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4篇
    第1篇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    在读《文化苦旅》时,我感觉自己的灵魂好像跟随余秋雨先生踏上了“文化苦旅”之路。余秋雨先生是当代闻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以书中文字为媒介,先生笔下所呈现的文化世界精彩纷呈。文化是滋养一个民族灵魂的源泉,文化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养的纽带。中国文化经受千年时间的洗礼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局部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濒临灭亡。在惋惜的同时,余秋雨先生通过此书诉说文化的沧桑,努力唤醒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文化苦旅中不仅有深厚的文学气息,使我感悟人生,还有一些脱离常识、独具魅力的事物,颠覆了我对原有历史的一些认知。文化从起始到它未尽的终点,对于旁观的人来说,那种苦难的感觉是大打折扣的。真正苦的,是这趟旅程和背负这趟旅程的人,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只为了传播文化的魅力,查文化未完毕的终点。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谈到传奇中的白娘子所蕴含的人文意义:“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和
仙都不心甘,她的抱负最平凡也最绚烂:只想做一个普一般通的人。”在余先生看来,白娘子的一切拼搏和灾难祸福都是为了做一个普一般通的人,而最终没有做到,谱成一曲悲剧,在传奇中镇压白娘子的法海和雷锋塔在此脱俗,成为了某种带有悲剧颜的象征意义。而在此之前,我终究没有摆脱思维定势,理所固然地把其中白蛇与许仙及法海的纠缠反复,仅仅归类为一个哀痛的爱情故事。
    受到文学气息的感染,当我开头下定决心去开拓进取,探寻人生的真理,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察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对于我们人生目标的指导。“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始终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我认为真正健全的人格应当是多种倾向与状态的和谐统一。看到这句话,我突然觉察现在拥有的青春激情是特别珍贵的,时间之里山南水北,很多人渴求,却求而不得。让我忍不住心潮澎湃产生了剧烈共鸣,几乎热泪盈眶着拜读此书。
    这本书不仅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索,而且还让我拓展了自己的学问领域,使我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在本书的序篇中,余秋雨先生就曾经写到过敦煌石窟的往昔。从前我只耳闻敦煌石窟曾经的绚烂辉煌,只知晓它现在的腐朽破败,却不曾想到,闻名的国家宝藏敦煌石窟的荣枯竟与一个畏缩胆小的道士有关。历史是简单让人心生怨恨的,我批判那个道士
鼠目寸光、愚昧无知,怨恨那鼎盛时期的敦煌文化竟然曾被他一手把握。可历史就是历史,这本身便是是一个属于过去的词汇。“再也不去期盼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虽然历史能告知我们种种不行能,但它代表着过去,是永久无法挽回的曾经。
    而后先生写到的另一个我很感兴趣的历史学问是“株连流放”。余秋雨先生在《流放宁古塔》一篇中曾提及,“在统治者看来,中国人都不是个人,只是长在家族大树下的叶子,一片叶子看不顺眼了,证明从根本上就不好,于是一根大树连根儿拔掉。”好像在古代统治者眼中,民众并不是人,而是一堆叶子,生长在用每一个家族宗亲的族谱串联而成的大树上。树上的叶子就是家族里的民众,他们并不预先知晓哪一片叶子会出事而祸及自己,更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到了什么时候会危害到整棵大树,于是他们只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这般,中国失去了独立的个体意识,却也未得到集体的分散力。假如一棵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独立面对风的吹拂和霜的飘洒,那么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生气的死林。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等诸多身份之间来回切换,但是当他作为一名散文家时才是最让人折服的。他写过多篇抒情散文,用笔独具匠心,感人至深却不着痕迹。在
这本《文化苦旅》的文章中,不仅独具智者的理性思辨,而且充满着一份浓浓的真挚情感。我想,这才是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打动人心的重要缘由。
第2篇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前些年,粗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对《西湖梦》这一篇记忆犹新。盛夏,因孩子小升初,新学校布置的暑期作业中有亲子伴读,于是携孩子再逛书店,购得新版《文化苦旅》,其中美文有较大改动,粗粗翻阅过后,目光落在《杭州宣言》上。作为新杭州人,对于杭州,对于西湖,总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文学大家的笔下再次神游,绽开对这座城市的灵魂之旅。
    对于西湖,我感受颇深。幼年时家住同省浦江老家,就从父辈口中听得描述,那美轮美奂的湖光山,那浪漫温情的民间传奇,那隽永婉约的唐诗宋词都给西湖蒙上华美的面纱。听说明代时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费工夫。可见西湖确实是令人惊艳的美。随着工作的变动,十年前举家迁居杭城,很快近距离地观赏到浓妆淡抹总适宜的西子,更让人感到它的真实和亲民。日子渐久,繁忙的工作让我疏离了西湖,它变得清楚而遥远。
    而今,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余秋雨先生的《杭州宣言》时,杭城的山山水水又开头在眼前出现。我在文中畅游,从没有这样深入地了解过杭州,感受它的前世今生,深掘它的文化内涵,体会它的欣喜悲欢。
    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说,杭州是世界上最名贵、最漂亮的城市。他来自于欧洲人心目中最漂亮的城市威尼斯,对于城市美景有足够的评判眼光。航海家们没有抵达杭州,但杭州始终隐模糊约地晃动在他们的心理罗盘之一。而作为如今生活在杭州的我,这种幸福感是油然而生的。
    春天的西湖桃红柳绿,草长莺飞。闲逛在苏堤、白堤,如今我的眼中不仅仅是如醉春烟,更有对大文豪白居易、苏东坡的鄙视和缅怀。西湖是当年他们为了杭城百姓免受水灾、旱灾之苦,而开展的浩大的民生工程,恩泽后人。他们不仅解决了水患,更是给子孙留下这曼妙的风景和传世的美名。
    白居易这位文学巨匠,站在唐代诗歌的巅峰,却丝毫没有高傲在文化的身份里,而是用泥土和石块写诗,成天劳碌在浩大的水利工程之中。致力于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改造,给杭州人民留下了比《长恨歌》、《琵琶行》、《秦中吟》、《新乐府》更瑰丽的作品——
西湖。 北宋时,杭州还再次迎来一个文学巨匠——苏东坡。他两度为官杭州。任通判和知州。与白居易一样,他到这座城市的时候,也一点儿没显出旷世诗人的模样,而是变成了一位彻彻底底的水利工程师。甚至,比白居易还彻底。读到这里,我不禁为杭州的幸运而倍感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