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这部电影的上映时间是202X年的9月份,在9年后的毛概实践课上,我却是第一次观看。虽然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但是既然作为实践课的推荐电影,想必肯定有其缘由,所以就认真的看了,在整个看的过程中还是很有感触的。
电影的开始,看到了伟人的出现,再结合电影的名字,大概猜的出,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内容了。整部片子,是以的口吻讲述的,从青少年时期的他,到青年时期的他,再到中年时期的他,都是他的所见所闻,给人很强的真实感。16岁的他,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为了祖国的复兴,在一个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年纪里出国学习,看的出,伟人与平凡人的不同,似乎伟人在很小的年纪里,就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而对于我们而言,这句话不过是书上的一句的话,是一种爱国情怀,可能我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如何去把这样的一句话付诸实践,或许是我们生活的年代足够的太平吧。出国学习他们,面临了很多的困难,本来就语言不通,通过努力,克服了这一困难,可是更大的困难又出现了,似乎一直是在挑战他们的极限,面对连吃住这种基本问题都无法解决的境况,他们没
有退缩,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他们一直坚持,想尽一些办法,为了生存,为了学习,主要是为了改变中国的命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之下,最终学有所成的归来了。
反过来看我们自己,就先不说是为了祖国,就先说是为了自己,我们都没有倾尽全力,在一个本该好好努力,为将来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却还在沉迷于“享受”。看了这样的一部电影,真的应该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不求做一个伟人,能做好一个中国公民是第一步!
第二篇: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我的法兰西岁月》这部电影,其中讲了邓希贤()爷爷年轻时在外求学的故事。电影中,有一段故事令我感触很深:在即将面临不能继续学习的时候,他临危不惧,就算把自己的衣服、钱包卖了都还要学习。在没有生活费和学费时,那时的邓希贤爷爷,干着苦工,边挣钱边学习,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的呀!
回过头来,我又想到了,那时的邓希贤爷爷的精神实在可敬,实在是令人学习的榜样。在艰苦的时候,就能体现一个人不同的精神品格。由邓希贤爷爷的事迹,我联想到现在一些
人,不懂得珍惜美好的时光,不努力学习,每天只想着攀比自己的东西。如果每个人都学习邓希贤爷爷的精神的话,那么每一个的学生都会是棒棒的!
说到这,我又想到了一个片段,当时的邓希贤爷爷,在一个造铁厂工作时受到了包工头的欺负,邓爷爷给他们讲道理,还受到了斥责,训斥。就在这时,邓爷爷忽然明白,一个没有威信,不强大的国家的人在别人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这又激励邓爷爷发奋学习,因为他知道,只要有文化知识才能压倒别人!
在这里,我看到了当时中国的落后,无法强大起来,当时的政府又都是卖国的政府,中国在外人眼里只是一只无用的小蚂蚁。想到这,我已愤愤不平地想发言了,如果要让中国强大起来的话,必须让新一代的孩子学习邓希贤爷爷的道德思想,努力奋斗,让中国强大起来。
第三篇: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看完红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我感触良多。
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写的是的邓希贤()四年的留法生活。16岁的邓希贤满怀着一腔救国的热忱赴法勤工俭学,然而仅仅学了5个月就因为中国政府的不出资助学而使他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但他没有因为磨难而放弃,反而在坚持中结识了、周恩来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并为了自己的信仰百折不饶地奋斗下去。在这四年中,他不断成长,最终成长为中共欧旅小组委员,领导了全体法旅华人捍卫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和利益。
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邓希贤在困境中的坚强性格和意志。在码头货物的重压下和钢铁厂法国资产阶级的压榨下,他没有被打倒,反而因此而学习马克思,并与周恩来等早期共产党人结识,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始了九死悔地追随共产主义理想的人生之旅和马克思之旅。
四年多的留法生活,让他懂得了什么是磨难,但他说他更感谢法国,是法国用自由浪漫的思想和苦难的现实,锻造出早期的和最坚定的一批共产党人。周恩来、李富春等一批共产党人像大哥哥大一样照顾着邓希贤,他们为了中华的崛起而共同奋斗,那种友谊影响了他们一生。
在今天条件更好的大学中,我要向他们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不断学习各种技能、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注意广交朋友,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十六岁的邓希贤怀着一腔救国救世的热忱,历经艰辛越过大洋,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旅。
遗憾的是,邓希贤在法国只读了几个月的书,就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失学后,他只能流落街头,经常挨饿受冻。小小年纪的他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当搬运工,抗十几倍于他体重的货物。
电影画面中还是孩子的邓希贤与他背上沉到几乎把他压垮的大木箱是多么的不协调,但镜头却在此处久久地停住了。我盯着画面里尚未脱尽稚气的他驮着重物一步一步颤颤巍巍地往前挪步的身影,突然鼻子酸酸的:“那时的孩子真苦呀!”
