼狱,每天就这么怨天尤⼈,不停地抱怨着。
有⼀天,这个⼩牢房⾥飞进⼀只苍蝇,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他⼼想:我已经够烦了,⼜加上这讨厌地家伙,实在⽓死⼈了,我⼀定⾮捉到你不可!他⼩⼼翼翼地捕捉,⽆奈苍蝇⽐他更机灵,每当快要捉到它时,它就轻盈地飞⾛了。苍蝇飞到东边,他就向东边⼀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往西
边⼀扑。捉了很久,还是⽆法捉到它,这才感叹地说:“原来我的⼩囚房不⼩啊!居然连⼀只苍蝇都捉不到,可见蛮⼤的嘛!”此时他悟出⼀个道理,原来:⼼中有事世间⼩,⼼中⽆事⼀床宽。
⼩⼩的牢房,当你认定是⼈间地狱,是⼩的喘不过⽓的时候,特别是抱怨不平时,那该让你⽆⽐难受。其实,你即使是⽣活于天地之间,你被世间的名利、荣辱、是⾮等东西缠得⼼烦意乱得时候,你仍然会感觉这个世界太⼩,让你极不⾃在,极其厌烦。当你绝望的时候,你会认为世界⼩到了⽆法容⾝的地步。但是,如果你⼼态坦然,并不为⾝外之物牵肠挂肚,也不为即使是⼩牢房⼀样狭⼩的空间⽽烦⼼和愤慨,那么,⽃室就变成了天地⼀样的⼴阔空间。
⼤与⼩是相通的,⼤中就有⼩,⼩中也有⼤。我们之所以把⼤与⼩机械地分开,正说明我们的思维不够通达,我们的内⼼有各种障碍,我们还缺少畅达的智慧。
唐朝江州次史李渤,有⼀次问智常⼤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芥⼦纳须弥’,我看未免太⽞妙离奇了,⼩⼩的芥⼦,怎么可能容纳那么⼤的⼀座须弥⼭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吧?”
智常⼤师听了李渤的话之后,轻轻⼀笑,转⽽问他:“⼈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回事呢?”
“当然了!当然了!我何⽌读书破万卷啊?”李渤显出⼀派得意洋洋的样⼦。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保存在哪⾥呢?”智常⼤师顺着话题问李渤。
李渤抬⼿指着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了!”
智常⼤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那么⼤,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你也在骗⼈吗?”
李渤听了之后,⽴即恍然⼤悟,豁然开朗。
江州刺史李渤被常见和常见的思维⽅式束缚住了,因⽽看不到⼤中有⼩,⼩中有⼤的道理,思维极不⾃由。
我们每⼀个⼈都⽣活在被各种常见和常识包围的⽣活情境之中,我们既依赖于它们,同时⼜被它们所制约和束缚。我们的智慧被封闭住了,因为我们太相信常识和常见。其实,常识和常见只是某⼀中⽣活境界的产物,出了这个境界,它们就是谬误,所以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式,敢于冲破常见执缚,是智慧⼈⽣的开始。
3、⽗亲告诫我的⼤与⼩
⾄今还记得⾼三复读的⽇⼦,那时候,到处租房⼦,为的是能给⾃⼰“复读⽣”这样⼀个尴尬的⾝份⼀个容⾝之处。⼈⼈都
说“穷学⽣”,那时候哪有什么钱呢,我经过为期三天的校园附近“排查”,在⼀处⽼夫妇家⾥到了⼀间屋⼦。
为了限度地节省租⾦,我到的那间屋⼦确实很⼩,⼩到只能容下⼀张1.2⽶的床铺,外加⼀张桌⼦,还要紧挨着床放。
房⼦租好了,定⾦也交了,让⽗亲去看我租的房⼦时,⽗亲赶忙赔了⽼夫妇2倍的定⾦,当即就领着我从那家⽼夫妇家⾥出来了,说,这房⼦,我们不租了。
出了⽼夫妇家的门,我问⽗亲,不是好好的吗,怎么不租了?
