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生活充满人生百味,为写作提供着用之不竭的素材。可是作文课上我们看到的还是学生的眉头紧锁,听到的还是“没什么可写的”的抱怨,作文简直让学生谈之变。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东西可写,没有的只是对生活的发现、思考和感悟。所以想让学生真正学会写作,就得引导他们走进生活。
1改变观念,贴近生活
长期的应试教育让我们致力于考场作文的训练,学生一味的追求华丽的辞藻、新鲜的材料、独特的结构、新鲜的开头结尾,甚至套用一个个模式来完成自己的作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对写作越来越没兴趣,作文也没有了鲜活灵动的思维和朴实的生活气息。这种写作观念已经为社会所诟病,因此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改变模式化观念,引导学生贴近生活,留心周围的世界,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往大了说可以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如钓鱼岛事件、雅安地震、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各地的雾霾天气、“光盘行动”生活的发现等等。往小处说更要留心周围的生活,困难时同学伸出的援助之手,低落时朋友小心的轻声安慰,彷徨时父母的关心和指引,大街上陌生人会心的微笑,大树下孩子们追逐打闹,甚至路边的一棵小草、秋风吹落的黄叶,这些不都值得一写吗?
2学会思考,积累素材
留心观察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关注的事情,我们的世界每天都有不同。但只是发现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得学会思考。思考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言之有物的前提。
如何思考呢?首先,要训练学生看问题全面的思考能力。一件事的成功或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要注意主观内因,也要注意客观内因;既要关注主要矛盾,也要关注次要矛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