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解语花—元宵》“风销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古诗词阅读理解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目。
解语花·元宵①
[北宋]周邦彦
风销焰蜡②,露浥烘炉③,花市光相射。桂华④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⑤,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⑥。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注释:①此词为词人做地方官时作。②焰蜡:正在燃烧的蜡烛。又作“绛蜡”。③烘炉:以其形似,用比灯笼。又作“红莲”。④桂华:月的光华。⑤放夜:节日开放夜禁。⑥语出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销焰蜡”以下三句紧扣节序,写元夕花灯,攒辉列彩,此映彼照,交互生光。
B.“桂华流瓦”以下三句,用意于月,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元夕之夜月华如水的意境。
C.“看楚女纤腰一把”,写观灯女形象之美,与“箫鼓喧”三句的背景相融合。
D.“因念”以下三句承上片而来,推知上片写的是词人记忆中都城内灯会之盛况。
2.下列对词句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耿耿,明貌。纤云散去,月儿更明,“素娥”飘飘“欲”下,妙在这个“欲”字,下而未下。未下,是真实;下,也是真实。写出人间灯节的吸引力。
B.“钿车罗帕”以下三句写马逐香车,人拾罗帕,是男女倾慕之情境。“暗尘随马”写马车所经之处,扬起尘土,道路也为之而昏暗,故称“暗尘”。
C.“桂华流瓦”呈现出一种优雅的动感,而“桂华”这一用语能令人联想起月中桂子,“满路飘香麝”一句,与之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嗅觉上的美感。
D.“清漏移”承接“年光”而来,“年光”如是而“旧情”无复,于是词人心意颓丧,遂随着舞罢歌歇,怅然而归来,“飞盖”形容车行如飞,非常迅速。
3.同样是写元宵节,周邦彦《解语花·元宵》与蒋捷词《女冠子•元夕》相比,在章法上有何相同?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何相同与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女冠子•元夕①
[南宋]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②。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③,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注释:①此词作于南宋亡后元人统治下的元宵。②灺(xiè):没点完的蜡烛。也泛指灯烛。③砑(yà):古代制作精美的笺纸,有“砑花”这道工艺,即将笺纸在特制的雕花木版上碾轧,使之隐隐显出凸凹不平的各种图案。
【答案】
1.D
2.B
3.章法相同:总:两首词在章法铺排上都有今昔元夕的转换。但较之于周词,蒋词表现得更流动、跳跃、交错、曲折些。分:①周词上片主写今时此地元宵节情景。下片“因念都城放夜”以下六句因联想到昔日都城元宵盛况。今昔对比之下,自“年光是也”以下五句跌入今时的人生感概。②蒋词上片以“而今”句为过渡,前写昔日情景,后写当日元夕景况,今昔对比之下,合于词人“心懒意怯”之心情。下片“江城”以下四句写当日境与情,“但梦里隐隐”两句梦忆昔时故国元宵节繁华。“吴笺银粉砑”以下六句又回到今日当时的人事活动。情感相同:两首词咏元宵节都表现昔日升平繁华热闹气象,都在抒发往时之欢,今时之郁。不同:① 周词年光如是而旧情无复,自此跌入身世之嗟(人生感触),或依人之苦,或患失之志,郁结成伤时情结。②蒋词佳节依旧而世事全非,郁结在深隐着的亡国之痛。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上片写的是词人记忆中都城内灯会之盛况”错误。上片写的是是当下今时元宵情境,下片才是作者的追忆。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扬起尘土,道路也为之而昏暗,故称‘暗尘’”错误。“暗尘”,是说马蹄蹴起的灰尘在夜中看不分明。其中“暗”字是形容词。
故选B。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结构和思想感情。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两首词章法上的相同之处:周词上片描绘了元宵夜灯月交辉、丽人多姿的欢乐景象,创造出一个美妙神奇的境界;下片追忆京城“千门一昼”灯节欢腾的场景,抒写节日依旧而情怀衰谢的抑郁之情,蕴含着作者潦倒不得志的悲愤之意。蒋词上片前半写往日元夕之盛况,后半写今日之清冷及自己心情之郁闷。下片写往昔之繁华不再重来的无奈,包含着复国无望的深深的眷恋之情。可见两词都有对元宵节今夕的描写。
两首词章法上的不同之处:周词前三句“风销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写今时此地元宵节情景,紧扣节日,写灯火的光灿耀眼。其中第一、二句是分写,第三句是总写。下片“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下片则由
当前的灯节一下借回忆而连接上了昔日自己在都城的灯节,由眼前景,很自然地联想到汴京风光,用“因念”二字领起,追忆昔日都城元宵盛况。结尾处“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的今昔之感,实自此油然而生。而蒋词起笔“蕙花香也。雪睛池馆如画”,即沉入了对过去元夕的美好回忆;“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春风和煦,酒旗飘拂,笙箫齐奏,仙乐风飘,那令人陶醉的音乐,那壮观的灯市,使词人忆起如昨天一般。“而今”二字是过渡,上写昔日情景,下写当日元夕景况。“灯漫挂”,指草草地挂着几盏灯,与“琉璃光射”形成鲜明的对照。“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既写此夕的萧索,又带出昔日的繁华。“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是今昔不同心情的对比。下片“江城”以下四句写当日境与情,“但梦里隐隐”两句梦忆昔时故国元宵节繁华。“吴笺银粉砑”以下六句又回到今日当时的人事活动。
两首词感情的相同之处:两首词咏元宵节都表现昔日升平繁华热闹气象,都在抒发往时之欢,今时之郁。
两首词感情不同:周词“年光”二句是说每年都有这样一次元宵佳节,可是自己饱历沧桑,无复昔日情怀,那种嬉笑游冶的轻狂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以“清漏移”三句作结。一到
深夜,作者再也无心观赏灯月交辉的景象,流连追欢逐爱的风情,于是就乘着车子赶快回到官邸(“飞盖归来”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意味),心想,任凭人们去狂欢达旦吧。抒写节日依旧而情怀衰谢的抑郁之情,蕴含着作者潦倒不得志的悲愤之意。而蒋词结合注释“此词作于南宋亡后元人统治下的元宵”可知,用今昔对比手法抒元夕感怀,表现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上片前半写往日元夕之盛况,后半写今日之清冷及自己心情之郁闷。下片写往昔之繁华不再重来的无奈,包含着复国无望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