⽗亲斩钉截铁地说,这么⼩的屋⼦,憋也能憋出病来,即使憋不出病来,长期住下去,你的⼼胸也会受到影响,显得⽇趋狭隘了,何谈考⼤学?
记得当时,我带着很⼤的怀疑换了⼀间近20平⽶的⼤单间,⾼考那年,我顺利考上⼀所重点院校。
当我拿着⼤红的录取通知书,买了⼀张卧铺票坐上南去的列车时,买的是张上铺的票,那晚,我⼀夜没睡着,不是因为赶赴⼤学⽣活的新奇,⽽是因为,上铺车顶的压抑感,让我感觉脑袋都要炸掉了。所以,那⼀夜,我都在卧铺车厢的过道⾥坐着,直到列车到站,那⼀晚,我也突然明⽩了⽗亲不让我租住⼩房⼦的原因。
⼤学是在城市的城乡结合部,课外闲下来的时光,我经常坐公交车去市⾥购书,当然了,更多的是闲逛。
⽗亲不会发短信,常常是三两个星期给我写⼀次信,信中,每⼀次都嘱咐我:我们来⾃⼩城市,凡事不要逞能,不要夜郎⾃⼤。
马智宇
我读到⽗亲写给我的信,再想想⾼三复读时竭⼒要给我租住⼤房⼦的⽗亲,感觉他们判若两⼈。⼈⼈都说,⼤学是表现⾃我的时候,⽗亲却让我“偃旗息⿎”,甚⾄是“忍⽓吞声”,我很不能理解。
我有⼀次带着很⼤的疑问给⽗亲回了信,把我对⽗亲思想的反抗写了整整两页纸。
那次,⽗亲没有回信,⼀直没有。后来,⽗亲很少再给我写信,只是邮寄了⼀本作家⽶沃什的回忆录给我,我当时正在忙着恋爱,哪有⼯夫看思想那么深邃的书,只是随⼿丢在床头。
就这样,⼀晃6年过去了,⽶沃什的那本书⼀直⽴在书橱的⾐⾓,我未曾碰过它。直到前不久,家⾥的宽带突然断了,我从书房⾥拿出来读,读到⽶沃什写的这样⼀句话时,我突然想起⼤学时候瞒着⽗亲和室友做起贩卖⾃来⽔笔的⽣意,后被骗近两千元时,瞬间热泪盈眶,不是⼼疼,⽽是想起⽗亲在我上⼤学时的良苦⽤⼼,我为⾃⼰当时的乖戾和叛逆感到深深的不安……⽶沃什在回忆录写的那句话是:“我到过许多城市,许多国家,但没有养成世界主义的习惯,相反,我保持着⼀个⼩地⽅⼈的谨慎。”
4、⼤与⼩的真谛
  世⼈都知晓红顶商⼈胡雪岩,可他不过是个⼆品顶带,云南⼈王炽却是⾝居⼀品的⼤商⼈,他经营的“同庆丰”钱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左右了⼤清王朝的⾦融市场。19世纪末,他被美国《时代周刊》、英国《泰晤⼠报》列为全球第四⼤富豪。
  1836年出⽣的王炽是云南弥勒县虹溪⼈,从⼩家境贫寒,14岁时⼜遭遇丧⽗之痛,因⽽不得不辍学习商。王炽16岁时,母亲变卖了所有⾸饰得银20两,交给⼉⼦。⼩⼩年纪的王炽通过贩卖⼟布、红糖赚得百余两⽩银,由此得到⼈⽣的第⼀桶⾦,在昆明开创了“天顺祥”商号,随后创设了“同庆丰”钱庄。
  “同庆丰”主要办理以存款和汇兑为主的业务,因在经营中遵守⽽深受客户好评,成为民间和官府承办存款和汇兑业务的⾸选,⼀时声名鹊起。但⼤好局⾯只维持了半年时间,便渐渐萧条起来,⽽且贬低钱庄的谣⾔也四处蔓延,这让王炽很是疑惑。
  经过明察暗访,王炽终于探寻到了根源。原来,不久前钱庄来了⼀位年过花甲、⾐衫褴褛的乞丐,当他到钱庄存10⽂钱时,遭到⼀位店员的奚落。当时正值业务的⾼峰期,⼏乎所有的顾客都听到讥讽声了,从此对“同庆丰”的声誉产⽣了怀疑。
  王炽⽴即召开全员⼤会,当众宣布开除那位店员,并扣发当天值班主管3个⽉的薪⽔。他语重⼼长地
对⼤家说:“对待顾客要⼀视同仁,你敬顾客⼀尺,顾客就会回敬你⼀丈。”同时,他⼜派出得⼒⼈员寻那位⽼⼈,并⽤⾃⼰的车⼦把⽼⼈接到钱庄,率领钱庄全体⼈员在⼤门前将他迎进店中,不但为⽼⼈办理了存款业务,还为之设⽴了⼀个专门账户,⼜给出了⾼出别⼈10倍的利息,以⽰赔偿⽼⼈的误⼯费和精神损失费。
