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原因的多角度阐释
作者:孔诗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6期
摘要:文艺创作,即文学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精神领域的组成部分,更是文艺生产中的萌芽起步阶段。研究文艺创作的相关过程,总结文艺创作的步骤规律,有利于艺术家能动地进行艺术创造。本文试图以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文艺创作原因进行归纳总结。第一个角度是主客体两分法,第二个角度是心理学需求层次分析。
关键词:文艺创作主客体两分法心理学需求文艺美学
艺术创作论是文艺美学的重点研究环节。文艺创作,学界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正如清朝代表性文人画家郑板桥在谈及画竹的三个阶段时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有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譹訛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正是一个从外到内,再从内至外的双向转化过程。“眼中之竹”是外在客观世界,“胸中之竹”是作家受外物激发后进行的艺术构思,“手中之竹”则是将思维意向落实到笔端的最终文艺作品。这三个阶段正是对应了现今文艺创作要经过的三个阶段:
一、艺术感受阶段或材料积累阶段;二、艺术构思阶段;三、艺术传达阶段或艺术物化阶段。本文研究的主题:文艺创作原因,实际上涉及的是文艺创作第一阶段以及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过程。文艺家为什么要创作、文艺家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创作等问题就是本文试图去解决的。下面就从两个角度对于文艺创作原因进行探讨。
一、主客体两分法视角分析
主客体两分法视角,实际上就是把创作原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简单来说,就是作家主观上对于艺术表现的所欲和客观社会生活使之激发的所感两部分。更加简要地分析,即主观———创作欲望和客观———的艺术发现。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创作行为是文艺家本身的主体性行为,但是在创作原因中也是有客观环境占主导的客观因素,因而不能将其简单归结为主观原因。
1.主观原因———创作欲望
(1)文艺家修养的显现。倘若文艺家想要进行创作,那么他自身必定要有相应的文艺修养才能支撑起文艺创作。一般来说,文艺家所需要具备的修养大体有四类:生活经历修养、文化知识修养、专业艺术修养、人格道德修养。
生活经历修养,是创作主体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形成的体验和感悟,是有意识和无意识中形成
的生活积累。生活经历正是文艺家创作的源泉,文艺是花草,生活就是土壤、空气、水分和阳光。曹雪芹正是亲身经历了封建大家庭的大起大落,才能写出《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
文化知识修养,就是创作主体从各个途径获取的各种文化知识积累。文化知识获取的途径有两种:直接和间接。直接途径就是文艺家在生活中亲身感受,去看、去听、去做、去想,这样获得的知识是一手的。然而,文艺家创作包罗万象,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全部体验学习。这样,就必须从书本、他人见闻等间接材料中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例如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其实也是阅读了大量《搜神记》神话故事,使自己的视野得到了开拓,“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正是他对自己的写照。
专业艺术修养,是创作主体拥有的专业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实际上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例如画家,必须拥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作曲家需要具备基本的乐理知识,掌握作曲方法,否则何谈创作。值得注意的是,专业艺术修养绝不能局限在自己专业的小范围内,而需有广泛的相关艺术修养,广益多师。
人格道德修养,“是指艺术创造主体个人应该具有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修养,即所应该具有的思想的进步性和道德情操的崇高性。”譺訛只有拥有真善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作家,才能分辨生活的美丑,为真理唱颂歌,将丑恶批判,树立正确的创作观。
(2)来源于深刻的人性根基,来源于人主体内在需要。主体内在的需要,体现了人性和作为人具体
的需要,创作就是人性需要的真切反映。当然,这里的人性需要涵盖的范围很大,包括:情感抒发的需要、热爱生活的需要和自我确证自我认同的需要,等等。
文艺创作是文艺家情感抒发的审美显现。“人们……深入到艺术世界时……从而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心理上的郁闷和紧张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疏通和缓解,由此体验到一种如释重负般的心情舒畅感。”譻訛由此可见,作为人,情感抒发的需要都是存在的。文艺家由于学科特性长久以来所培养的细腻情感特性,对于情感的抒发有过之而无不及。文艺创作正是他们情感宣泄异于常人的另一个独特路径。
文艺创作体现了文艺家对生活的热爱:“乐生”性质。“审美需要的满足过程,是个体的心理能量在审美向度上的转化与实现。”譼訛艺术创作体现了文艺家对艺术的热爱和难以割舍,这种热爱深层次上是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积极态度。
文艺创作是文艺家自我确证的重要方式,是文艺家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证明,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简言之,就是人在事件面前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行为。蒋孔阳先生曾这样解释:“每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力图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的活动,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出来。当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于是,就感到满足、幸福、愉快,感到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是和谐而自由的。”
人类自我超越的方式。现代生活理性的方式压制住了人类本身的自然欲望,正如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只能压抑在“超我”和“自我”之下。而在一定程度上,文艺的审美创造中,创造者可以遵从自我意识进行选择。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创作中人们就可以任意做平时不敢做的美梦,而是要将生活变得诗意,提升人生的境界。
2.客观原因———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来源于客观生活的发现。虽然艺术发现可能含有某种价值判断和审美功利,但是其主要还是来源于客观社会生活的激发,艺术发现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即一种非期待性注意。它主要是由于客观对象的奇特性、变异性或新鲜性等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定向反射,往往是偶然性的,毫不经意地引起的,并不一定都有记忆价值,也不一定都蕴含艺术发现的意义”譾訛。但是这种发现一旦储存心底,在创作时就会不知不觉出现重要和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意注意是自觉有目的地把目光投向客观世界,需要用意志去组织。比如茅盾为了写《子夜》多次跑到交易所,罗丹为了雕刻巴尔扎克全身雕像跑遍了巴尔扎克的故乡,都是有意注意的表现。
二、心理学需求层次分析
这种分析主要是由刘再复在1986年文学主体性论争中的重要论文《论文学的主体性》中为了论述作
家的精神主体性时,讨论作家主体的创作心理结构的论证。
其理论基础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可分为五种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那么同理刘再复将文艺家的创作需要也按这五个层次来划分。生活的发现
1.生理需求这时文艺家只是为了维持自己基本的生存,即衣食住行的需要来创作。当创作成为生活最基本的条件时,创作被生存所束缚,根本不可能深入精神生活进行真正的创作。这时,文艺家的主体能力处于被动状态。
2.安全需求这时的创作,只是文艺家为了自身的安全而创作,目的是为自己在社会上到一个安稳的位置,这时的创作实际上已经沦为了文艺家的护身符和社会通行证。为了安全需求而创作的文艺家,作品中已经看不出其自身的真正想法和人格了,这也正是文艺的悲哀。
3.归属需求即文艺家为了自己所隶属的阶级、派别、团体而创作。这个层次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的,文艺家将自己的个性和体性融为一体,这时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典型例子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家将党性和个性成功融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作家消极被动地服从于阶级性的“遵命文学”。
4.尊重需求这是有成就的文艺家最起码的主体意识。可能有两种效果:积极的效果———文艺家为了受尊重而更加严肃地劳动,追求更新的境界;消极的效果———把声誉作为沉重的精神负担。但是,这种尊重需求实际上还是停留在一种功利境界上。
5. 自我实现需求文艺家需求实现的最高层次,就是作家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就是文艺家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分为浅层的和深层的两种。浅层的自我实现,主要是作家认知能力的实现,即文艺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表现出来;深层的自我实现,是文艺家整个心灵的实现。
文艺创作原因纷繁复杂,本文只是尝试从两个角度对于原因进行了梳理。但是毫无疑问,文艺创作原因的阐明,对于把握创作活动规律,进而更好地对于创作活动进行方法论的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