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朝鲜
美的组词
按当代韩国学者说法,道教从中国传入朝鲜以前,朝鲜就存在神仙思想、山岳信仰、灵星信仰、地方习俗性民间信仰、咒术、天文、占星术、谶纬预言术等,认为这些宗教文化形态与中国的道教具有同一性或类似性;朝鲜不存在像中国道教那样的完整的道教形态;不可把朝鲜文化中道教文化要素当作一种外来文化看待,强调要从主体性的立场上研究朝鲜文化中的道教性质。但无论怎么说,道教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及其影响是不可否认的,这有史料为证。
朝鲜古代史书有两部,一部是用儒教观点由高丽金富轼(1075一1151年)等于1145年编成的《三国史记》,另一部是高丽僧一然(1206--1289年)以佛教观点用汉文撰成的《三国遗事》。
在研究道教于朝鲜古国的传播方面,有三部韩国学者的著作都被译成中文,一部是汉城汉阳大学教授都珖淳写的《韩国的道教》(载《道教》第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另一部是韩国东方思想研究院院长金得榥博士的《韩国宗教史》(柳雪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延世大学林采佑博士的《韩国道教史和问题》(译文载《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这些著作都比较客观地谈到了朝鲜固有的檀君神话、神仙信仰和道教传人的情况,提供了不少资料。我国学者陈耀庭和杨焕英对这个问题也作过深入研讨(见《中国道教史》第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道教教育在国外的传播——在东方
的传播及影响》,载《山西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年第1期)。本文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就这一问题作一概说。
早安吉祥问候语一般都确认道教于7世纪在朝鲜半岛出现。《三国遗事》卷三载:“丽季武德贞观间,国人争奉五斗米教。唐高祖闻之,遣道士,送天尊像,讲《道德经》,王与国人听之。即第二十代荣留王即位七年,武德七年甲申也”。这就是说半岛北部高句丽的荣留王于唐武德七年(624年)上奏唐高祖,希望传授道教教义。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遗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仍将天尊像及道士往彼,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旧唐书·高句丽传》)。翌年,高句丽荣留王又遣人人唐学佛老之法(《三国史记》卷二十《高丽本纪》第八)。
宝藏王(642-668年在位)时,更竭力提倡道教,使道教的地位迅速提高,已出现跃居儒之上的趋势。当时的宰相渊盖苏文陈请接受道教以教国人。他向国王上奏说:“三教譬如鼎足,阙一不可。今儒释并兴,而道教未盛,非所谓备天下之道术者也,伏请遣使于唐,求道教以训国人。大王深然之,举表陈请。太宗遣道士叔达等八人,兼赐老子《道德经》。王喜,取僧寺馆之”(《三国史记》卷二十一《高句丽本纪》第九)。道士叔达等八人到高句丽后,宝藏王甚为高兴,“以佛寺为道馆,尊道士坐儒士之上,道士等镇国内有名山川"(《三国遗事》卷三“宝藏王奉老条”)。
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与中国海上交通频繁,道书与儒书和佛书一起被引进,故老庄思想产生了影响。
