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单元教学设想]
首先,要从文本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仿写训练。
其次,教学范围可以适当扩展。可借助音像资料,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第三,应充分体现新课标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鲜活,更有趣。
第四,本单元课文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人情美、风俗美、艺术美……主题是非常积极的、上扬的。因此,学习中应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懂得发现美、体味美、表现美。
《云南的歌会》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说读(课前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搜集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入。播放云南风俗人情片(景、歌、舞等)。
2.通读课文,感受美。
3.说读课文。
概说。先理清文章层次,概述段意。再以我发现了文中的    说话。初步领略全文。
品说。将学生分为ABCD组分别就文章内容、主题、语言、创意等进行品味。要求以文中    无不体现    为格式说话。
仿说。在这种年轻女人……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中任选一段,经过赏评后仿写一段文字。在小组中先评选,然后推荐朗读。
延说。用采访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提炼文章要点并结合课外搜集的知识进行设问、回答。主要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创说。听云南民歌《猜调》,分析其特点,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就自己了解的云南风情风俗,创写歌词填入。
唱说。学生两人一组唱自己填词的《猜调》。
评说。有不少人,一方面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追求洋气”“时尚,另一方面都到云南、x藏等边远地区旅游、考察,表现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极大兴趣,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方案二:
导读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引。西方人认为和谐即美,中国人讲求为贵。也是孔孟之道的核心。
从宏观上看是人与自然之和,从社会的角度看是人性上的人与人之和;从微观上看,人体各个器官也讲求。《云南的歌会》这篇反映民俗民情的文章,字里行间也无处不在跳动着和谐的音符。它是景、物、人、情的完美的和谐。
2.通读全篇,初步感受这种和谐美。
3.导读全篇。要求学生准内容后,感情朗读,先在小组中读,再由小组推荐优秀者参加朗读评比。
读出人与境的内容。
读出人与景、物的内容。
读出人与人的内容。
你还发现了哪些和谐?试读出来。
4.美读细节。各人出你感觉最和谐的内容,用一小段文字解说自己感受到的美。譬如,写山野对歌,那是一种才情美;写山路漫歌,那是一种本美;写村寨传歌体现的则
是一种民风美,抑或说是一种人情美等。
5.写读。选择文中一种和谐为范例,另通过自己对生活的发现和体悟,写一段表现此种和谐的美。小组综合评议后,推出最佳篇章全班欣赏。
《端午的鸭蛋》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多角度阅读
主要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端午风俗画面展示,最后在鸭蛋上定格。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
3.变换文题(旨在理清行文脉络,构思技巧及思想情感)文章题为《端午的鸭蛋》,而似乎很多文字并非写的是端午节的鸭蛋。因此,文题改为《家乡的鸭蛋》是否更贴切?
4.变换文体(旨在对比运用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特、情感的表达)。以《高邮的鸭蛋》为题,提取文中的信息,将文章改写成说明文。四人一个小组活动,以期达到更好的变体效果。
5.变换内容。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删去好吗?
6.变换态度。不难发现,文中有几处作者为赞美家乡高邮的鸭蛋好,突现自己的乡情,似有诋毁别人、抬高自己之嫌。谁敢保证,他所说的走的地方不少中不包括我们的家乡?此情此境闻此言,谁人不起故园情?让我们好好来和汪先生论论理,大家也把自己家乡里值得骄傲的东西拿出来说说,让汪先生哑言。
方案二:
先写后读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入。(同方案一)
2.写写。分小组写写自己家乡端午的鸭蛋。要求分别写出其韵味    口味    玩味。
3.读读。课文正是按韵味    口味    玩味三个方面来写端午的鸭蛋的,请同学们一一出相关文字加以品读。
4.比比。各小组分别对照自己所写的相关部分,从文笔及表现技巧等方面把自己的创作和文本进行比较赏析。
5.评评。各个小组对自己、对对方在以上三个环节的表现进行客观简洁的评述。
《吆喝》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广告创编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入。老师将文中的一种吆喝改创成现代型广告,并与传统的吆喝进行对比联播。
