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课教学反思
张渚桃溪中学钱煜锋
新课程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新理念,为更好地实施《体育与健康》八年级的水平与能力目标,这节课无论从教学内容到组织形式及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我都试图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个性倾向等特征(八年级学生学习兴趣广、情感丰富、具有一定的意志独立性,且喜欢美好的事物,懂得如何去欣赏美、体验美)出发,着重体现新课程所要求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节课从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克服了传统的单一式教学模式(反复学练),充分体现以自然、美好、愉悦、健康为主题,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和展示的舞台,而且技巧课对于女生(柔韧性好、协调性强)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实践证明,这种根据学习对象的特点来选择内容的方式,不但能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更容易使她们把学习、健康、快乐与美好融合在一起,真正达到身心共进。
  课堂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我自编了一套垫上健身操,用生动形象的口令化语言提示,优美的动作引导与学生同步来完成。目的具有双重性:一是创设情境、调节身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二是教会学生简单的健身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锻炼,实现终身体育。通过实践,我惊奇地发现,学生们不但喜欢,做得也很美,学习效果非常好。由此我受到了启发:对于课堂内容的选择教师一定要精挑细选、认真揣摩,要抓住学生的个性所需,要体现学生的身心特征,要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技巧,是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学习技巧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协调、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以及热爱美、追求美的高尚情操,更能开发和挖掘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以往这样的课,教师总是抓住一个或几个动作进行反复学习和演练,形成了为学习动作而学习,根本不考虑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着的个体差异,导致体育课堂上经常出现一刀切的尴尬与被动局面,从而忽略了目标归宿。面对这种种弊端,这节课我大胆采用了指导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和创
造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以肩肘倒立为中心进行展开,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选择、自由组合、自我展示来提高她们学习、探究、创新的能力。课堂中我选择应用了创设情境、指导同步、口令化语言提示、终身体育意识渗透、示范、应用教学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选择性练习,启发调动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以及确立教学导向等教法和学法指导,从中扮演组织者、指导者、点拨人、伙伴及观众等多个角,创造一种自然、亲和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空间,使他们真正体验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创造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全面提高身心素质。
  首先在课堂上,我改变了教师规定学习动作的方式,从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入手,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我示范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技巧动作:平衡、滚翻、倒立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选择性学习,实践中,她们选择了喜欢的、能做的进行尝试,提高了练习的积极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运动需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课堂上出现了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互相竞争的学习氛围。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才能,我利用优美的音乐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同时强调:只要同学们敢想、敢做、充满自信又善于发现,就一
定能创编出优美的组合动作。实践中学生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问:老师,我们可不可以两个人进行组合?”我肯定地回答:不仅是两个人,还可以进行多人组合。又有学生提出:老师,我们可以加一些舞蹈动作吗?”我立刻表示赞许地回答:太好了!你的想法已经非常有创造性了,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得到启发和借鉴。也有的学生感到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入手,我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帮助。
  从课堂效果来看,每一个同学都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但动作编排新颖,有的还大胆地进行了多人的相互配合,看到同学们那样优美的动作、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表现出的创新举措及创造灵感确实让人感到高兴。同时也证明了采取这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比过去那种统一做一个动作,统一进行一种组合,统一采用一个评价标准的方法好得多,因为人是有差异的,无论是身心素质还是思维方法都展示出个性发展的不同。正因为我为她们提供了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所以得到的结果与以往不同。
体育课教学反思  整堂课中,学生积极的自我表现给了我极大的教学启示,那就是体育教学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那种单纯注重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要千方百计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从内容的选择安排到教
学手段的开发和利用,都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创建新型的体育课堂,同时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