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自主研读、合作探究,通过分解活动,完成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一课时任务。
2.研读语言,剖析写景抒情散文中向死或向生的生命书写,掌握鉴赏钥匙,提升鉴赏能力。
3.设置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与创作,在自然中得到深刻的生命启悟。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呈现龙游中学2017级2班傅淑婧的散文《又绿了心》的片段,结合《故都的秋》与《我与地坛》中的两段文字,激发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在写景抒情中展开生命书写。
[环节二]明白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生死意识
活动一:品鉴能体现郁达夫的颓废和史铁生的残疾心理之景物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或白者为佳,紫黑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故都的秋》第三段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与地坛》第三段
教师助力:点评总结学生发言,挖深学生发言的宽度与广度。
写景抒情散文的生命书写策略1:倾注死的(生的)意识。
[环节三]探究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沉沦”与“超越”
活动二:剖析郁达夫的颓废心理和史铁生的残疾人心理发生转换之过程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
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故都的秋》第五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与地坛》第五段
教师助力:点评学生发言,指出优点与不足,组织学生思考、交流、分享。
写景抒情散文的生命书写策略2:向死里写或向生处写。
[环节四]体悟写景抒情散文中的审美倾向
活动三:讨论作家对这一心理转换所持态度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故都的秋》七至十段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我与地坛》第七段
教师助力:补充弗洛伊德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理论。
写景抒情散文的生命书写策略3:审“美”死生。
[环节五]鉴赏与创作的运用
活动四:运用“向死或向生”策略,完成一篇百字左右的写景抒情作品
教师助力:点评学生运用了什么策略,启发学生写得更丰富更深刻。
[环节六]课后作业
运用所学的生命书写策略解读《荷塘月》。
附: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一)课时安排(总8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设置课堂教学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深刻思考自然,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
2.深入研读文本,逐步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和钥匙,提升学生鉴赏审美能力,迁移运用,学会自主阅读更多的经典写景抒情散文。
3. 理解民族审美心理,掌握散文情景、情理结合的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三)板块教学呈现方式
研习型、探讨型、活动型
(四)教学内容
1.显示与隐没:写景抒情散文的意象选择
基于本课是单元教学的第一课时,通过梳理散文中的意象和对意象的描绘,重点着力于让学生熟悉文本,初步了解作者意象选择和呈现的意图,有初步的阅读感受。
2.个体与民族:写景抒情散文的记忆融入
这些景不仅仅是景,这些意象之所以动人,还因为这些景融入了个体生命的记忆和民族文化的记忆,从而表达出更深远的情感。
3.轻盈与沉重:写景抒情散文的情感张力
基于前两课已经梳理了单元中的意象和记忆,这节课立足于探讨以极轻的笔触表达极浓烈的情感。感受。
4.向死或向生:写景抒情散文的生命书写
通过前几课的探讨,学生对单元文本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本课立足以自然启发生命,掌握鉴赏钥匙,提升鉴赏能力,剖析写景抒情散文中向死或向生的生命书写。
5.我与我们:写景抒情散文的个性表达
通过前几课对写景抒情散文的不同角度探讨,本课立足写作表达,让学生认识到散文是最贴近心灵的文体,既有共性,更有个性。
(五)教学反思
本单元整体设计凸显新课标任务教学特征,紧密结合文本,立足于多角度细致分析文本语言特。主要指向核心素养中鉴赏的审美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等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基于探索高中语文指向核心素养课堂应有形态,努力为课堂教学转型探究提供样本参考。
本课时探讨写景抒情散文的生命书写,本质上也是从景与情的角度去探究,这与本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是一致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一般的借景抒情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在做教
学设计的时候,不打算从这个俗滥的角度切入并作主问题设计。以“向死”或“向生”作为写作方法论来解读《我与地坛》和《故都的秋》,在学理上是成立的,设计的时候尤其注意要落实文本。导入环节,以龙游中学学生作文导入,引出“生死书写”,尽量设置真实情境。上课的时候,课堂的推进,由于主问题的相对“拔高”,互动时学生部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致教师自己说得较多。这与新课改理念不符,是需要深刻反思的。
反思之余,亦有困惑。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情境设置可谓多矣,从淘宝卖家到导游,从滤镜到明信片等等,活动愈发丰富,形式愈发“多彩”,时而想,这种“班会课”式的语文课堂,如果活动的热闹外表被撕去,文学(语文)的价值还剩几何?语文老师的独特价值又在哪里?我想,说到底,语文是关于文字的学问,任何课堂效果的取得都不能以对文字的折损为代价。怎么教,这真是个问题,教学路漫漫,相信时间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点评
一次向深向真的探索
有我或无我:写景抒情散文的主体安放写景抒情散文
放纵或节制:写景抒情散文的情感显示
向死或向生:写景抒情散文的生命书写
重描或淡写:写景抒情散文的景物描写
说理或考据:写景抒情散文的表达变奏
关于必修上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我以为,对这一教学设计环节的实践,是一次向深向真的探索。
其深有二。
一是对文本的解读有深度。本单元所选篇目均为写景抒情名篇,关注景、情、情景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中的普遍追求。金晖老师的课,从情景关系出发,却高于一般的对于情与景的梳理,抓住郁达夫的“颓废”和史铁生的“残废”心理,整合设计,从对生死意识的探究出发,剖析心理转换过程,以“超越”、“沉沦”,水到渠成地指向对作家审美倾向的体悟。这三个任务站位高,且层层推进,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引导学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二是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深度。金晖老师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向死或向生的”策略完成百字左右的写景抒情小品。这一任务由读而悟,由悟而写,因写悟读,着力
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语言、审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同步发展。
其真有三。
一是导入真。金晖老师以龙游中学学子关于生命思考的文章导入,课堂教学开展的情境真实真切。二是生成真。比如在探讨郁达夫对带有死亡气息的意象持何种态度时,学生遇到困难,金晖老师给了学
生充分的时间再读文本,引导学生从“家虫”二字读出了暖调,从而读到了郁达夫的“沉沦”。三是评价真。学生所写的写景抒情小品,金晖老师并没有一味肯定,而是指出不足全面点评,并给出了自己的文章作为改进的样本。
能够在省课堂教学评审活动中进行这样一次向深向真的探索,金晖老师的课极为可贵,也给了我本人许多启迪与思考。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天地大美,生活长歌。从金晖老师的课出发,关于本单元的教学,我想,作家对自然的观照与生命书写之间的关系、生命书写在“向生”“向死”两方面的向度关系、生命书写这一环节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其他环节的关系等等,在这些层面上,我们都可以做更多更深的思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