2.整体感知。通读全篇,寻出文中的各种吆喝,并概说其特点。
3.广告创编。分小组自由选点创编,将各种吆喝仿例改写成现代版广告创意。
4.对比表演。体味吆喝的艺术魅力、语言特、表现技巧及作用。(以上环节可以让学生课前就做一些准备)
5.反弹琵琶。视频播放雕牌透明皂黄金搭档的广告,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改编成北京版的吆喝。
6.回归原文。体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及所持观点。出具体文字内容加以证实。
7.张扬个性。让学生就现代、传统的广告艺术发表自己的看法。
8.链接生活。请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几声吆喝
方案二:
自由畅谈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入。漫谈北京的胡同文化。
2.预读全文。同桌之间交流:生活中自己所熟悉的
吆喝,跟课文中哪些吆喝相似。
3.说吆喝。说出自己熟悉的与文中相似的吆喝,要求能像作者一样或对其内容或对其表现方式,或是音律节奏做一番简述。
4.喊吆喝。让学生上台表演,喊出吆喝的艺术效果。
5.论吆喝。文中所写的吆喝是生活的发现北京的吆喝,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读出这北京味?你认为它仅仅属于北京吗?随着时代的发展,吆喝在逐渐消失,即使是现存的吆喝,其内容诸方面也在发生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6.链接生活。(同方案一)
《春酒》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比读——贾平凹的《酒》。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入。畅说关于的古诗词。
2.比读。分发贾平凹的《酒》。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对比分析竞赛。教师按由宏观至微观的客观认识规律进行导引。
发现。看哪个小组出的异同点多、准。
鉴评。小组互相辨析对方的发现,教师作最后定度。
赏读。小组抽签完成对主要不同点的分析、赏读。
3.小结《春酒》的特。小组讨论作书面整理,然后分组发言。
4.升华文章的主题。赛背表现乡情的诗文。
5.抒发浓郁的乡情。写一小段抒发乡情的文字,要求在自然表现中巧妙地引入积累的诗文。
方案二:
细节品读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入。漫谈酒的酿制过程,说说酒何以香醇?
2.整体感悟。通读全篇,根据自己的理解,初步的最深感受,用春酒是    说话。
3.教师导引。春酒实质上就是母亲酒。因为它是生身母亲的骄傲,因为它是故乡母亲的特,它更寄予着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诚与思念。
4.细节品读。先小组成员之间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要求先出细节,而后加以品析,语言要明快富于感染力。
品读出母亲的香醇。
品读出对故乡、祖国的思念。
5.延伸交流。交流课下搜集的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要求首先简介作品,然后品述最令人感动的细节处。
6.积累拓展。分男、女生组竞背表现思乡情的诗句,或散文片断,唱歌也行
7.观、听《我的中国心》MTV,学生齐唱。
8.创新运用。将《春酒》中的细节融入《我的中国心》重新进行MTV创意。
《俗世奇人》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寻读
主要教学流程:
1.破题。按傻子不傻”“陋室不陋的形式改写俗世奇人,如俗人不俗等。
2.寻读。
寻读出奇人的来。
寻读出俗人不俗(手艺不俗、人品不俗)。
寻读出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从表现技巧、构思角度、语言特、内容的侧重点等方面着手。《刷子李》主要是在表现技艺之高超中点染出人品,语言中多用对称句(如白得透亮,白得清晰/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更侧重表现其技艺。《泥人张》则主要是在表现其人品的故事中点染出其高超的技艺,语言幽默犀利,更侧重表现其人品。
寻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言加以赏析玩味。
3.探究。
将两篇文章编排顺序换一换,可否?
将两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构思角度、语言特换换,可否?
探讨课后练习三。
4.运用。也写一个你熟悉的俗世奇人
方案二:
演读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入。让学生看一段讲俗世奇人的评书表演。
2.评论评书的表演技巧。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可从表演者一颦一笑、举手投足、语气语调等各个不同角度的表现技巧上加以评论。
3.演练。分男、女生组进行比赛,各小组分别选派两名选手准备分别用说评书的形式演读《刷子李》、《泥人张》。其他同学当导演,给表演者分析内容的要旨、细节的处理技巧等。老师参与其中适当加以点拨、指导。
4.演读。男、女小组选手分别上场表演。学生听众注意记下选手表现成功及不妥之处。
5.评论。学生自由发言,评说表演中的优、缺点。
6.演读回味。教师选其一篇择其中要点给学生示范演读。最好不要看书本。
7.即兴表演。学生先写一小段自己熟悉的俗世奇人的绝活片断,然后上台用评书的形式即兴表演。老师最好能融入学生中给学生做好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