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ar. 2021
《齐齐哈#$学学&》('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 ( Phi& Soc Sci )
□哲学与文化思想研究
维特根斯坦的意义观
卢汉阳
(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
摘 要:维特根斯坦在前后期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意义观,在语言学与语言哲学领域影响深远。他早期在《逻 辑哲学论》中提出了意义图像说,将意义等同于观念、意向等抽象物。后期则竭力克服这种心理主义倾向,提出
了意义使用论,以"用法”代替"意义”,放弃对意义本质的追求而在生活之流中C 出语言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从图像说到使用论,维特根斯坦意义观的发展,彰显了他对语言本质深邃精微的思考,为后来的意义研究打开
了新局面。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图像说、意义使用论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 2021 )03-0043-03
Wittgenstein ' s Views on Meaning
LU Han-ya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China )
Abstract :Wittgenstein developed two distinct theories of meaning in his academic career , exerting lasting influence on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he early Wittgenstein put fonvard the miage theory , equating m
eaning with such abstract entities as ideas and i age. The later ittgenstein , ho ever , set out to resist the psychologis reflected in his early thought. e put for ard the use theory of eaning to replace ' eaning ” ith ' use ”, abandoned the pursuit of the ' essence ” of eaning , and highlighted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language in the stream of life. From the miage theory to the use theory , the development of Wittgenstein ' s views on meaning demonstrates his profound thinking on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opened a new dmiension to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decades to co e.
: ittgenstein ; i age theory ; use theory of eaning荒谬的意思
意义问题向来是语言学与语言哲学家都十分关注的问 题” 一般认为,意义指的是受心理意向影响的事物与词语之
间的关联,但究竟此关联以何种形式呈现,心理意向起到怎 样的作用,哲学家与语言学家却未达共识”维特根斯坦作为
直面语言最深处的哲学家,意义研究是他无法绕过的论题, 虽然他向来不承认自己提出过任何意义理论,但他“意义即 使用”的思想却事实上为语义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早期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及相关批判
早期维氏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图象说这一意义理
论,该理论指出词语的意义即词语所指代的意向或者观念, 譬如“燕子”的意义即为这种鸟类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观
念”换句话说,将词语和意义间的关联建立起来的,是“一种
可被称为意谓或指称的精神作用” ”1〕而专有名词的意义则 是它所指代的客观实体,例如“九寨沟”的意义就是四川那 处景区”后期维氏对这种图像论展开了批评:“一幅图象将
我们囚禁,我们无法逃脱,因为这一图象就存在语言里面,而 语言则一直向我们重复着它。”⑵
图像论实为意义的指称论,而指称论早已在哲学界备受 指责,这里提两点批评意见:一,名称指代的对象不复存在但
名称本身并未失去意义:郦道元离世至今千余年,然而“郦道 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这一论断却无任何不妥;
二,若名称的意义等同于名称指代的客体,那么在现实中缺
少对应物的虚构名称就应没有意义,但事实上这类名称频繁
出现在合法的句子之中并有着丰富内涵,如“哈姆雷特是个 性格多元的人物形象"、“猪八戒好吃懒做”等”
收稿日期:2020-12-23
作者简介:卢汉阳(1985-),男,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理论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实在论及其发展研究(FJ2018C094 )