《三国史记》卷二十四载:百济近肖古王时期,高句丽军入侵百济。太子(近仇首王)在半乞壤大破丽军,往北追击到水谷城西北,将军莫古解向太子谏曰:偿闻道家之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今所多矣,何必求多。”于是,太子不继续追击。这表明,在百济将领中也有信道家思想的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意思是说“知道满足,不会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不会遇到危险”。如果连一个将军也讲这些话,可以推测到道家思想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已相当普及。
另据1923年日本历史教授黑坂胜美的《关于我国上代的道家思想及道教》(载《史林》
八一1)引用《延喜式》的记录说,从百济到日本的博士也是有道家思想的人。所谓《延喜式》是日本史籍,卷八收有与道教有关的东王父、西王母等神名的神道“祝词”六月晦大祓之条,它正是在百济学者阿直歧和王仁帮助下完成的。
新罗地处半岛东南,接触道教确切时间虽无据可查,但据学者研究,从新罗封建贵族青年组织“花郎”的指导思想——“花郎道”来看,在6世纪道教肯定已传入。
真兴王(534—576年),追求“天性风味,多尚神仙”,因而确立了花郎道并成为规范花郎徒的伦理道德观念,且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新罗儒家崔致远(857—?年)称花郎道是“玄妙之道”,他说:“国有玄妙之道,曰风流,设教之源,备详《仙史》,实乃包含三教,接化生。且如入则孝于家,出则忠
于国,鲁司寇之旨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宗也。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竺乾太子之化也,(《三国史记》卷四真兴王三十七年条,崔致远撰《鸾郎碑序》)。
新罗采取亲唐政策,唐王朝崇道自然会影响到新罗。孝成王二年(738年),唐玄宗遣邢踌出使新罗,“夏四月,唐使臣邢踌以老子《道德经》等文书献于王”(《三国史记》卷九《新罗本纪》第九)。
新罗自善德王九年(640年)开始不断派人到唐留学,这些留学生在唐亦受到道教影响。新罗末期,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崔承佑、金可纪、僧慈惠等三人人唐,听钟离将军传授道书和口诀,经三年修炼而终于得道。金可纪后来向入唐的崔致远、李靖等也传授口诀,后仙去,而崔承佑、僧慈惠回国后,传其道法于新罗。从金可纪那里学习道法的崔致远回国后,传道于新罗,因而被后世之人视为朝鲜道教的鼻祖,金可纪被称为神仙。
关于金可纪的情况,宋代刊行的《高丽图经》里有道教事项,此外《云笈七签》卷一一三《续仙传》有其小传称:“金可纪,新罗人也。宾贡进士,性沉静好道,不尚华侈。或眼气炼形,自以为乐,博学强记,属文清丽,美姿容,举止言动,迥有中华之风。俄擢第不仕,隐于终南山子午谷葺居,怀退逸之趣,手植奇花异果极多。常焚香静坐,若有念思。又诵《道德》及诸仙经不辍。后三年,思归本国,航海而去。复来,衣道服,却人终南,务行阴德,人有所求无阻者,精勤为事,人不可谐也”。传记称大中十二年(858年)“春景妍媚,花卉烂漫”之时,金可纪升天而去。
中班幼儿育儿知识7世纪新罗灭高句丽和百济,继续融合三教中有利于新罗统治的思想,崔致远对花郎道的解释表明思想界已形成三教并存的局面。
918年王建(897—943年)建立高丽王朝。王氏高丽统治474年间,历代国王崇信道教,是因为他们受到了道教十分繁荣的北宋的很大影响,道教的斋醮由国家举行,主要目的是为了祈祝国泰民安、时和岁丰、国王自身长寿安宁,也为了祈解灾害。醮祭处除设福源宫(院),还有大清观等。
宋宣和徐兢奉使高丽,对高丽道教有过如下描述:“高丽地滨东海,尝与道山仙岛相距不远,其民非不知向慕长生久视之教,第中原前此多事征讨,无以清静无为之道化之者。唐祚之兴,尊事混元始祖,故武德间,高丽遣使匀请道士,至彼讲五千文,开释玄微。高祖神尧奇之,悉以其请,自是之后,始崇道教,瑜于释典矣。大观庚寅,天子眷彼遐方,愿闻妙道,因遣信使,以羽流二人从行,遴择通达教法者,以训导之。王俣笃于信仰,政和中,始立福源观,以奉高真道士十余人。然昼处斋宫,夜归私室,后因言官论列,稍加法禁。或闻俣享国日,常有意授道家之篆,期以易胡教,其志未遂,若有所待然”(宋徐兢1123年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十三“道教条”,《知不足斋丛书》收录)。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1335--1408年)推翻王氏高丽建立了李氏朝鲜,传位26代,历时五百余年,1897年改国号大韩。
