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修管理不足及弥补
1 机械设备维修管理的不足
    机械维修管理是一项技术全面、要求高、相互联系和协同的系统工程。整个工程中设备维修间隔和周期的控制,维修项目的实施,维修程序的改进等问题都需要一系列专业人才才能定出合适的管理维修程序。本应给与足够的关注,但事实上目前的管理模式很难满足企业正常运行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 
  1.1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考虑维修是否符合现实的经济性,故这种管理模式是落后的,而生产经营型的管理不仅要考虑生产的需要,更要追求维修的经济性,合理降低维修费用。
  1.2管理系统不健全 
  管理机构没有健全的可行性高的管理,设备管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投入管理的常备资金,导致整体管理水平低下。
  1.3维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企业普遍精简机构,使整个维修人员体素质低下。导致许多设备的技术改造和维修任务
无法完成,或修理后的精度、性能达不到生产要求,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1.4设备利用率低下 
  企业普遍采用先进设备,但缺少相关的技术人员,因此许多情况下设备往往会因一个很小的故障而闲置,使资源浪费。
  1.5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减弱 
  相应行业设备管理协会几近瘫痪,使维修的“三新”难以普及,容易造成一些人为的安全事故。
2 设备维修管理的针对性弥补
    2.1一对一的维修方式 
  各个企业的设备型号、产地、性能、制作工艺、运行状态不同,作业环境及维修条件、维修人员技术水平等的差异,使维修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对此企业应采用多样化、复合化、弹性化的原则,选取合适的维修制度。
  为避免维修过剩和不足,可据实让“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让“不同的部件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让“相同的设备在不同的应用场合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1)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一些应用了液压、电子技术的设备结构复杂,故障后维修较困难,应采用状态监测,;一些简单机械,可采用事后维修模式;一些生产不可或缺的机械,应采用预防修理和状态修理相结合的维修模式。
  2)不同的部件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设备各个零部件的状态、运动方式、可靠度要求等都不尽相同,对于那些结构复杂的液压动力、控制、执行元件,应采用状态监测模式;对于那些高速运转部件或事关安全的部件,应采用计划与预防相结合的维修模式;而车架之类的部件,可采用事后维修模式。
  3)相同的设备在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通常认为确定出设备故障的维修模式后,便可以在所有的同类设备上应用,事实上不能这么做。这是因为:首先,同类设备在不同应用场合,有着不同的期望性能;其次,同类设备在不同的环境下发生相同的故障可能会有不同的后果。

  2.2因地制宜的管理制度 
  无论什么样的维修制度,离开了管理都不能得以实现。所以要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制定严格的管理条例,确保维修质量;做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减少矛盾,提高
效率。至于管理制度基本是以下几点: 
  1)提高预防维修水平。中国企业对设备维护多采用盲目的定期维修。另外,由于良好部位反复拆卸,性能甚至会低于检修前,而且没有必要超前维修。
  先进设备的维修应采用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使设备的维护由定期检修走向预知检修。且状态监测避免了设备的突发故障,从而避免了停机的影响;状态分析为预知设备的维修期提供了可靠依据,使企业能及时准备维修部件,安排维修计划,减少了定期维修带来的经济损失;完善的诊断能力可准确指出故障类型和故障部位,避免了维修的盲目性,缩短了维修工期;完善的设备管理软件,又可使企业设备管理自动化。设备维修
  2)提倡主动维护。通过磨损检测、震动检测、温度检测等技术的综合运用,达到减少或避免设备故障的目的,从而减少故障。通常各个企业采用的具体做法主要为:岗位日常巡捡、设备专业联检、专业联合技术诊断和设备劣化趋势管理等。
  岗位日常巡检是由操作工对设备进行日常巡检,发现异常,排除小故障,进行及时修理。这是第一层防护线。
  设备联检管理是利用人的感官和各种检测仪器,以一定的原则和技术标准为基础,对设备进行全面、细致、实时、动态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加以分析统计获得准确,及时的设备
运行状态数据,是第二层防护线。
  专业联合技术诊断是第三层防护线,即在日常点检和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对状态发生变化的设备,进行更深一层的技术检测跟踪分析。
  在已建立的设备状态档案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分析和统计分析,出设备状态的劣化规律,并将此规律作为进行预知维修的重要依据,从而形成了设备的第四层防护线。
  3)加强管理的创新力度。管理技术创新是推动维修不断进步的法宝,其中有三点核心:①管理思想创新。设备管理重点在“管”而不在“修”,故要树立创新管理思想,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明确企业现阶段的设备管理指导方针。②管理手段创新。通过总结和研究几年来设备管理作的得失,明确设备管理的思路;强化对各级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应用设备诊断技术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加强设备的经济管理;完善计算机管理手段的推广应用,以信息化带动设备管理的现代化。③设备技术创新是设备管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2.3培养企业的技术骨干 
  随着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涉及许多新技术,所以对“管、用、养、修”的人才必须加紧培养。
  1)知己知彼,熟悉优缺。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维修人才,通常对自己的生产设备比较熟悉,
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能更快地到问题所在。
  2)探究规范,简化成本。即使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减弱,也不至于使企业的设备的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滞后。并且相应设备维修的
“三新”随着人才的到来而普及到企业,使企业信息更加灵通。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