  此举像旋风⼀般迅速传遍了整个昆明城乃⾄全国,原来流失的客户纷纷回返,钱庄不但恢复了以往的繁荣,业务量也成倍地增长。
  随着业务的快速扩⼤,王炽不仅为朝廷抵御外敌⼊侵筹集到了⼤量资⾦,还拿出相当数量的利润⼴⾏善事,受到朝廷的褒奖和民众的赞扬。1896年,朝廷为60岁的王炽举办了寿宴,诰封他为“三代⼀品”封典,允许在紫禁城骑马,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品红顶商⼈。
  对于朝廷的褒奖,王炽感慨万分:“我⼀⽣经历磨难⽆数,但⼤多都已忘记,唯独那10⽂钱的‘⼩事’却难以忘怀。如果不是当时采取了特别措施,别说会被封为⼀品,恐怕连‘同庆丰’也早就灰飞烟灭了。”
书法纸模板这说明了⼀个道理,不论做⼈还是做事,都要像⼀块美⽟那样⽆瑕⽆玷,也只有那样才会得到认同和肯定。否则,即使你钱财⽆数,也会和⼀具⾏⼫⾛⾁没什么两样。美国成功学⼤师戴尔·卡耐基说:“⼀个不注意⼩事情的⼈,永远不会成就⼤事业。”⼤中有⼩,⼩中有⼤,做⼩则是为了达到更⼤。⽽“泰⼭不嫌细⼟,故成其⼤;⼤海不择⼩流,故成其深”的古训,更是很好地诠释了⼤与⼩之间的真谛。
手表定理
5、⼤与⼩
 平淡是真。从事新闻⼯作20年,从许多新闻界前辈的⾔传⾝教中,从⼤量精彩隽永的作品中,也从⾃⼰的初步实践中,学到了⼀些看似简单、实有深意存焉的道理,逐渐明⽩了:在那些平淡的话语中往往蕴涵着“真经”。
 (⼀)
 先说“⼤”。
 ⼤的含义很多,这⾥说的“⼤”,主要有两层意思。
 其⼀是指“⼤局”。从涉⾜新闻⼯作那天起,就总是听到“要胸有⼤局,要有⼤局意识”这样不厌其烦的教诲。但理解并不是那么透彻,也是不可能那么深刻的,显得很是有些盲⽬。随着从业时间的增加和阅历的增长,开始逐渐领悟到,此话虽有些⽼⽣常谈的味道,但它对于做好新闻⼯作包括新闻报道的采写,实在是太重要、太必要了。
 “⼤局”包括两点。⼀是专指,指的是党和国家⼯作的⼤局。我们常说围绕中⼼、服务⼤局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服从和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作⼤局,是宣传思想⼯作的基本职责,也是我们始终保持正确导向的根本保证。经济建设是党的中⼼⼯作,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要务,作为党的新闻宣传
⼯作者,必须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通过⾃⼰的⼯作促进改⾰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是泛指,指的是要有全局观念,要有全国乃⾄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个地⽅、⼀个领域、⼀个⽅⾯的事情对全国乃⾄国际社会有什么意义,意味着什么;⼀个⼈、⼀⼈发⽣的事情对其他的⼈有什么意义,意味着什么;有些新闻,此⼀时报道与彼⼀时报道,局部报道还是放诸全国报道,⼜会有什么意义,意味着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弄明⽩。⽽要把握妥当,没有⼤局意识和⼤局观念不⾏。⼀些年轻的同⾏免不了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根据新闻事实精⼼采写的稿件,本以为是好的作品,事实准确、写作精当,可领导却不让发,很是不理解。