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就没有幸福安康!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十九世纪,有很多很多像邓希贤一样飘洋过海的留学生。他们背井离乡,胸怀“师夷以制夷”的抱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着,拼搏着。这些人不分年龄,无论性别,不论地域,凭着一股信念,团结着、坚持着、奋斗着
虽然如此,但是十七八岁,本该是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美好年华,然而在战争的年代,这些孩子却过早地承担起了本不该有的重担。“我会长大的”为了得到工作,小小年纪的邓希贤和一个身强体壮的外国成年男士比赛掰手腕,结果不出观众所料,邓希贤输了。但是希贤不屈不挠地喊道:“总有一天,我会长大的”我在钦佩希贤的自信和胆识的同时,也同情于他囧困的处境。
虽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倘若人人都追求和平,就不会有战争,孩子们也就能够享受本该拥有的天真快乐。
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
第五篇: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怀着无以言喻的心情,我又一次看完了《我的法兰西岁月》。不知道为什么,影片中的某些角、某些场景、某些话总是萦绕在我脑海中我的观后感
总是无法忘怀淡氏(邓希贤之母)那回眸一望,那眼神直射我的心底,让我看到了一个慈母的忧虑,也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时候,依稀也是这般的眼神触动了我心扉,我至今都忘不了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挑山工》,文字的渲染让我对挑山工的生活充满了同情。但《我的法兰西岁月》中,给了另外一人一个特写:一赤裸着膀子的汉子(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老人)唱着不知名的歌,四肢攀在泥坡上,艰难前进这人就是纤夫。我不知道该怎样描述我看到那一幕的心情,只觉得揪心、难受。而在希贤、绍圣、德铭眼中,我分明看到了同情和一种坚定的决心。
所有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初到法国时都充满了求学和工业救国的希望,那样灼热的目光给了我信心。记得说过一句话:只有先低头认输,有一天才能够昂首做人。这句话不仅振奋了片中学生们的精神,也打动了我。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一个成语--韬光养晦。的确,当时的中国还很落后,与西方列国尚有差距。我们只有先低头认输,向他国学习,
到救国的办法,才能拯救中国,救四万万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如今的中国虽国富民强,也应不断借鉴学习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
当时法国也经济萧条、通货膨胀、工厂破厂、工人失业,连法国人都很难到工作(米歇尔一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更何况是中国人。希贤他们处处受欺负,就连在克鲁梭施奈德钢铁厂工作的中国人也难免挨打受气,斯文如不也动手了么。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希贤、周恩来、、赵世炎等选择做盗火者,他们为的是中华之崛起。也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的盗火者,中国才能走到现在,才能越来越好。那时的中国提倡“革命”,有时难免会采取“以暴制暴”的策略。但现在,最近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影响之深是我没想过的。周围很多人反日情绪高涨,纷纷参与游行示威、打砸日货。对此,我认为我们应保持清醒头脑,理性爱国;了解历史,用事实说话。
我曾提到过米歇尔一家,其实就是米歇尔和玛格丽特父女俩。至今我回想起他们一家,我仍然充满了同情。卖花的玛格丽特沦落到靠出卖自己的肉体与灵魂谋生,而退役多年的老军人米歇尔还在卖苦力。这不禁叫我想到了曾经深陷水深火热的中国劳苦大众。不管怎样,经济不景气或者世界不和平,受苦的总是老百姓。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把世界称为“地球村”,我们都向往“和平”与“发展”。
没有旧中国政府支持、没有资金提供的情况下,邓希贤他们依然保持着强烈的求学动力。而我们,有国家的支持、政策的保证、师资的后盾与科技的帮助,我们更应该刻苦学习、积极进取,方能报效祖国回报党。当时,同志曾说“把一切都交给党”,周恩来同志也说“为中华之崛起”,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坚守着我的信仰,拥护中国共产党,为中华之长立不倒。
在《我的法兰西岁月》中,周恩来同志发表了几场慷慨激昂的演说,我记忆犹新。我一直对演讲有着独特的兴趣,也一直想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将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讲家。听了周恩来同志的演讲,我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我相信我也可以和演讲家一样用心、用情打动听众,将积极的向上的思想传达给听众。
有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那就是同志多次说到的“我会长大的”,这句话在《我的法兰西岁月》中被多次提到,令人印象深刻。可能现在的我羽翼未满、本领不硬、学识不足、经验不够,但,我会长大的,我会长大的我正在努力学习本领,扩充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总有一天,我会笑着对自己说:“你真的长大了”。
看完《我的法兰西岁月》,有些曾被我放弃的品质又被我寻了回来,我更加坚定了我要一
直坚强、勇敢地走下去的信念。正如同志在影片中讲的那样“世间一切都是辩证的”。伟大的先驱们在当时那样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下,不也依靠自己的努力,终得柳暗花明又一村吗?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