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月”的审美意象
作者:杨万元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6期
作者:杨万元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6期
古人对“月”情有独钟,他们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可以超越空间,正所谓“天涯共此时”。所以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抒情。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有感叹世事多艰、光阴易逝的;有表思亲怀乡、羁旅之苦的;有排解怀才不遇、慨叹宦海沉浮的;更有表达对理想的追求的。
象征团圆、美好。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抒思乡怀人,或表边塞之苦。沈佺期的《杂诗三首(其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写的是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是对故乡的思念;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者以幻写真,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王建的月下独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写的是对家乡的思念。
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按照闻一多的解释,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李商隐的《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月光寒”实际上是“心寒”,是对爱情的一种渴求而不能得的心理反应,因为作者写作此诗已经是暮春时节了。张令先的《一丛花令》“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斜月帘栊”成了爱情的见证者。晏殊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是爱情的见证,是美好的象征。
借月描图绘景。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抒写辽阔;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清幽;“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抒写宁静柔美;张先的“沙上并禽池上眠,云破月来花弄影”勾勒素淡,抒写静谧;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勾勒了一幅凄冷、清寂的画面。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脍炙人口。
借月表羁旅之苦。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以清疏简淡的笔墨描绘了夜宿建德江的所见之景,“月近人”则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羁旅、漂泊之苦。
借月传孤独之情。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无人可语,无人解心头之愁,于是只有举杯邀月,其孤独之情可见一斑。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表现了他落第之后的落寞与孤独、苦闷。马戴的《楚江怀古》“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构筑了宏阔静谧的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孤独寂寞。吴文英的《瑞鹤仙》“流红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缺月与孤楼相对,道出了离别后的孤独、寂
寞。
借月抒怀才不遇。李白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的是诗人受排挤,壮志难酬。《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此诗是李白被谤离开长安写的,通过对一个怀着相思之苦的人的刻画,表达了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郁闷。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表现了诗人的怅惘和对前途的渺茫。
借月抒闺中的愁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晏几道的《虞美人》“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成了他们的一种寄托和情感的载体,千里与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其它情绪的表达。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月”是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的载体。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月”是诗人理想的追求之所在。李白在《把酒问月》中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表现了“明月
长在,人生如寄”的生命感慨。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抒发的是吊古伤今之幽情。月亮诗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