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教案两篇
    请大家回忆关于月亮的诗歌
    月亮是人们最喜爱的天体。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都由此而生,历久不衰。咏月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块引人注目的亮,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潇洒,月亮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很多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咏月诗《月夜》。
    今夜鄜fu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在杜甫的诗作中,有很多描写月的诗句,据不完全统计,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有许多妙语佳句,传诵千古。在一向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有“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的战斗悲愤;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的悠悠深情。那么今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月夜》,在首诗当中的月亮寄予了诗人何种感情?
    二、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
    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v 有致君尧舜的崇高抱负,但命途多舛。
    v 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大事,供应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v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奇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月亮诗歌
    v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v 与李白合称“李杜”。
    三、 写作背景
    v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借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预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四、 诗歌赏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①诗人此时身处长安,为何开句却是“今夜鄜州月”?﹜
    此诗的突出特点在于诗人本意是要表达自己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但却用曲笔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让思念从此岸飞来,愈见得杜甫的思念之深切。诚如明代诗评家王嗣奭所言“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鬓湿臂寒,看月
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见此老钟情之至。”(《杜臆》)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模糊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气氛,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绵长的深情、时空的转移和卓越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诗成为杜甫五律中最出的代表,也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年以来望月怀人的典范。
    ②自己只身在外,固然是单独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答复。妻子看月,并不是观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思念之情又进一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望月之久,忆念之深﹜“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都是远在长安的杜甫对爱人的想象,实际上作为穷人老杜的娘子当为“糟糠”,是不会也不行能有“法国香水”的。作为的心灵投射出来,才有了“香雾”和“云鬟”,一个在家务农的穷苦妇女又何来“玉臂”,但到了诗人那里,这一切才顺理成章。惦念夫君的妇人,看着睡熟的孩子,月亮代表我的心,你看那月亮,我却怎么都难以入睡,都是月亮惹的祸。“湿”和“寒”表征了
妇人由于惦念“他”单独流泪到天明白,早晨的露水打湿了,惦念中的“他”却照旧在远方。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独看则泪痕不干,意在言外。﹜
    何时:什么时候。期盼之词。倚:相倚。虚幌:薄而轻的帷幔。“倚虚幌”是团聚的详细形象。双照:“双”承“独”,“照”承“月”,月光同照两人,反衬此刻“独看”。泪痕干:眼泪不再流淌。反衬此刻妻子涫流不止。
    ④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流离之痛 战乱思亲 爱国之情)
    五、 五查诗眼
    诗 眼:独看 双照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双照”兼有回忆与盼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盼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
    六、 本诗的艺术特
    1.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晰: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肯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当长安沦落后,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肯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肯定是不胜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慌的。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交集,但究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稚嫩,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2.艺术构思奇妙。以“月”为线索,采纳了示意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3. 总结
    《月夜》是杜甫的言情之作。诗人抒写的是望月思家的离愁别恨。情怀万种,最能触动人的是人之至情,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这首诗的主题。我们试把诗人陷身贼中的同期作品结合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出,这首诗正好代表杜诗风格的一个侧面,沉郁的情调所含蓄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愁人思妇之作,更是流离兵革中的苦痛:这就是诗中提到的“忆”。望月生“忆”,是诗人忆及家人之情,也是符合情理的想象。由“今夜”的“独看”,设问“何时”能“双照”,“双照”而带上“泪痕”,来日必将共忆同诉的也就必定是彼此经受过的国难和家愁了。《月夜》的感情倾向,竟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这么脉脉相通!感情经常显示出作家的思想深度,即便是这么一首抒写一己之情的诗,也饱和着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息,由个人的遭受和不幸透露了那个战乱的现实,因而,《月夜》不失为杜甫诗中独具特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