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重新定义的“重新定义”
生活的发现作者:***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9年第02期
在现代汉语中,“重新定义”这一四字短语司空见惯,并不新奇。然而,就在最近几年,“重新定义”见诸各类媒体的频率日益上升,呈现活用与泛用之势,仅从下列文章标题便可略见一斑。
(1)习近平重新定义中国制造(新华网,2017年6月16日)
(2)硬科技重新定义中国力量(《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9日)
(3)十九大重新定义主要矛盾,意味着什么?(中国新闻网,2018年4月8日)
(4)人工智能+教育重新定义教和学(《青岛日报》2019年1月7日)
值得注意的是,频频现身的“重新定义”并不是出自网络的新词新语。这一偏正短语由修
饰语“重新”与中心语“定义”组合而成。“定义”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作名词时意为“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作动词时指“下定义”。“重新定义”同样兼备这两种用法,且以后者更加常见。语料库检索显示,该短语多用于一般的“主一谓一宾”结构并作谓语,如“移动互联重新定义便利店”“智能化重新定义街区商业”等(网络版CCL语料库检索系统)。这样看来,在语义和语法层面,“重新定义”并未显示出特别之处。那么,该短语为何能够获得广泛关注,走红于人们的语文生活呢?让我们尝试转向语用学和语言哲学视角,将“重新定义”分别视为一种“言语行为”和“解释活动”,以便寻求相应的理论说明。
一、作为“言语行为”的“重新定义”
根据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重新定义”体现着人的一种言语行为,即重新下定义的行为。该行为的走红至少包含两大诱因。其一,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体制及文化需求。回顾历史,“重新定义”的走红与春秋末年的“正名”之风颇为相似。两种行为皆缘起于新事物、新思想在新时期的频繁涌现,却在不同社会体制及文化需求的作用下有着截然不同的行为目的和效果:“正名”旨在通过名实相符规范语言用法,“重新定义”则倡导对新事物、新思想
的接纳与表达;“正名”人为规定了语言的统筹划一,“重新定义”则恢复了语言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由此可见,时代环境对语言自身的演变与发展影响深远。“重新定义”的走红极大程度上得益于新时代的开放与包容。其二,社会热点事件显著提升了“重新定义”的语用热度。2018年5月,某科技公司在产品发布会上通过四个“重新定义”为产品推广打出响亮的口号:“重新定义下一个十年的个人电脑”“重新定义of_flee办公套件”“重新定义搜索方式”“重新定义即时通信”。事实表明,该公司通过“重新定义”人们所熟识的“旧产品”来凸显其“新产品”的行为方式效果显著。在网络营销平台及社会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下,“重新定义手机”“重新定义交互体验”等说法相继出现。与此同时,社会各界纷纷效法,各行各业掀起“重新定义”的热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