李朝五百年间,从总的情况看,采取崇儒斥佛道政策,是一个“儒家王朝”。一开国便压制道教。李太
祖除留昭格殿掌三清醮外,其余醮祭道观一律革去。太宗十三年(1413年)
落木萧萧下焚烧阴阳谶书。世宗十二年(1466年)昭格殿改为昭格署(仿效中国道家的殿署)。中宗九年(1514年)严禁重建各道寺刹,十三年(1518年)废除昭格署,四年后重设。宣宗三十二年(1599年)在汉城建关王庙两所,地方上建了四所。第二年令禁举子用老庄语。英祖二十年禁止祭巫觋和淫祀。正祖九年(1785年)废道学科。不过李朝时代非常流行三尸信仰和守庚申之类的活动。
按日本著名的道教学者洼德忠教授说:“但是道教在朝鲜半岛尚未形成教团,以王室为中心的人们主要把它视为保护国家的宗教,在民间,老百姓把道教同民间信仰结合起来,道教被淹没在民间信仰之中而为人们接受和信仰,也许人们并不认为道教是一种外来宗教,这点非常重要”(《道教史》第302—303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出现了道教组织,如韩国道教全真仙坛寿星宫(蔚山市)、韩国仙道协会(汉城),并与中国道教协会建立了联系。
巨蟹座是几月关于道教在朝鲜的情况,也可参阅四川学者张泽洪的《道教在朝鲜的传播和影响》,此文是作者根据韩国车柱环著,日本三浦国雄、野崎充彦译本《朝鲜的道教》编译的。(载《中国道教》1995年第2期)。
道教毕竟在朝鲜传播千余年,无论在民间还是在上层社会均有相当大的影响。李氏朝末期,有个叫崔济愚(1824—1864年)的,在庆州倡导东学教,将儒释道融为一体,他这样讲解东学教的教义:立五论五常,居仁行义,正心诚意,修己及人,取儒教;以慈悲平等为主旨,舍身救世,洁净道场,口诵神咒,手执念珠,取佛教;悟玄机,蠲名利,无欲清净以持身,炼磨心神,终末升天,取道教。年审流程
崔济愚的东学教被高宗视为异端,他本人在大邱被处枭首刑。光武九年(1905年),第三任教祖孙秉熙(186l—1922年)改东学为天道教,他说“天道”就是天神之道、无极大道,也讲解过天道的教义:“吾道原本既非儒,亦非仙。然吾道乃融合儒、佛、仙为一体。即天道自非儒、佛、仙,而儒、佛、仙乃天道之一部分。儒之伦理、佛之觉性、仙之养气,乃人性之自然品赋,天道之固有部分,吾道乃吾其无极大源也”。
天道教的经典《东经大典·布德文》称:“我有灵符,其名为仙药,其形为太极,又其形为弓弓。受我此符,济人之病;受我咒文,如若教人,汝亦会长生且布德”。
天道教现流传于韩国,1962年以社会团体资格注册,1964年曾举行过纪念天道教创始人崔济愚逝世100周年的活动,1971年天道教水云馆落成,同年创办《天道教日报》,1984年成立东学民族统一会。该教有完整的组织系统。1955年统计,有信徒11,206,223人,200个地方教区,140多所寺院,8个布教场所,一所有300名学生的高中和一所有1760名学生的大学。出版《新人间》(月刊)和《天道教月报》两种刊物。
韩国国旗为何使用我国民间常见的太极图和乾坤四个爻?1992年10月2日《参考消息》一则报道作了回答,文字不长,特抄录如下:“韩国国旗亦称太极旗,是1882年8月由派往日本的使臣朴泳孝和金玉均在船上第一次绘制的。他们受到中国的太极图和《易经》的启示,绘制类似中国的八卦图的四卦太极旗,1883年被高宗皇帝正式采纳为李氏朝鲜王朝的国旗。1949年3月25日,韩国文教部审议委员会在确定它为大韩民国国旗时对它作了明确解释。它说,太极旗的横竖比例为3比2,白地代表土地,中间为太极两仪,四角有黑四卦。太极的圆代表人民,圆内上下弯鱼形两仪,上红下蓝,分别代表阳和阴,象征宇宙。四卦中的乾即三条阳爻代表天、春、东、仁,坤即六条阴爻代表地、夏、西、义,坎即四条阴爻夹一条阳爻代表日、秋、南、礼,离即两条阳爻夹两条阴爻代表月、冬、北、智。它的整体意味着一切都在一个无限的范围内永恒运动、均衡和协调,象征东方思想、哲理和神秘。”
《当代道教》/李养正主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