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
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六句话。第一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第二句写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第四句是写没有天生就知晓知识的圣人,如孔子这样多知多智,完全是因为自己多听多记,勤奋好学。第五句是写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第六句是写学习就要实实在在的,如果光顾着思考而没有学习和实践,是徒劳无用的。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也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
教学目标
1.认识“耻、识、矣、岂”,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谓、诵、岂”。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点
1.认识“耻、识、矣、岂”,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谓、诵、岂”。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1.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大意。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名言引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很多的大家对读书作了专门的论述,我们也积累了很多古人读书的小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个古人读书的小故事?
2.故事引路
预设:匡衡凿壁偷光 车胤、孙康囊萤映雪
古人不仅喜欢读书,还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板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出示资料。
先看第一篇,孔子谈读书。大家预习过课文,谁来讲一讲此篇文章的出处?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2.听范读,圈画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3.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出示:
①我会认: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诲人不倦
指导学生识记生字“耻、识、诲”。
学习多音字:识(shí)认识 识别 (zhì)博闻强识
②我会写:耻 诲。
观察书写要点,师指导:耻,“耳”要窄、第二个竖要长、与下提交叉,“止”右竖要长、中间有一短横。诲,“母”竖折与横折钩起笔相接、收笔时交叉,一横居中。
5.检查自读,指名读文,同学点评:读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第一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三、品读释疑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第一部分的意思。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用法示例: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一道思考题,因为这道题比较复杂,而且有些步骤又比较难懂,所以老师讲了两遍,讲完以后老师问我们懂了没有,有很多同学都点头示意,表示明白。可我还是有几步不明白,但我看见那么多的同学都懂,便想混弄过去。当时我
忽然想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又问了老师,老师又认认真真得给我讲了一遍,这下我弄明了这道题的全过程。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释义: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用法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③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读:这是论语中有关学习过程的描述,默而知之是第一阶段,听记;学而不厌是第二阶段,思考,钻研;诲人不倦是第三阶段,教导别人学习。
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谈读书教案译文:(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解读:没有天生就知晓知识的圣人,像孔子这样多知多智的人,之所以能达到这一境界,也是由于多听多记、勤奋好学的缘故。
⑤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
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之第十七章: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解读:这是孔子讲到的学习的态度问题。他觉得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学,要勤学不辍,不给怠惰留有喘息之机,就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更多知识。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倘若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学不扎实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做学问,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诱惑,才能在学问的路上越走越远。孔子治学,总是抓紧一切时间,一切机会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敏而好学”,“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时习之”等等。学习、读书、讲学,从不浪费时间。在学习的路上,孔子始终孜孜以求,不知疲倦,以学生的姿态,去努力学习。孔子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的学习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即便像孔子这样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没有骄傲自满,停止不学。因为他知道,一日不学就会落后的道理。“学而不厌”,才是孔子的治学之道。要从内心去喜欢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生的事情来对待,这样就不会害怕学到的东西又忘记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