其实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这个原因。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局”的内涵也有所不同,相应地也会发⽣⼀些变化和发展,但胸有⼤局、有⼤局意识始终是每⼀位党的新闻⼯作者须臾不能或缺的,不论是哪个环节,也不论是具体从事哪⼀个⼯种,都离不开。我们常说“政治家办报”,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随便翻开哪⼀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它们之所以能够为⼈们所传诵,总是与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局意识和⼤局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起到⾄关重要的作⽤。
 其⼆是指“⼤⽓”。这⾥是相对于“⼩⽓”⽽⾔的。⼈们常说,某某⼈做事很⼤⽓,就有不⽄⽄计较,襟怀坦⽩,光明磊落的意思。⼈们借⽤这个意思来评价⽂章,说某某稿件很⼤⽓,⽓势磅礴,令⼈荡⽓回肠。
 ⽑泽东同志撰写的名作《我三⼗万⼤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新闻史名篇。短短百余⾔,撼⼈肺腑。⽤“⼤⽓”⼆字来形容,可能是⼗分妥帖的。⽑泽东同志的这种“⼤⽓”是与他的领袖禀赋及其所具备的⼤局意识分不开的。我时常想,再有⽔平的记者恐怕都⽆法写出这样的作品来。也许你的⽂笔会优美⼀些,你的结构更符合新闻体例,语⾔再精当⼀些,但那种“⼤⽓”却是⽆法⽐拟的。
 从事新闻⼯作这些年,我⼗分喜爱这种“⼤⽓”,每当采写稿件时,脑海⾥总会浮现出那份珍贵的俊逸不羁的“⽑体”⽂稿,并在⼼中铿锵有⼒地默诵,⼀遍遍去揣摩和体会那种磅礴的意境,总是会有新的感受和新的收获。事实上,从新闻⼤家的“⼤⽓”之作中,不仅可以学到为⽂之道,对于为⼈、做事也会有意想不到的诸多益处。
 胸有⼤局,为⽂⼤⽓,是新闻界前辈的成功之道,也应当成为我们这些后来者努⼒追求的⽬标。
 (⼆)
 再说“⼩”。
 也是两点,⼀是细节⼩,指的是从细微处⼊⼿。⼀些给我们留下印象的好作品,往往都是刻画细节⼗分成功的。很多年过去,也许整个⽂章已经记不清楚了,但那些栩栩如⽣⽽⼜活灵活现的细节却总是记忆清晰的。
 我们都记得《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你可能不那么清楚地记得长篇通讯的每⼀个部分了,但你⼀定不会忘记稿件中再现的焦裕禄为了顶住肝区的疼痛,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的那个⼤窟窿,“⼀个⼼中装着别⼈却唯独没有他⾃⼰”的领导⼲部形象由此直⼊⼼底,难以磨灭。
 我们也不会忘记描述张志新同*、“四⼈帮”进⾏殊死搏⽃事迹的《要为真理⽽⽃争》,但最难以忘怀的是这样的场景,当被通知死刑⽴即执⾏时张志新的最后回答:“我是共产党员”,“我的观点不变!”⼀个为真理⽽⽃争的共产党员的形象由此伴我们终⽣。
毕业答辩是什么
 我们可能也不那么记得追述公审“四⼈帮”的长篇通讯《历史的审判》的具体内容了,但你肯定会记得这样⼀个细节:⼀位名叫的⼥性由于不愿意向现代迷信活动屈服,被作为“*分⼦”决,⽽其家属获通知必须交纳5分钱的⼦弹费!