44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与上面这些理论漏洞相比,意谓这种心理活动在意义生成中所起到的作用却似乎难以否定,毕竟赋义过程中心理层面的影响初看之下理所当然,符合直觉”然而维特根斯坦还是从中到了破绽”假如意义生成依赖于意向性的心理机制,那么“词语完全可以是任意的符号,通过变化无常的约定与心理行为发生作用。”⑴若此观点成立,我们理论上应该可以用任何符号来表达一句话的意思,比如,应该可以用“edf”来替代“她吃饭”并表达后者的意思,可毫无疑问,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在于,“意谓”这种精神行为本身无法建立起词与物的联系,因为它发生作用的前提,是语言系统中的所有词语都已各司其职”之所以在上面那个例子中,我们无法用“e”来指代“她”,正是因为在整个语言系统中,“e”与“她”位置
不同”维特根斯坦如此评价:“倒不是说:人们 并不习惯在看到’e'的时候联想到’她’;不如说:人们并不习惯在'她’的位置上使用’e'””3]索绪尔曾指出,概念的建立依靠的是概念相互间的区别:“概念从根本上是用来指示区别的,无法通过概念的内容从正面对它们加以确定,而必须通过概念与语言系统中其他概念的关联从反面定义它们”概念的特征就是:它们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4]这些论断为维特根斯坦的批判提供了理论支撑”
当同一个词拥有多种含义的时候,人们同样无法应用意谓这一精神活动将这些含义相互替换”假设有位祖籍成都的教授姓苏,名州人,我们可以这样说他的籍贯:“苏州人教授不是苏州人””这句话里面有两个“苏州人”,前面的是专有名词而后面的是普通名词;无论诉诸怎样的精神活动或意念力,我们都显然无法倒转过来,用前面的“苏州人”来意指一个通名而用后面的意指专名,任何要做出这一尝试的人在维氏看来都会“吃力地眨着眼睛,却白费力气。”⑶总的来说,我们无法把意谓看成一种受精神力量引导的心灵活动,否则将陷入初级反思的泥沼”
二、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意义使用论
(一)意义使用论的提出
维特根斯坦在1929年重返剑桥后扬弃了图像论,同时把意义使用论摆上了台面,这在他的《哲学语法》中就有所体现:“应该指出的是:词语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位置”
一个词在语言中的用法就是它的意义。”⑶类似的论断在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著作中频繁出现,说明他较明确地将意义等同于使用”除了这样的概括句子之外,维特根斯坦同样列举了许多生活中对语言使用的实例来论证意义使用论,例如下面“五个红苹果”的虚拟故事:
试想下面这个使用语言的片段:我派人帮我买苹果,给了他一张写着“五个红苹果”的便条”他把便条给了水果店老板,老板看了后打开一个面上标着“苹果”的抽屉,然后在一张布满颜样的表格上到了“红”这个词以及对应的样;接下来他开始数数,从一数到五,每数一个数就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颜和表格上红样相同的苹果”人们就是以这样的方法来运作语言……但究竟什么是“五”这个词的意义呢?这里谈论的其实不是“五”的意义,而是“五”这个词是怎么用的”2]
麦金认为,上述例子尽管颇为简化,却能集中彰显语言使用的特征:首先,该例并非笼统总结语言在抽象语句体系中的静态功能,而是展现出语言在鲜活自然的社会情境中的动态作用;其次,该例没有泛泛谈论语言的本质,而是引导人们去观察和探索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丰富和多样性”通过这个例子,维氏对两类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语言研究趋势进行了抵制:1、将语言与语言的用途分割开来进行考察;2、尝试寻意义的本质
(二)拒斥本质主义与心理主义
为什么维氏不讨论词语的意义而关注它们的用法?这主要是因为意义的本体论建构有难以克服的问题”
维特根斯坦通过批判图像论与指称论告诉我们:意义不是心灵观念、精神活动或客观实体,这意味着,意义类似于"实在”或“时间”这样的超级概念,虽然蕴含着关于现象的标准,却并非现象本身”对于这种超级概念,我们无法在“脱离语境的前提下孤立地考察它的所谓本质””1]假如有人执意要追求超级概念的本质,他们会有何收获?或许,时间的本质就是“一条从过去流向未来的河流、一段任由宇宙匀速流动的介质等”,1]而意义的本质则大概是头脑中浮现的一张燕子的图象或是从皮包里和钥匙一起拿出的所谓“钥匙意义””总之,概念本质只是形而上学幻象,从不真正存在,对它们的追求会将人们引上了一条荒谬的“猎取奇兽”2]之路”维氏在前期指出人类思想的本质蕴含着世界的先验秩序,而作为思想工具的语言则映射了某种先验现实,因此语言的意义就应该与人们的思想与相关的心理机制密切相关”他在后期提出意义使用论的目的,就是排除这种心理主义的影响,转而聚焦语言在社会中的具体实践”
可以发现,将“意义”替换成“使用”能使维特根斯坦更有力地对图像论与指称论展开批判”首先,“意义”名词性强,容易使人联想到某个客观实体,而名词性低得多的“使用”则不会给人这种印象”换句话说,人们倾向于围绕“意义”构建一种实体性的共相概念,意义使用论的提出就旨在解构这种共相概念”其次,语言使用是“可以公共观察的过程”,6]给出了评判意义的行为主义标准,能有效克服以“意谓”这种精神活动为核心的内在主义倾向”
区别内在意向与外在行为能进一步解释为何维特根斯坦不说意义而说使用”他自己举了一个完整句与省
