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长沙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12.24
∙【字 号】长政发〔2021〕15号
∙【施行日期】2021.12.2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体育
正文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长政发〔2021〕1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现将《长沙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长沙市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4日
长沙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大力推进体育强市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持续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依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主线,着力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稳增长、创品牌,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为全面建设以“三高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新长沙贡献体育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健身氛围更加浓厚,体育赛事活动更加丰富,健身组织更加健全,健身指导更加科学,国民体质更加健康,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着力完善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健身设施网络,提质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和农村“30分钟健身圈”,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94%,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5人,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00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一)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编制并实施《长沙市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加快完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既有小区品质提升、乡村振兴和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复合利用城市空间资源,落实《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定》(长政发〔2021〕2号),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统筹规划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全力推进长沙国际体育中心、长沙奥体中心和区县(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结合各地实际需求,新(改)建体育公园5个以上、室外运动场400个以上、智慧社区健身中心400个以上,升级换代社区(行政村)体育健身器材,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智慧化升级改造。
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健全场馆运营管理机制,完善场馆硬件设施,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提升场馆使用效益。完善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每年对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使用进行评估督导。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探索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馆开展市场化运营。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构建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组织开展长沙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全民健身挑战赛等综合性赛事活动。联合举办“传承红基因、践行‘三高四新’”等全民健身主题活动。鼓励街道(乡镇)和社区(村)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就便原则,常态化开展小型多样的健身活动和运动会。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实施工间操、课间操制度,倡导每天锻炼1小时。大力发展“三大球”运动,积极普及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运动,努力传承民族、民间体育运动,鼓励开展冰雪、攀岩、登山、徒步、航空、水上等户外休闲运动,大力培育击剑、赛车、射击、电子竞技等时尚消费运动。建立智慧健身激励机制,推进“互联网+健身”模式,推广居家健身和网络赛事活动。制定运动项目办赛指南和参赛指引,举办运动项目业余联赛,普及运动项目文化,提高全民健身参与率。
全民健身计划 推动国际国内综合性体育赛事或单项赛事落户长沙。巩固提升“长沙马拉松”“长沙网球公开赛”等既有品牌,积极拓展具有长沙特和较大影响的新品牌。支持区县(市)打造“一区县(市)一品牌”活动。加强区域协作,联合长江中游城市、长株潭都市圈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促进相互交流,推进协同发展。
(三)积极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实施面向大众的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及评定体系。支持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体育社会组织等开展线上健身培训、科学健身知识讲座、线上赛事活动等居家健身服务。鼓励体育明星、健身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科学健身知识传播,普及运动健身知识。
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注册、审核、晋级、服务的数字化管理。持续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每年不少于1000人;引导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健身教练等专业人才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提高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比武及评优活动,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活力,大力宣传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先进事迹,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多层级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特品牌。
(四)持续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以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级各类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人体育协会为支撑,形成覆盖城乡、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到2025年,全市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达400家以上,A级以上市级体育社会组织覆盖率达30%。重点加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
培育规范网络健身组织、草根健身组织健康发展,推动运动项目和人体育协会向街道(乡镇)延伸,各街道(乡镇)至少建立1个体育社会组织,各社区(村)至少设立1个健身指导服务站点。
推动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促进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大政府购买体育健身组织服务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承接体育赛事活动和运动项目培训。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及年审指标,对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骑行、跑步等自发性全民健身组织给予场地、教练、培训、等级评定等支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