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200字
看完之后,对我印特别深刻之后我认真思考人生,我的未来,或许真的有时候需要
大的信念,才能把人生活的更加完美,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的,偶尔有一点小的
坎坷是在所难免的,难道不是吗?
所以我看完之后终于明白坚持信念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不抛弃不放弃!永远相信希望
就在前方,只有这样人生才会活的更精彩。
推荐: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假期,利用晚间的时间,认认真真把《肖申克的救赎》看了一遍。这部拍摄在十几年
前的美国电影给我的感受远远的超过了我的预期,在影片在外,我感受的更丰富,也更能
明白许多非直观性的电影内容。尤其重要的是,慢慢的,我也开始学着去懂得“希望与生活”这一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融洽在一起的这组关系。
乍看影片,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我认为这只是一场悲剧,一次冤案,一次花费了一生
的代价,用去了未来无数可能的机会的莫须有的“救赎”。当看到那个知晓真相的年轻罪
犯出现,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实际,联想到瑞德说的整个监狱除了他之外都是无罪的类似于
玩笑话的时候,我想这实在是一场开的有点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
的代价最大的一次“救赎”——用时间,用着可能创造无数未知的未来的时间去救赎,去
赎罪。无论是从影片本身,还是以我个人的阅历,用尽自由与未来为代价,我想,我是承
担不起的。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银行家,到一个完全没有自由的囚犯,
开始我猜想或许是瑞德说的体制问题,他被诬陷为杀妻,被判处无期。一个前途无限的身份,转眼到了暗无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与瑞德的也是不谋而合的——他一定会是最
难承受监狱第一晚的那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看上去体质弱些,更主要的是因为身份的
变化太大。然而,瑞德输了,我也输了,输的很彻底。他不仅不是最初的那个,而且似乎
他反而成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个,也是最有希望的那一个。起初,我是很难知晓他的希望,他的精神来自何方的,直到影片逐渐进行,直到结局慢慢到来。
十年,二十年,以我现在的年龄也仅仅是经历过如此而已,而其中,我自认为我遭受
的有很多。可是影片只给了一个红章,一个瑞德申请假释驳回的红章。不知道来自何方的
勇气,不知道从哪里到来的希望:刻棋子,教“学生”,办图书馆,帮忙,甚至是
用二十年的时间坚持挖出了一条瑞德认为需要六百年时间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压力”,“时间”,这是安迪认为坚持挖的最关键的东西,他也确实如此过。这在影片临近
结尾时通过瑞德点出的生存根本,这影响着同一间房内瑞德与布克斯不同归宿的关键,这
被安迪说成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的哲理成为了表面的点睛处。
在这部时长达二个小时的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当然不止几个,而是特别丰富的。而最
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不过主要是安迪,瑞德,与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标,理想
观后感200字来讲,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却也都给了我很深的感悟与触动。
很多的时候,我是不怎么爱看电影的,因为我觉得电影让人不像人了。几十年的光阴,在电影里,只是两个多小时而已,每一个十年只是换来了一个红章。我其实是害怕这种生
活的。而也正是这两个小时,这些略微的苦难让我都不怎么愿意坚持下去,何况安迪他们
面对的是真实的二十年。没有自由,掩盖着希望,前方仿佛没有多少的盼头,我很难想象
这种比贫穷,挫折更深沉的东西。
典狱长对安迪说,读《圣经》能获得救赎,信上帝能获得庇护。然而罪人还是罪人,
不是罪人也成了罪人。安迪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若一定要说他多么伟大,一定要
辩称上帝多么万能,倒不如去实实在在感谢一个人,感谢一个真实的上帝——瑞德。如若
不是这个运输车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带来的那把小锤子,或许故事是需要改写的。正如结
尾处安迪迎着闪电用石头砸出那个洞,锤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里砸出了这么一个洞,一个
关于希望的洞罢了。
看完全集,我才开始懂得二十年并不一定是安迪需要在监狱里呆着的时间。以他向州
议会申请图书馆资金的毅力,若是他用来辩解自己,或者说用来说明自己的无罪,他一定
也能成功。但是没有,他没有这么做。一切的一切,在影片的最后才慢慢的开始明了:他
是为了对妻子赎罪,一次他认为需要的,一场用尽他的青春与未来的对爱的救赎。
在影片中,真正扮演典狱长的不是那个的典狱长,也不是海利。而是在安迪自
己的心中,在巴克斯顿的那颗橡树下面。仅在开篇的时候惊鸿一现的安迪的妻子,其实才
是安迪失去自由的真正法官,才是安迪救赎的对象,也才是二十年青春与未来挽救的真正
之所在。他救的是一份迟来的爱,赎的是一世难以再来的情。二十年后,当安迪认为他会
结束这种一定空间救赎的时候,他还是要嘱托他的朋友——瑞德,去当年他与妻子欢乐的
故地看看。也或许,瑞德在那里才获得的自由才是本应该属于安迪自己要获得的自由。
全集看完,不免有着一些遗憾。尽管安迪一直在救赎,但是最后关头他毕竟还是逃避了。他自己没有勇气守着橡树,没有勇气在当年的家呆着,带着因为二十年的逝去而留下
的白发,他也只是选择了去到那个没有“回忆”的太平洋海边。或许有人会说他还是嘱托
了瑞德去了啊,但是毕竟不是他本人啊。瑞德其实在影片中更多的是扮演了安迪的心,安
迪的灵魂。最终的救赎也是通过他,通过最后瑞德与安迪的见面才完成的。但是现实呢?
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灵魂与肉体分离,做到在心灵深处可以有人代替自己的又能够有几
个人呢?
在观看影评的时候我才发现,最后安迪与瑞德的相会是制片人加上去的,而不是小说
原著中就有的。而恰恰是这加上去的神来之笔,为这部影片加上了太多的光环与永恒的魅力。
人的一辈子,遭遇“海利”,遭遇“典狱长”肯定是会有的。但是这种来自自己的心底,来自灵魂,来自爱的救赎又会有多少呢?从这个角度能讲,其实安迪是幸福的。或许
这也是为什么一部美国电影能引起这么多非美国这个国家,这个种族的人的共鸣的原因
之一吧。毕竟,有了情,人都是相通的......
也可能,每个人的一生,只是像安迪所喜欢的石头一样:每一颗都不尽相同,每一颗
又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魅力,都是它自己。安迪救赎的不仅是二十年,而其实应该是一种心灵,一种灵魂,一种很难言明却又实实在在的永恒。压力与时间,给安迪的不仅不是枷锁,很大程度上,它们其实正是给了他一种不朽与辉煌。
原本,我是认为生命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没有什么会成为谁的唯一与永恒。但
是我错了,我错了太离谱,也错的太天真。太多的事情,哪怕是用尽我们的一辈子,也不
一定能做好期间的一件。就像每一份感情......
电影的最后,当两个在囹圄之中呆了几十年的人拥抱到了一起,当他们还需要去思考“自由”的时候,这个时间点不知道我们是该为他们庆幸还是悲哀......
不管这电影还有什么伟大之处,也不管多少的影评家会如何从所谓的专家的角度如何
去品评,我只想说,在这个时刻,我是愿意奉上一束玫瑰的,给安迪,给安迪的妻子,给
有爱,能爱与被爱着的一切生命。用对待上帝的虔诚为他们由衷的喝彩。
有爱,有一切!
有爱,人人都是上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