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三天晚上,我陆陆续续地看完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我不敢看快了,即使这本书对只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来往信函的收录。这本书里的信件所谈内容设计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艺术,价值取向等等,有许多是我如今这个年纪所不能理解和体会的,但也有我所能领会的——他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去理解彼此,撇开那些深奥的东西,还有母子间的爱与坦诚。
  从开头的两篇文章,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连接的“份〞都可以看出,无论是四五十岁的龙应台,还是她那二十多岁的儿子安德烈,他们都在感慨光阴飞逝,并表示了他们都想重新认识对方。安德烈,MM,每一封信的来往都是两个世界的交汇。相差三十多岁的两个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对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试着再去重新认识一遍我的父母呢?
  龙应台试着忘记那个原来的安德烈——“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岁的安德烈——“脸上早没有了得意的‘婴儿肥’,线条棱角清楚,眼神宁静深沉〞。而我,想试着用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我的父母。
  那么爸爸就不是所谓的“严父〞。他很少沉下脸来,他也会哈哈大笑,假设他一直都是沉着
脸,那只能说他可能是网上所说的“面瘫〞。爸爸其实很喜欢在网上看职业游戏选手的比赛,但我总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绿绿的游戏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长得奇形怪状的东西跑来跑去有什么战术可言,但爸爸总是看得不亦乐乎;爸爸也在网上看时事和新闻,但除了什么怪事奇事,我对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兴趣。当然,我和爸爸也有议论的东西——我们可以在饭桌上,由一碗竹笋鸡联想到红楼梦,爸爸就会开场讲述“红学〞是什么东西;也可以在看电视时就开场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实不喜欢作文书里的“慈父〞,“严父〞,那些都太虚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生气了就吵,满意了就夸,会笑会哭,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一般,每一句都发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实,不对就是不对,厌恶就是厌恶。
  假设真实,那么妈妈也就不是会半夜起来特意到你房间给你盖被子的母亲,她会在我生病不舒适时关心我,但不会跑来盖被子,除非我发烧。我的父母一律认为我已经不小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而且妈妈很新潮,微博,VX,YY〔标志为一只得意小浣熊的语音软件〕,眼下最流行的游戏……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机上到。爸爸一直说我和我妈是十足的“手机控〞,那么我和我妈妈的聊天内容自然要丰富一些。妈妈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会第一时间告诉我,然后两人一起捧腹大笑;我们俩也会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两旁的行道
树投下朦胧的剪影,路灯洒下一团昏黄的光,边谈着今晚某某频道的歌会,一边渐渐走回家;也会在逛书店时,看见飘妈妈就想起斯佳丽,再想起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和她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名著之一基督山伯爵。总之看我和我妈的相处方式,就像看一对妹,聊游戏,聊好歌,聊小说,有时也会聊聊学习。我总觉得,和父母相处,做到父〔母〕慈子孝并不是最高境界,正如与教师是亦师亦友,和父母也应该如朋友一般,可以严肃地讨论学习,也可以侃得天南地北,几乎是无话不谈,也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
长恨歌读后感  时间白驹过隙,“安安〞不见了,我也在长大。以后我和父母会怎样?二十岁时,三十岁时,四十岁时……没人知道,或许那是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抑或一切如常。但至少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告诉了我,每隔一段时间,去重新认识一次自己的父母,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都在成长,每一次认识都是在拉近我和父母的间隔 。摒弃如提线木偶一般僵硬的“严父慈母〞,直面最真实的父母,这样,我才可能真真正正体会到龙应台和安德烈在写信时的那份感受——很快乐认识你。
  从小时候到如今,每一次重新认识对方,都有一种快乐,都是一种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