略句之间区别的例子”李四去上班时忘了带钥匙,就对他妻子喊道:“钥匙!,此时李四应该是想说“把钥匙拿给我””这里的问题是:“钥匙”怎么就成为了“把钥匙拿给我”的缩略形式以及,为什么李四和他妻子能将“钥匙”理解成“把钥匙拿给我”?有一种说法是,由于说话者通常要表达较为复杂的意义,因此这些意义只能借由较长的句子来呈现”例如当李四在喊“钥匙”的时候,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是“把钥匙拿给我””这里预设了一种能够凭借意向性影响外在行为的心灵内部结构”维特根斯坦对这种理解不以为然,他指出当李四对妻子喊出“钥匙!时,李四并没有在心中默念“把钥匙拿给我”,也即,“钥匙”之所以会成为“把钥匙拿给我”的省略形式,并非因为李四在说话瞬间所产生的任何精神活动或心理过程”麦金认为:“心理过程的复杂性并非来源于某种内
第3期维特根斯坦的意义观45
在机制的复杂性,而是来源于复杂的生活形式”生活形式表现在个体行为之中,并能通过第三人称视角来把握]李四让妻子递钥匙,便是复杂生活形式中的小片段,也可以说是一个语言游戏,正是这个语言游戏在生活之流中所蕴含的复杂性使“钥匙!这一省略句获得了“请求”这一言语行为的完形特征与复杂度”不可否认,省略句与对应的完整句具有共同的意义,但与其去抽象出这种共同意义的理想化形式,我们更应重视这些句子在具体社会情境中的使用实践:“恰恰是因为这些句子在语言游戏当中有一样的用法,或者说发挥的作用类似,它们才拥有了相同的意义。”⑶因此,如果“钥匙”与“把钥匙拿给我”的用法不同,那么这两句话的意义也不再相同”假设李四在地铁上看到另一名乘客不小心把钥匙掉到了地上,
他也叫了声“钥匙",但这个时候的“钥匙”就明显是“你掉了钥匙”之意”两例中的“钥匙!指代着截然不同的语言游戏,分别是“请求”和“提醒",而决定这一区别的,是说话者对这个省略句不同的具体使用”
(三)意义的多样性
从传统语法的角度来看,词语有动词、名词、副词、形容词等几类,句子则一般被分为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这些范畴大多古来有之,标示出了语言中的一些天然区分,在一定范围内颇具阐释力”可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指出,语言游戏在持续发展,对先入为主的语言范畴要保持足够警惕,不要被它们禁锢了思想:“词语、句子和符号的用法都不计其数,但这种多样性却非亘古不变,而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化;新的语言游戏逐渐出现,陈旧的语言范畴则被人遗忘。”⑵不过,在用“使用”替代了“意义"之后,我们又应该如何确定“使用”呢?维氏指出,要弄清词语和句子所发挥的作用,我们要避免猜测,避免总结,而是尽量在具体情境中考察语句的用法,予以记录与学习”复杂性与多样性无疑在客观上加大了研究与考察用法的难度,但它们作为语言使用的特征,是我们所必须接受的,这些特征也构成了意义的本质------种广义的本质”
一般而言,自然语言的内部词语无论在发音还是书写的形式上都较为接近,这使人们常常忽略词语用法的多样性”维氏以机车手柄作类比来说明问题:⑵机车驾驶室中的手柄在外形上大同小异,这主要是出于操作方便的考虑,正如词语在表面结构上的近似旨在语言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识别并掌握它们”但各
个手柄的实际用途却迥然不同:离合器手柄用以开关引擎动力,只有或开或关的两个位置;曲轴手柄能够调节阀门大小,可以任意转动;刹车手柄则通过拉动来达到停车的效果”词语也同样如此,在不同的情景之中发挥着各种作用”维特根斯坦直言:“’每个词语都指代某个事物'这种话根本没有传递任何信息。”⑵换句话说,用“指代”这种词来概括所有词语的用法没有触及意义问题的核心”例如,“’贾宝玉'指代《红楼梦》中的男主角”与“’呱呱呱'指代鸭子的叫声”两句中“指代”一词的作用就颇有区别”所以,尽管荀子一概而论“人性本恶”,一般意义上的“善”和“恶”还是有明显界限,要不然我们怎么区分特蕾莎修女和希特勒呢?
综上,前期维氏的意义图像说把语言看作镜子一般来反映世界,而后期维氏的意义使用论则把语言当作工具一般来应对世界,我们可以这样总结这种改变:“语言的功能是反应而不是反映。”⑹后期维氏不再将意义看作一种抽象的观念或意向性的精神活动,而是在生活之流中彰显语言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从而将语言从形而上学的冰面带回到了日常语言粗糙的地面”意义使用论颠覆了意义研究的内在主义传统,为后来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参考文献:
[1]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M].王柄文,燕宏远,张金言,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60,568.
[2]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6,2,51,15,9.
[3]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读本[C].陈嘉映,编译.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0:77,89,99.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9:17.
[5]麦金.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研究》M].李国山,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7,64,65.
[6]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1,169.
(责任编辑吴明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