 这些年来,曾有多位⽼同志在传授采写经验时都反复地讲到,越⼩越好,越细越好。普通⽽⼜简单的话语看似平淡,其实道出的是“真经”和“诀窍”,也是⼀条采写好作品的“捷径”。理解得越早,做得越主动,收获可能就越⼤。刚当记者的时候,年轻⼈激情澎湃,采访时匆匆忙忙,写稿时总是不得要领,⼤⽽⽆当,没有给⼈留下深刻印象且能提升主题的细节和场景,免不了事倍功半,甚⾄劳⽽⽆功。
 ⼆是⼊⼝⼩,指的是从⼤处着眼,⼩处⼊⼿。对于⼀些重⼤的主题和题材,新闻界前辈可以做到⼤
开⼤合,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可对于年轻的同志来讲,要做到这样就不那么容易了。但“以⼩博⼤”可能是独辟蹊径的好办法。20年前,全国好新闻⼀等奖《⽔ ⽔ ⽔》就是这样做的。
 20世纪80年代正是我国环境出现恶化趋势的初期,这篇《⽔⽔⽔》围绕⽔资源问题,率先提出了“缺⽔的时代正在到来”这个主题。主题不可谓不⼤,把握起来难度应该说是⽐较⼤的。作者选择的就是⼤处着眼,⼩处⼊⼿,将⽔资源“⾚字”累累、⽤⽔吃“⼤锅饭”和⼈们⽤⽔浪费等现状,触⽬惊⼼地展⽰出来。⽂章⼊⼝便是最基本的事实——
 H2O——2个氢原⼦和1个氧原⼦结合⽽成的最简单氢氧化合物,它⼏乎⽆处不在:在地球表⾯占70%以上的⽐例。正所谓“取之不竭,⽤之不尽”。
 但如今,⽔向我们发出警告。
 后⾯的内容有占九成的篇幅是⼀个个很⼩的具体事例和数据,从⽤⽔知多少,到“⼀本⽔的⾚字簿”、⼤锅⽔喝不得等,最后落脚到要⼀个“节⽔型”社会。由于作者剪裁得当,事例和数据翔实可信,说服⼒强,整篇稿件并没有因为引⽤⼤量的资料⽽零散和杂乱,反⽽步步推进地揭⽰了主题,同样显得很有章法,张弛有度,达到了“以⼩博⼤”的良好效果。
 从这⼀意义上说,⼩处⼊⼿,以⼩博⼤,不仅更便于把握,事实上也同样有很强的说服⼒和感染⼒。
 (三)
 再把“⼤”与“⼩”联起来说。
 “⼤”与“⼩”是⼀对⽭盾,是个对⽴统⼀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与“⼩”⼜是相辅相成的。这个道理对于新闻采写⼯作来说⼗分重要。
 ⾸先,“⼤”必须有“⼩”来⽀撑。前⾯列举的那些例⼦说明,如果没有那些精彩的令⼈过⽬难忘的“⼩”的事例和细节,⽂章期中考试后的感受
的“⼤”就缺乏坚实的基础和依靠,就会显得空洞⽽乏味,就⽆法体现“⼤”的价值和意义。正是由于那些“⼩”的存在,反衬
出“⼤”的特⾊。事实上,不论⽂章中体现出的“⼤局”也好,或者是“⼤⽓”也罢,“⼩”在⼀定程度上都决定其成败,决定着“⼤”究竟能不能真正“⼤”起来。因此,我们绝不能对“⼩”有任何的⼩视。
 “⼩”必须符合“⼤”的约束。对于⼀篇具体报道的采写⽽⾔,再精彩的细节、再感⼈的描写如果不切合主题、不符合“⼤”的要求,也是没有价值、毫⽆意义的,可谓下笔千⾔、离题万⾥。如果说⼀个个“⼩”的细节是⼀颗颗珍珠的话,那么“⼤”就是那根红线,串起了⼀根光彩夺⽬的项链。没有“⼤”的制约,“⼩”将成为⼀盘散沙,不值⼀提。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局意识、⼤局观念⾄关重要的根本所在。
 越⼤越好,越⼩越好——新闻界前辈们的这些话值得我们不断玩味,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丰富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