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
2016.11.16
施行日期
2016.11.16
文号
荆政发〔2016〕28号
主题类别
健康促进
效力等级
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正文:
----------------------------------------------------------------------------------------------------------------------------------------------------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荆政发〔2016〕2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华中农高区,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荆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11月16日
  荆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鄂政发〔2016〕35号)精神,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提高全市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着力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样化体育需求。到2020年,全市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完善、具有荆州特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市民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体育健身人稳步增加,全民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二)主要任务。
  1.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推进城乡体育、各人体育协调发展,增强众体育活动的吸引力,扩大体育健身人参与面,体育健身成为更多市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到2020年,全市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人数达到260万,体育人口比例达到45%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4%以上。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64亿,使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2.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推进各项体育运动普及活动,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到2020年,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0%以上,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中小学生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3.扩大体育设施覆盖范围。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逐步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格局。到2020年,全市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基本形成,人均体育场
地面积达1.8平方米以上。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
  4.完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社会团体、体育协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网络在全民健身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到2020年,全市乡镇(街道)体育社会组织覆盖面达100%,行政村(社区)普遍建有全民健身站点、配有体育社会指导员。
  5.创新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打造“丰富多彩、众喜闻乐见、地域特征和人文价值并重”的全民健身特项目,带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持续开展。发挥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作用,有计划、有部署地组织举办各具特、项目多样、适宜相对人的体育健身活动。到2020年,全市基本形成“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全民健身新格局,各类机关、事业单位“工间操”普及率达到100%。
  6.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完善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设施,推动县(市、区)、乡镇(街道)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上岗、考核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万名以上,全民健身志愿者达到1万名以上。
  二、重点工作全民健身计划
  (一)大力弘扬体育文化,提升全民健身发展内涵。
  1.弘扬和传承体育文化。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以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发挥区域特文化遗产的作用。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2.引领全民健身新风尚。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弘扬健康新理念,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树立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发挥体育健身对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树立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3.促进体育健身融合发展。结合“健康中国2030”等总体发展战略,发挥众体育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促进全民健身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养老、助残等事业融合发展,
统筹谋划全民健身重大项目工程,彰显全民健身在促进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社会包容、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健身消费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服务大局、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
  1.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因时因地因需开展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大力发展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游泳、自行车、轮滑、气排球、健身跑、健步走、、健身舞(体育舞蹈、广场舞、排舞)、户外徒步等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积极培育拳术、击剑、赛车、滑冰、水上运动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支持各地、各行业结合地域文化、农耕文化、旅游休闲等资源,大力发展体现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运动项目。
  2.打造全民健身活动特品牌。抓好全民健身日和法定节假日体育健身活动,继续开展好元旦万人健身跑、端午节划龙舟、“荆州动起来”等众体育活动,并使之形成体系、成为传统。不断挖掘优秀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传承弘扬太极拳、摆手舞、健身气功、龙舟赛、
垂钓、耍龙灯、舞狮子等民间体育项目,努力打造一批体现荆楚文化特、影响力大、众参与面广、可持续性强的体育健身特品牌。开展创建体育特乡镇试点工作。
  3.加快发展足球运动。着力加大足球场地供给,把建设足球场地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多样化的足球场地。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积极探索符合青少年校园足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联赛模式,抓紧建立市、县(市、区)、学校三级竞赛体系,逐步完善常态化、纵横贯通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竞赛机制。到2018年,创建200所国家、省、市校园足球示范学校。积极倡导和组织行业、社区、企业、部队、残疾人、中老年、五人制、沙滩足球等形式多样的民间足球活动,举办多层级足球赛事,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促进足球运动蓬勃发展。
  (三)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健身需求。
  1.加强市、县(市、区)级体育设施建设。继续完善荆州体育中心、荆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古城健身中心功能区和周边环境的设施建设,增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服务功能。按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推动县(市、区)建设功能完善的体育中心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新建成的体育中心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既能承办市级综合性运动会和省级单
项比赛,又能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到2020年,所有县(市、区)建有体育中心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2.加强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建设众健身场所。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要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普遍建有全民健身设施,倾力打造“假日体育”“公园体育”“广场体育”“休闲体育”等城市健身景观。建设中心城区环古城、中山公园、明月公园、太师渊公园、滨江公园以及石首市南岳山、松滋市洈水风景区等登山步道。支持条件成熟的地方建设全民健身汽车露营营地。
  3.加大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力度。结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党员众服务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或现有场地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乡镇、行政村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有计划地更新一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路径器材,加快实现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结合
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建设,推动湿地公园、“农家乐”、集体农庄等人聚集场所的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实施体育精准扶贫工程,重点支持全市371个贫困村体育设施建设。
  4.扩大、盘活存量公共体育资源。探索创新体育设施的管理运营模式,在不影响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质和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鼓励体育场馆通过合作经营、连锁经营、托管经营、服务外包等方式,盘活现有资源,提高体育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加强部门协调,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缓解城乡居民体育健身设施不足的压力。到2018年,体育系统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100%,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90%以上,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70%以上。
  (四)扩大众体育参与面,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场地和锻炼时间,形成终身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学校体育节、学生体质健康达标运动会、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等众性校园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以体育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为依托,创办“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举办青少年体育夏令营、冬令营、训练营等活动。办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展体育特学校评选。
  2.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老年健身体育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提高使用率。重点建设一批门球场、草坪网球场等老年人健身设施。建立健全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和社区(村)老年人体育健身团队,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到2020年,所有县(市、区)建有老年人健身活动中心,所有社区和行政村建有一处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场地或器材,提倡有条件的社区和行政村发展适合老年人的多种健身场地设施。积极创建一批老年人健身示范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